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支柱产业,有制造业皇冠之誉的汽车工业备受各级政府重视与青睐,更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资料显示, 汽车及零配件行业是武汉、襄阳、孝感、随州、十堰、荆门等地工业的主支撑 ,对当地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乃至关键的推动性作用。 某种程度上, 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将决定着武汉和襄阳等省内重镇的发展底限 ,进而直接影响全省发展大局与全国协同。 如今,在湖北全面开启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建设之际,瞄准“新五化”趋势与进程把汽车产业发展好,便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产能不是关键所在 事实上,省委省政府对汽车产业在全省发展中的重大支撑作用,与汽车领域转型升级的机遇和可能危机是有深刻认识的,还进行了相应积极部署。 公开资料显示,在2022年6月18日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要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以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 随后, 省委参考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 ,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第七次专题辅导上的建议,确立了重点打造汽车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决策。 于是,省直相关部门根据省委精神,围绕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等目标定位,从整车产能提升、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能力突破等维度,出台了对应的专项行动计划。 应该说,从整车企业与对应产能对上游和经济总量所具有的拉动效应考虑,党代会提出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的目标定位还是有缘由的。 但具体的看,全省现有各类主机厂应不少于20个, 各工厂满负荷运转的境况中全年生产400万辆整车不是什么难事 ,湖北在汽车领域产能优势可谓十足。 不客气地说,湖北汽车产业当前最大和最紧要的问题不是产能不足,而是绝大部分品牌和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产能闲置乃至品牌生存危机十分突出。 而且,部分合资品牌市场表现日趋承压态势显著,相关明星企业整车厂开年后开工率明显不足,这对全省汽车产业和特定区域今年和后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湖北汽车产业症结 基于上述状况,在我们看来湖北汽车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本土缺乏具备足够市场引领能力的强势品牌,有效支撑产业活力的高端服务业态更是几近于无。 从市场主体情况看,虽然全省范围内的汽车品牌及各家整车厂数量不在少数,但湖北汽车产业总体上依然是依托于东风体系,非东风系总部型企业或主导品牌总部基本没有。 湖北是全国汽车工业大省,东风本田(东风与本田的合资企业)的年产值高峰时曾接近1500亿元,是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企业 可惜的是,受益于早期服务国防建设红利与随后政策性优势的荫庇,东风公司及所属各主体在新世纪之后的难得机会窗口期内,没有最终形成足够强势和持续的市场运作能力。 特别是,自2015年后受汽车行业深度调整等原因的影响,东风公司及关联主体在乘用车领域的整体经营呈趋步退缩的状态,没能延继之前数年发展总体向上的态势。 可虑的是,东风公司作为在现已充分竞争行业内的市场主体, 对自身央企身份与责任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在没有取得令业界惊叹成绩的境况中还动辄以“国家队”自诩。 结果,本应引领中国汽车行业角逐全球的东风公司,不仅在燃油车领域的市场经营不如人意,所属新能源汽车品牌现今每年累计销量,还不如“理想”等部分腰部品牌3个月的业绩。 岚图的车看着还是不错,可惜市场表现确实是“叫好不叫座”,成立至今的总销量可能没有“问界”3个月的多 并且,东风公司对行业变化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应对能力,在芯片等关键器件领域除获得IGBT的封装能力和稳定供应外,暂无更多突破性的实效进展。 于是,在东风系尤其是各大品牌整体经营境况不如人意的境况中,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难免后劲乏力乃至步履蹒跚,而总体产能闲置和过剩便是十分自然的结果。 当前,断言东风已无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可能或有点武断且略早,但作为汽车是全省支柱产业的湖北而言对其间的种种风险,确实要有清醒认知并尽可能地做好相应准备。 可重点实施的对策 从湖北的实际来看,无论是本着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考虑,还是站在助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汽车产业都是湖北必须要经营好的关键领域。 因而,根据上述分析判断, 我们建议相关方面基于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症结所在 ,采取强有力的精准措施尽快补短板补弱项,最终奠定湖北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首先,建议相关方面在对产业格局和行业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把握的基础上,选择有意进入汽车领域且产业经营能力强悍的主体进行战略合作,在湖北共建总部型业务板块。 其实,业界普遍认为“造车”是华为摆脱困境的可行路径,而在既往数十年中其经营能力已获得全球性认可,与之联手共建华为汽车产业总部与基地应该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目前,华为“不造车”限制令失效期已经临近,湖北省委省政府完全可以主动与之对接,探讨实施相关战略级合作的具体方案,尽可能的确保获得先机和赢得红利。 根据公开资料,华为“不造车”的限期将于今年10月下旬到期,这期间无疑可进行必要的沟通与对接 如果无法引进战略级合作伙伴,相关方面暂时就不要再投入重金注资各类新势力了,而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前瞻性眼光,待行业洗牌时持币精准“扫货”即可。 如果实在想投, 建议不要投那种大厂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与创业者是两回事!)出身的“造车”创业者 ,特别是这种出身且出手便是百万级产品的品牌,这种绝对是“送人头”。 其次,在湖北市场化要素不够发达的境况中,政府可重点发掘和扶持本地市场化的专业媒体与智库等,以之为依托实现常态化的行业交流与思想碰撞并形成相应高端服务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