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88|回复: 0
收起左侧

湖北学子三下乡:深入三线建设遗迹,挖掘三线精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7-2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青年网十堰726日电(通讯员 马钰婷)上世纪我国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早已过去,其对城市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至今仍存在重大影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启迪队调研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2022年8月在当年二汽发展之地——十堰,展开了关于对当年十堰三线建设中的张湾区周边的老旧工厂区域,十堰市东风轴瓦厂,热处理车间,放马坪等地的三线遗迹调研活动。
三线建设是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在湖北省境内,十堰市是当年三线建设的重要地点之一,其遗留的三线建设厂房、机器设备等也较为丰富。
团队实地调研三线老厂房时,对于厂房的墙体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仅存的老厂房中大部分墙体为“干打垒”,墙体结构稳定性至今仍保持较好,但墙体外部受损严重,红色的砖墙裸露在外,片片玻璃破碎,缺乏必要的厂房保护措施,满是坑洞的墙体上还保留着依稀可见的三线建设标语口号。大部分老厂房所处地区偏僻,地区发展较城市其他地区更为缓慢,居住人口较少,老龄化情况严重,周围建筑偏少且多为早期建筑样式,基础设施不完善,但对于生态环境,利用空间等方面有较好资源。
团队还实地调研了东风轴瓦厂和其附近的家属楼。如今的十堰市东风轴瓦厂是经过后期翻新改造的,但通过对厂房的建筑风格以及电线的排布等其他方面的观察,总结发现了当年三线建设存在着物资缺乏,大批人员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问题。沿着东风轴瓦厂和其家属楼向前走便是放马坪了,放马坪名称的由来为闯王牧马的浪漫故事,十堰市由农村变为城市的整个过程中,当地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面貌也在逐步改变着。在张湾区花果街办的立体墙绘中,八十年代一家当地老百姓的家中,厚重的老石磨和电风扇一起转动,烧柴的灶台上摆放着暖水瓶,有各式各样的农耕器具,也有着自行车,收音机,留声机,黑白电视机等时新物品。立体墙绘中有一辆军绿色的东风汽车,汽车旁的标牌中这样介绍道“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东风车以其良好的性能表现,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从而被人们称为“英雄战车”。本图呈现的就是东风车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一个典型场景。”
三线建设时期从全国其他地区迁移至此的建设者们对十堰市的三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着一定的推动和领导作用。据了解,在当时三线建设者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的号召下,多半带着自己的亲人家属迁移至十堰的坐坐大山之中生产生活,对当年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建设前线支援三线的建设者们来说,三线建设的厂房就是那些听从国家号召来到深山中进行三线建设人的第二故乡。当年的建设者和设计者中,不少如饶斌,孟少农这样的稀缺技术人才在面对国家号召,三线建设的急迫需求时都选择了深入大山,而也正是这样的人才贡献,对当年的三线建设乃至如今城市的发展等众多方面都起到了深刻而久远的重大作用。
在经过了三线建设后的十堰市经济发展速度提升明显,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交通、医疗等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三线建设历史弥久历新,因国际环境紧张而形成,最后以国际环境缓解而结,一批批青年学者,科研人员,工厂工人,随行家属纷至沓来,听从国家号召扎根于深山之中,背井离乡,隐姓埋名,为祖国的国防建设而奋斗终生。上世纪我国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早已过去,但其留下的巨大精神宝库值得每一位青年学子为之学习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