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7月26日电(通讯员 马钰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启迪队于7月26日在十堰老旧工厂区、东风轴瓦厂、放马坪等地展开关于三线建设历史的调查。在此次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三线建设时期的生活环境,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发掘三线精神,探寻三线建设如何能够更好的融入时代。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苏联交恶,美国对中国沿海虎视眈眈,为巩固中国的国防能力,改善工业工业能力,三线建设由此展开。大批年轻人背起背包,跋山涉水,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他们头顶青天,肩扛人挑,住油毛毡,啃干馒头,经常幕天席地与蚊虫作伴,风餐露宿靠米面充饥,开山、筑路、建厂房,都得靠人力,在艰苦的环境中,“三线人”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一心报国,用艰辛、血汗和生命铸就一段传奇。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的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三线建设的历史故事不能淡出新一代的记忆,“三线人”一心报国、甘于奉献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三线建设的文化遗传更应该发展保存下去。为此,4月12日三线启迪队在十堰展开调研活动。
(图为干打垒外墙面 摄影人马钰婷 ) 十堰老旧工厂区,见时代荒凉。杂草丛生,古树参天,工厂的铁门早已锈迹斑斑。透过铁门的缝隙依稀可见,一道路把工厂分成两部分,左边是工厂,烟囱依然矗立,工厂也很破旧,干打垒的墙上“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清晰可见。以前,机器的轰鸣似乎仍在耳中,只是看不见它们在运转、轰鸣。工厂外围的墙壁,少数红砖裸露在外可以看出厂房墙壁原本结构,不同于现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厂房墙壁里面先由一层泥土漆成,外围加固了一成石砖,最外围还有一层水泥。据之前工厂工人说漏雨是常有的事,夏天还好,冬天会时不时涌入寒风。厂房之前没有水泥,十堰市政府为了防止厂房坍塌而糊上了一层水泥。但这样保护三线建设遗产的效果是微乎甚微的,厂房的地上还是铺满了厚厚的落叶,不少房子的屋顶发生了坍塌。没有三线的宣传措施,没有开设三线的旅游景点及博物馆,十堰的三线建设遗产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56\wps2.png (图为放马坪文化墙部分景象 摄影人马钰婷) 放马坪,承时代记忆。见证了十堰城市的变迁,它还与老一代的东风人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70年代,放马坪建立在二汽轴瓦厂和二汽化油器厂之间。放马坪居民与东风人同心携手,村企共建,不仅建造出了现代化汽车工业企业,而且共同铸造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美好精神传统。放马坪的“文化墙”上,描述了从闯王牧马的故事到十堰西部地区变迁,展现了八十年代百姓生活的真实面貌。厚重的老石磨与电风扇一起转动,烧柴的灶台上摆放了暖水瓶。有农耕器具,也有缝纫机,斑驳的老墙上是收音机、留声机、黑白电视机......在炎炎夏日,三线建设着扛着已经锈蚀的农耕工具在农田里耕耘,一干就是一整夜;在寒风呼啸的冬天,穿着单薄的军大衣在工厂里苦苦追寻中国工业发展的道路。二汽便是三线建设的伟大成果。二汽作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是中国人民依靠自己力量,以举国之力发展汽车工业的成功实践。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历史的路,回眸二汽建设历史,其背后折射出的精神品格引人深思。这无疑体现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甘于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情怀。 这次调研活动举行的非常圆满,三线启迪队成员感知到了三线建设者们无畏艰险、甘于奉献、敢于斗争、吃苦、坚毅的三线精神,感悟到了属于中国青年的初心使命,深切感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老一辈建设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三线精神不能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只能成为模糊不清的历史,三线启迪队会针对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寻求三线建设遗产更好融入新时代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