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12月27日上午
茅箭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区委副书记、区长李琴向大会
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进之年,是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起步之年,是茅箭加快建设首善示范区的关键之年,做好2023年工作意义重大。按照区委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主要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市确定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实抓好“五重五促”:
(一)重创新促升级,锻造稳进提质硬支撑
◆ 以高能级的平台赋能产业链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设研发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8家以上。深度融入省“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主动服务东风公司发展。固守汽车产业的本底优势,推动工业领域“单打独斗”转向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等“多链融合”。培育“链主”、遴选“链主”、扶持“链主”,支持东风商用车、驰田公司分别为商用车、专用车产业链主,支持双兴为农机装备产业链主,支持东实玖行为新能源充换电服务产业链主,支持山鼎环保为生态环保产业链主,牵头开展信息联通、产能对接、品牌共建、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和销售渠道共享等。通过“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全链条培育,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小巨人企业12家。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 以传统产业转型引领绿色发展。升级传统产业。放大产业增长点,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设备与工厂智能化、产品营销与供应链数字化,加强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品牌塑造和标准制定。组织7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服务,力争实现技改投资增长30%。推动传统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线上餐饮与销售、网上教育与医疗、智慧文旅与体育等。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可电商化转变,探索预售、领养、定制等产销对接新方式。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合美、峰阁、常青等人力资源企业,开拓高级人才寻访、高端人才引育、管理咨询培训、投融资等业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品牌营销、电子结算、文化创意、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努力创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加快建设传化公路港、阿里数字乡村产业园等项目。做强消费引爆点,完善消费产业链,做优“秋购汇”消费品牌,推出系列主题活动,稳定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养老服务等消费,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壮大新兴产业。突出招商发力点,大力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保、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紧跟政策走向,加大向上争取政策、项目等力度。做好玖行智能充换电总部经济、德微电应急产业园、万向通达储氢、东风延锋智能座舱、迪迈威智能装备、汇城总部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 以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实施“栽树”工程。强化首位意识、首位担当、首位追求,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紧盯产业链中“卡脖子”关键产品、核心技术、重点环节,定向精准招引行业领军企业、关联龙头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填补弱项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推动贝特瑞负极材料、罗普特数字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确保引进3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若干个。开展“保姆式”服务。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原则,全面推动减税降费政策直达快享。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7×24小时”政务服务功能,实现更多事项“跨省通办”。大力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链条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努力创建省级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项目10个以上,新增市场主体16000家。做实企业联络员制度,畅通常态化政银企沟通渠道,培育上市“金种子企业”5家。强化要素保障。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紧盯项目干”。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加速赋能实体经济。新建西坪110千伏变电站和园区污水处理站,扩容东环路变电站。完善普林、何家沟等园区路网。建成运营工业展示中心,管好用好全市首家私募基金。
(二)重环境促内涵,打造品质宜居新空间
◆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完成武当路复线、朝阳南路改线等在建工程,加速航空路跨东风大道高架桥建设,打通杨家沟路、车站三路等6条城市微循环,升级更新背街小巷,构建“窄路密网”道路系统。做好大川镇污水处理厂提标、高速路十堰东应急抢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老旧小区41个,更新燃气设施3万户,同步实施适老化和无障碍建设。加快“幸福顾家”片区改造,建设全省老旧小区改造共同缔造示范点。完成7个片区棚户区改造的腾地收尾工作,持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建设十堰城东水厂、玄岳一级路、十堰健康步道等重大项目。
◆ 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突出首善标准,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建筑风格、天际线及重要节点城市设计,以美学理念扮靓城市,规范人行道、景观小品等各类“城市家具”式样与色彩。实施百二河“一河两岸”片区开发,打造城市综合生态景观廊道、历史文化中轴线,构建山水融城的生态景观体系、存物留脉的城市文化生态。启动建设上海名都体育公园,打造一批小型绿地广场、社区游园,推动城区绿地、公园同外围山体、水系有机衔接,努力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四季有花,处处皆景”。擦亮“花样茅箭·如是生活”城市品牌IP,提高城市的首位度、美誉度。
◆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围绕“一河六圈多街区”,突出特色主题、新兴业态、特色文化(场景)等,打造百二河消费新地标,建设一批智慧化商圈、特色化街区。升级五堰步行街、上海路秦巴文化街,新建“禧”文化街等街区。努力打造省级示范特色街区1条、市级示范步行街5条,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4个、示范点10个。坚持软环境硬设施齐推进,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一屏感知、一体联动,完善城市运行监测、风险预测、联动指挥体系建设。力促红色物业全覆盖,提高小区治理水平。
(三)重产业促增收,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
◆ 做优特色产业。按照特色化、标准化、链条化、品牌化,稳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围绕“药、食、医、养、游”全链条,做大药旅融合产业。突出茶村康养、茶俗体验、非遗手作等,做精茶旅融合产业。强化以果为媒、以旅兴农,做好果旅融合产业。开展中华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强蜂旅融合产业。深化“一箭倾心”品牌引领作用,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品质和知名度、附加值。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两品一标”农产品7个。推出“一月一主题”文旅活动,发展生态观光、乡村研学、养生度假、休闲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速10%以上。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 促进农民增收。建立更加紧密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种养托管、订单收购、劳务带动等方式,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利用共同缔造理念,多方式打造致富共同体,多途径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多方位搭建务工就业平台,多环节用好村级公益性岗位,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参与电子商务、民宿、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业态,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能人就地创业。
◆ 建设和美乡村。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把农村当景区建、当景区管,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启动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拉长大川豆腐产业,拓展豆腐坊工艺展览、主题研学、美食文化等。开展“云上牡丹”系列主题活动,创建东沟4A级景区。实施G209国道大川至唐家段改扩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等项目,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乡风家风民风新风。
(四)重双碳促生态,构建流域治理共同体
◆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建强以赛武当保护区为主的生态屏障,以百二河、马家河、茅塔河为生态廊道的水系生态,实施全流域生态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茅箭。围绕水质巩固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稳定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田湖堰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百二河生态修复二期等项目,切实维护流域安全。深化林长制、河长制,修复退化林9500亩,封山育林1.4万亩。加快泗河湿地公园建设。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商场和省级近零碳试点园区、机关(校园)、村(社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排放评估与交易、跨区域生态合作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绿色招商制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 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完善生态保护产业链,探索再生资源与垃圾分类回收融合发展,做好山水生态骨架建设EOD项目。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大金融对绿色企业支持力度,助力生态环保领域专优特精企业成长壮大。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深入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产业绿色化改造,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实施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一批充(换)电站、充电桩。健全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升级胡家、驼鞍沟工业园区,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节水型城市、“无废城市”。支持赛武当发展生态体验游、科普研学游、森林康养游,打造生态保护高地、生态旅游胜地。
◆ 守牢污染防治红线。坚持“流域统筹、单元控制、系统均衡”,科学划定河流流域片区和管控单元,明确各单元安全管控“负面清单”,以流域治理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底线。全力加强重点支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落实落细污水管网运维管护,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确保泗河口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IV类以上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综合治理各类餐饮油烟、扬尘污染,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PM2.5、PM10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加大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五)重保障促民生,织好安心舒心幸福网
◆ 守好民生保障“幸福线”。完善覆盖全民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构建温暖有力、百姓有感的全民防护保障网。聚焦民生保障点,全力稳物价保供给,有效稳岗创岗拓岗,新增就业4700人、再就业1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继续保持医保报销比例和药品品种稳定。优化“15分钟便民生活圈”,深化“一老一小”照护服务,探索建设一批智慧社区。完善三孩生育支持政策。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用好“阳光慈善救助资金”。深化大学生留(回)堰计划,引进大学生8000人。完善创业求职、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全面落实双拥优抚政策,加强军民融合发展。
◆ 把牢社会事业“质量线”。提质提标民生事业,推动民生保障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启动火车站北广场中小学建设,加快东风九中、东风44小学、东风54小学改扩建,建成天津路一小,新增学位2000个,消除大班额60个,加快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五育并举”,做实做细以爱育爱。健全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实施“323”攻坚行动,完成区人民医院、疾控中心迁建。推动医养康养事业协同发展,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文化家园”建设。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 守住社会治理“生命线”。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线。全面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坚决守住“六个不发生”底线。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统筹抓好气象预警、防汛抗旱、消防安全、地灾防控、护林防火等工作。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深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守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平安茅箭建设,深化“情指舆勤”联动、“三联共治”,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切实守护好群众财产安全。全力构建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共评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争创全省共同缔造示范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