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这里不仅有远近文明的“道教圣地”武当山,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十堰独特的地理位置蕴藏着无数的风景名胜,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而更值得一提是十堰的另一个别称“车城”。上世纪60年代,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建设国家工业基础,中央决定在中西部实施“三线建设”,在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的计划正式被提上日程,最终决定将建设点定在湖北十堰,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工人,带着大量的工作设备和仪器奔赴十堰,二汽大规模施工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当时的十堰还只是一个小山村,基础设施破败不堪,为建设祖国,老一代技术人员和工人不辞艰辛,刻苦钻研,同艰苦条件作斗争,用勤劳和汗水在大山之中打造出一座汽车之城。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为更好地学习和弘扬十堰汽车文化和“三线建设精神”,响应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Hicar汽车文化调研团对十堰市内关于二汽建设的相关历史文化进行调查学习,成员们访问了十堰市博物馆、十堰市档案馆、汽车模型博物馆、放马坪文化古巷、东风汽车紧固件有限公司、培长报纸博物馆六个地点,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其中,本人学习的心得体会如下: 国家对二汽选址的艰辛付出。为了建设二汽,筹建二汽五人领导小组成员,奔赴中国腹地,对多个地点进行勘探,只为找出既方便物资运输,由能隐藏建设地点的优越位置,当时的交通极不便利,勘探人员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每一处地点的考察,都是由勘探人员淌河流、走山路,一步一步记录下来的,这其中必定少不了他们的汗水,一步一个脚印,只为寻找心中那个绝佳地点,他们坚持不懈,为目标执着前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贡献,才使得二汽的建设能够如期,正常的进行下去。 老一代人的建设精神。即“三线建设精神”,老一代的人们,为响应为建设国家的号召,他们放下自己的家庭,离开自己的故乡,不远万里来到可能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的小山村,只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汽建设前期,这里的环境非常恶劣,几乎没有像样一点的房子,没有硬化路面,下雨天更是寸步难行。从外面运进来的蔬菜对于当时十几万的建设人员来说就是杯水车薪,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在十堰市博物馆和放马坪文化古巷里,我们见到了那个时期工人们的生活用品,马灯,水壶是他们的必备,反映了那时候艰苦的生活状态,为了国家工业化建设,老一代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逆流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他们的力量造就了二汽,造就了“中国卡车之都”。
图为二汽建设时期勘探人员使用的罗盘。
图为二汽建设时期勘探人员使用的罗盘。 人们为发扬“三线建设精神”和“二汽精神”所做的努力。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对二汽建设时期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就如带领我们参观汽车模型博物馆和放马坪文化古巷的老爷爷,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听爷爷讲了许多建设时期的故事,爷爷对那个时期的往事了如指掌,尤其是在汽车博物馆时,爷爷非常自豪地介绍了他自己做汽车模型。又如报纸博物馆的馆长程培长老爷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报纸收集,到今天已经收集了15万份报纸。记录着十堰乃至全国的往事。东风汽车紧固件公司的工人,自发的带领我们参观工厂,让我们了解汽车的生产。因为他们的努力,让我们乃至更多的人们了解,感受“三线建设精神”,因为他们的推广和发扬,才使得二汽建设时期的故事得以更好的传承下去,换句话说,他们,就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领路人。他们传承优良文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图为十堰市培长报纸博物馆的馆长为调研团的成员们讲解报纸。 时光飞逝,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飞速发展,二汽也从第二汽车制造厂变成了东风汽车公司,如今的二汽,每年生产的汽车层出不穷,它们就像是建设者们刚长大的孩子,满怀希望的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二汽也将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建设下越走越远。而“三线建设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撸起袖子加油干,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国家必将走向繁荣昌盛。
图为调研团的成员参观东风汽车紧固件公司时的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