查看: 19260|回复: 1
收起左侧

十堰文史:悠悠岁月里的郧阳城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6-6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字/邢方贵

编纂/杨正林


       明万历二年(1573),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抚治郧阳。文坛领袖也是治国雄才,在抚治郧阳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以选拔良能、清查屯田、实行军屯制等使郧阳抚治所辖四省八府之地库银充盈,扣除辖境所需,尚有五万一千多两余银,请调拨北方九个军事重镇。因此,明神宗传令全国嘉奖,号召官员向王世贞学习。


        在大力推行军政建设的同时,王世贞更以文坛领袖的眼光审视郧阳的文化教育。他发现府学宫的藏书太少,便“出赎锾之羡”(富贵人家犯罪所缴纳的免受刑罚的金钱的盈余),派人在燕、赵、吴、越、南京、北京采购了经、史、子集93部3000余卷运回郧阳供郧阳学子攻读。事后他写下《郧阳藏书记》以记其事。文章开篇即言:“郧阳,古一聚落也。强名之曰县,而至成化中强进之曰郡,又强以一都御史居之。…”


       王世贞这一段对郧阳定位的文字,就是说郧县由村落强免升格为县,再强免升格为府(郧阳府),又强免派都御史驻此抚治四方。总之,郧阳地位的一次次提升都是“强免”!


        如果有人着意否定博大、悠远的郧阳文化,他们会把王世贞这段话奉为圭臬。


        尽管王世贞才高八斗,文武兼备,但是,他这段对郧阳定位的话却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郧史泰斗冷遇春先生,历万千艰难批阅典籍,为明清121位郧阳巡抚作传。在写到王世贞时,他盛赞王世贞“文才遗著可鉴,治才郧志可征”。以超长篇幅介绍了王世贞的军政业绩及对郧阳文化建设的不朽功绩,也引述了上述王世贞评述郧阳的话。冷先生评论这段话“似乎不可思议”。


       王世贞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误判?悬揣原因有三:


       其一,王世贞出生在以衣冠诗书著称的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王氏家族,


       而这太仓王氏家族,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世代簪缨顶戴的琅琊王氏的余脉。


       在将近1400年的岁月里(196~1573),王世贞的列祖列宗都在朝廷为官。始祖是西汉名臣王吉;祖父王倬曾任广西按察使,广东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以治军实功,被命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王世贞父亲王仔,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行人,迁御史,“庚戌之变”因指挥得当,立下奇功,连升五级,超擢为右都御史出抚山东。再巡视浙闽,进右副都御史,后巡抚大同,加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斩虏八百。后因与严嵩恩怨下狱,次年被杀。


       王世贞家族千余年为朝廷重臣,而他本人在任郧阳巡抚之前,已先后任山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太朴寺卿等职。所以。这位官宦诗书之家出身的世家子弟,奉命来到千山万壑的郧阳任藩镇大员,杭州边秀山明水畔长大的他,自然满眼看到的是山重水蹙的荒凉景象,便贸然写下郧阳的一系列“强免”。这就如清末民初的上海人,一句“阿拉上海人”,便很骄傲地睥睨全天下,认为上海以外都是“乡下”。


       其二,王世贞来郧抚治并提督军事,也就是郧阳抚台最高军政首长。他又雄心勃勃考察四省八府各级官员,选拔良能,推行军屯制,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日理万机的繁忙中偶得闲暇,又丢不掉文人积习,呼朋唤友,饮酒品茗,秋登武当,赋诗属文;冬攀“春雪楼”,欣赏汉江上下的雪景。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诗歌酬唱,迎来送往……风风火火中,王大人顾不上细读郧阳留存的府、县志,了解郧阳既往的辉煌历史。


       其三,王世贞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诗人不免弄出些“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之类。写诗可以夸饰以寄情,但移用到其他文字方面,恐怕就不大妥了。


       倒是清同治五年(1866)主编《郧县志》的原云南巡抚贾洪诏为该志所作序文说得客观:“郧乡为古麇地,今楚疆西陲也。……自元迄明,视同边徹榛莽者,垂二百六十年。成化中,原、吴二公均以都御史先后抚治功成,保障壁垒一新矣。逮及明季(末),兵燹频仍,地僻民稀。经卢公建斗(明崇祯末年郧阳巡抚卢象升)振励士心,人有固志,郧复屹立巨镇。明崇祯十四年(1641)以后,闯贼(李自成义军)五至,日在干戈扰攘中,戡乱拯危之不暇,而何有于弦歌之化?……”


       贾洪诏此文比较客观地记述了郧县的治乱盛衰及原因。郧阳因控扼汉水,地连秦巴,和平时期则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自然而为汉水中上游最大最富庶的中心城市。


       但世事利弊相生,郧阳的优势也使它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特别是持久的战争会毁灭长期和平建设的成果。明成化年间,郧阳设府、设抚台后,15世纪中叶的郧阳,八方辐,万商云集,有烈火烹油之盛。但到了明末,李自成、张献忠义军在此与明官军有5次大的搏杀,郧阳府设府以后160多年的建设成就几乎毁灭殆尽!


       祟祯七年(1634),都察院右都御史卢象升出任郧阳抚治。卢至郧后视察郧阳各地,深感郧地的极端贫穷与荒凉。他写给崇祯帝的奏疏(报告)称:“……臣倾自南阳人境,达襄郧之间,见所属郧县,连岁饥荒,赤地千里,四野寂无人烟……百里不见炊烟,不逢人迹。即有一二鹄面鸠形之辈,寄息山岩石窟之间,所食皆草根树皮。遥望官兵辄骇而他置。目睹凄然,不谓世间有此境界也。……郧土虽存,郧民已尽。……”旷日持久的战争毁灭了富庶繁荣的郧阳!


       其后,明亡清兴,郧阳地区又成为李自成余部及抗清义军与清军搏杀的主战场,直到康熙二年(1663),这场持续了20年的战争才平息下来,当年繁荣的郧阳,此时已是途有饿殍,户无完缶……


       而两次战争之间的和平时期,特别是持久的和平时期,会使有着地利优势的地域迅速恢复生机。康乾盛世,郧阳借助地利优势,又恢复勃勃生机,四海百姓来此发展,八方商人携资来此开拓。到乾隆盛世,郧阳府城内官署相望,商会相连,商户比比,人声喧喧;城外汉水,千帆万橹,帆樯林立,“弘轲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运,昧旦永日”…端的有鲜花着锦之盛!


       郧阳的或盛或衰,同我们这个国家一样,系于战争或者和平。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汉帝国人口达到5600万。其后朝政腐败,群雄并起,大小战争,数以百计,兼之空前的大饥荒,使中国人口锐减!连称雄天下的一代英豪曹操也不禁勒马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末百余年的频繁战乱加之天灾,至三国归晋后的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中国人口仅存1600万,4000万人消失在战争与灾荒的劫难中,幸存人数仅占原有人口的28%!在中华民族这百余年“兵旱相乘”的大劫难中,百分之七十的人从大地上消失了!那时的中国大地该是何等的凄惨,何等的荒原!


       但是我们不会以东汉末年中国的空前凋敝,去否定西汉的强盛、大秦的一统、商周璀璨的青铜文明乃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


       其实,郧县远在秦汉之前,就已经是汉水中上游相当繁华的城市。证据之一是中国的正史对郧县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从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纪事,到先秦的《左传》,到《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汉书》和规模最宏大的压轴之作《明史》,到其后的《清史稿》,都对兵家所必争的战略要地郧县有着或详或略的记载,有些板块还特别详尽。


        一个濒临汉水,切分秦巴,勾连四省的城市,千百年怎么可能是乡野?又怎么可能是“强免”设县、设府、设抚治呢?天造地设的郧县,地位逐步提升是历史的必然,是实至名归!


       证据之二是,郧县大量的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证实了它历史上的高度繁华。


       出土文物改写历史,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例如,1978年,湖北省随州擂鼓墩战国时期曾侯乙墓葬中出土了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2013年,考古专家挖掘了距擂鼓墩20公里处的叶家山古墓群,初步判断古墓中安葬的是另一位名叫“谏”的曾侯。同时,墓地中出土了一套5件组编钟,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同一时期最完备的编钟,可以发出9个不同的音阶。这套西周时期的编钟将曾侯乙编钟的沿革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500年。


       随州的“曾侯谏”“曾侯乙”墓葬出土文物,辉煌到倾动全世界,令史学家、考古学家错愕惊叹!但是中国的史籍,从先秦的《春秋》《左传》《战国策》到汉代的《史记》,都没有关于“曾国”的记载!但西周、战国随州这两座曾侯墓却强有力地证明了“曾国”的存在和它非凡的辉煌!史学界自然要改写历史,把曾国载入史册。


      我们郧县,后世的考古发现(王世贞自然不可能知道)也倾动全国乃至世界,足以证明郧县历史之悠久、非凡与辉煌。


      先从郧城周边说起。


       位于郧县城西约10公里的后店子村大寺遗址,南临汉江,约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3.4米,主要包含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部分地段有断续的东周文化层。地层叠压关系清楚,为鄂西北新石器时期文化的相对年代提供了可靠证据。


       大寺文化遗址发现的文化遗迹有灰坑27座,墓葬18座。主要遗物是日常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等。陶器为主,其次是石器和骨、角器。大寺文化年代距今4000年至5800年左右。


        而位于县城东北12.5公里的辽瓦店子遗址更是贯穿人类自石器时代,到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全过程,被国家级专家称为“人类通史宝库”!


       辽瓦店子遗址夏代遗迹数量最丰富,发现大量的房屋、灰坑、墓葬和窑址。商代文化堆积也很丰富。这里发现的商代鬲、版、斝、罐、豆、簋、圈足盘、大口尊等,个体大,制作精细,其时代相当于河南二里岗下层到殷墟期,其风格与典型的商文化如出一辙。这对国家夏商断代工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辽瓦店子遗址出土的两周文物,也被专家确认:200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郧县辽瓦店子遗址,正是学界多年寻找的楚文化源头。


       位于县城东5公里的青龙泉遗址,包含的各种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而且都有地层叠压的关系。其文化发展序列是仰韶一屈家岭一青龙泉三期一大寺龙山(乱石滩遗存)。当时已有农业、饲养业和渔业。大寺、青龙泉两处遗址土质肥沃,利于农耕,有粟类作物;猪、狗已被大量饲养,渔猎和采集是当时人们经济生活的补充手段;附属于农业的原始手工业,有制陶、制石(玉)、制骨和编织。人们用石质工具挖掘窖穴,建筑各种形制的房屋,用竹编织光洁的竹席,用制作的陶纺轮捻线,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有1800年之久,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两处的文化遗存,向后人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面貌。


       青龙泉与大寺文化的发掘,初步搭起了汉江中上游及其支流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框架,为辨别每种文化及其分期和分布找到了一柄标尺,它是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的标准器。


       大寺遗址、辽瓦店子遗址、青龙泉遗址,这些距郧县县城十几二十多里的遗址,贯穿了人类演进发展史,代表了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重要时期,为国家级考古专家所震惊!郧县是荒僻乡野么?


       而郧县这种从石器时代直到清代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从汉水上游的五峰庹家洲、乔家院,直到郧城东南的安阳郭家道子共有22处。这些遗址,迭压着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春秋战国、秦汉直至唐宋元明清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址,面积大的达数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深近7米……这些古文化遗址分布之广,文物之多,在湖北实属罕见,足证郧县是古人类的摇篮!


       故此,新华社1998年编发的消息说,汉江流域居于我国南北结合地带,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成为古人类栖息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位居汉江中游的郧县及周边县市成为中外考古界关注热点(1998.4.14《郧县日报》)。


       而郧县城,在众多贯穿人类文明的遗址“包围”之下,自然也遗迹多多。


       虽然历朝战争毁灭了地上遗迹,但地下仍然埋藏着重要遗迹。


       20世纪60年代,国家考古队在府学官大门前发掘出一座汉代古墓,居然有穹顶式大厅,大厅前后桶扇门及四壁雕花窗虽都是砖雕,都精美绝伦。


      当时笔者在郧阳中学读书,也看到省考古队在我们教室窗下发掘出排列整齐的7座汉墓,出土有大型玉璧、没有锈斑的青铜刀、戈、鼎、鬲、罐类。


       2004年8月,湖北省文物局在郧县城关小东门外原幸福院旧址,进行了建国以来湖北省在丹江口库区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从战国到东汉时期的古墓葬70余座,出土文物近300余件套,有陶器、铁器、铜器、银器及饰件。发掘现场,那“刀”形、“甲”形砖砌墓室整齐而多变。而砌墓的战国至东汉的青砖更令人叹为观止:墓砖之一侧或两邻侧皆有纹饰,包括菱形纹、弧线纹、鱼纹、人形纹、动物纹、文字等38个不同品种。高规格的青砖数以万计(现已回填原地墓坑中)。其中珍罕的人形纹,着装是战国至西汉典型的“交领右衽”形制。


       此处墓葬群与相邻的徐家坪墓群相连,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郧县汉代古墓群考古队队长宋有志对记者说,从已发掘出的部分文物来看,可以反映出汉代郧县城曾经是一个人口稠密、十分繁华的城市。古墓群的发现对研究汉代汉江流域人类生活状况和文化科技有较大价值(据新华网武汉2004年8月12日记者詹国强电)。


       当然,郧县历史上的高度繁荣,不仅体现在县城周边和汉江河谷的历史遗址遗迹,汉水两岸延伸的乡镇中,也有反映郧县历史上高度繁荣的考古发现。例如安阳镇李营三国时期墓群出土的一件1000多年前的“神人抱鱼铜带钩”,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被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湖北库区2008年度十大精品文物”之一。


       2006年10~12月,武汉大学考古系对青山镇胡家窝遗址的发掘证明,胡家窝遗址第一期遗存是目前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除汉水主流两岸遗址外,汉水支流堵河沿岸的考古发现也有力佐证了郧县历史上的繁荣。2006年底,考古部门对堵河流域的黄龙、方滩、镜潭河遗址的发掘,也有重大发现。其中黄龙大东湾遗址一座400平方米的西周庭院遗址中,西周陶器鬲与当地土著鬲同处一个烧烤坑,佐证了楚文化是楚地原始文化在吸收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术观点。它对于揭示汉水中游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有着重要意义。


       如果你再看到鲍峡、叶大、五峰、谭山、梅铺,南化塘、大堰等地深山残存的大型古庙古碑、古祠堂、山谷沟垴树丛中掩映的宏大精美的清代大墓,你会相信郧县从古至今的繁荣。


       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农耕民族则选择水丰土肥的地方迁徙定居。如果郧县是荒僻山野,不毛之地,明代中期就不会有全国20个省数以百万计的流民来郧阳求生,且官府堪堪横绝的疯狂驱遣屠杀也驱之不去。反之,那也就没有郧阳府、湖广行都司之设。


       历史上的郧县,是荒僻乡野么?


       前人依凭郧山汉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更为后世奠定了发展的重要基础。看看2018年省政府的统计、通报:“十堰作为湖北最大的黑马城市,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地处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而且水陆通行,所以十堰(历史上的郧阳)也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


       十堰作为湖北最大的黑马城市,在2017年,十堰市生产总值高达47883亿元,增长速度为10.1%,速度远超省会武汉的8.0%,并在 GDP 排行榜上超过黄石、咸宁、随州、鄂州等地!”


       今日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堰,它的雄厚政治、经济、文化底蕴,是明清区域性中心城市郧阳府城的雄厚基础。所以,当东汽总部移出十堰多年后,十堰仍成为“湖北最大的黑马城市”!


       由此观之,历史上的郧县,是荒僻乡野么?


       晚清著名诗人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这是识者之卓见。郧阳区有着4000多年的辉煌历史。我们要珍视自已的宝贵历史,发掘之、弘扬之,使之服务于新时代的大建设;而不是以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否定先祖先民创造的郧县辉煌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6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万年郧县人,历史悠久,确实值得自豪。但王世贞“郧阳,古一聚落也。强名之曰县,而至成化中强进之曰郡,又强以一都御史居之…”也基本上是事实,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后者主要是就城市规模和繁荣而言。正如非洲,虽然其整体实力在世界上不是很强,但也没有人否认非洲南方古猿的存在。郧阳有郧阳的特色历史和文化,但更要靠我们现在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