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5|回复: 0
收起左侧

让孩子快乐而顺利地渡过学龄前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4-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孩子快乐而顺利地渡过学龄前期
(贾斯炜: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作家)
幼儿期是指孩子三到六七岁的儿童时期,相当于幼儿园的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心理的发展以进入小学学习准备必要的条件为前提,所以我们称它为学龄前期。
今天在我将在这里探讨一下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问题,如何使孩子快乐而顺利地渡过这个阶段,是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每一个家长都特别关心的问题。
这个阶段里面,在心理学上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出现了和异性家长特别亲近、亲密,而又时不时地排斥同性家长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俄狄浦斯期。
对这个时期孩子的恋父、恋母情结在心理学上叫“俄狄浦斯情结”。意思是这个期间男孩子内心有干掉父亲占有母亲的情结,女孩子的内心有干掉母亲占有父亲的情结。
这个情结太过满足会导致未来的“妈宝男”“爸宝女”,这样的男孩子一生会依恋自己的母亲,女孩子一生会依恋自己的父亲。无论男女往往都会导致将来的夫妻感情不和,甚至会有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比如性取向、性伦理问题往往都是这个情结过度满足或者过度缺失导致的。
这个情结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一生都在情感世界里寻找;并且对自己的异性父母没有认同,导致他们终生寻找,多半是寻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异性“父母”为止。
这一情结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年青人找对象会不自觉地选择“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父亲”,所以情投意合,成家后不需要投入太大的精力去磨合,去妥协,去适应,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建设小家庭上,从而恩爱相守,白头到老。
当然磨合、妥协出来的婚姻、家庭照常也是难能可贵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从现在开始让孩子顺利渡过这个时期?
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期期间,异性父母尽量多陪伴——比如把亲亲、抱抱、举高高作为您对孩子的日常。
您的孩子是女孩,当爸爸的一定要有意、无意,特别是孩子当您的面排斥她妈妈时,您可以恰到好处地对孩子说:这世上你和妈妈这两个女人对我同等重要,一个都不能少,我都很爱,你真幸福,我和妈妈也都同样的爱着你之类的话后,说:好了,爸爸有事了,现在由妈妈陪你了。
您的孩子是男孩,当妈妈的一定也要有意、无意,特别是孩子当您的面排斥他爸爸时,您可以恰到好处地对孩子说:这世上你和爸爸这两个男人对我同等重要,一个都不能少,我都很爱,你真幸福,我和爸爸也都同样的爱着你之类的话后,说:好了,妈妈有事了,现在由爸爸陪你了。
坚持反复地对孩子真诚的这样告诫,孩子自然能够顺利渡过俄狄浦斯期,顺利完成俄狄浦斯情结。
     “妈宝男”“爸宝女”都是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异性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爱意后,千万不要忽略了让孩子继续享受同性父母“爱意”的重要性。
还有夫妻之间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宠”。这个时候对孩子、父母来说一定要平衡,也就是说孩子、父亲、母亲三者之间应该是同等重要,不能跟一个太近,跟另外一个太远。
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头有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面打拼,闯天下,女人在屋里带孩子相夫教子,所以很多做父亲的忽略了跟孩子建立这种紧密的关系。
这个阶段里头,男孩子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学习自己同性角色的行为,要学习跟自己不同性别角色的人打交道。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人一生的行为都是在重复3到6岁的事情。
一个男孩子跟父亲的关系特别远,跟母亲的关系特别近,这个孩子将来容易接近女性,但往往又会失去原则,失去理性,失去底线。一个男孩子要发展出男子汉的行为,必须在这个时期从他父亲身上模仿和学习。如果父亲跟他的距离太远就失去了和父亲学习和模仿的机会。所以他就只能跟母亲的距离太近,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了很多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的方式。在他以后的学习、生活里就喜欢跟女同志打交道,自己又很容易单方面投入感情色彩,特别是比自己大的女性,就会很自然地放弃一些应该坚守的原则。
这男孩由于深陷跟母亲的关系当中,到了青春期要谈恋爱了,要结婚了他可能脑海里面想象的一定要找一个好母亲似的对象,尽管他没有上升到语言上来,但在他内心关于好女人的标准,就是像母亲那样无微不至地呵护自己的女人。所以当他谈恋爱的时候他就会跟女同志提出很多要求,这个好女人的要求往往跟母亲是非常吻合的。
这样的夫妻两个人是不是特别稳定、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
结婚后时间不长,新的问题就来了,这男孩在小家庭里享受的仍然是母亲对孩子般无微不至的照顾,实际上就是成了母子型的夫妻关系。时间长了妻子必然有怨言,因为太多的享受就成了习惯,甚至是天经地义地指责妻子:你就照顾我这一两下子就指责我,哪像个好太太?但内心深处表达的却是哪像我母亲?因为我从小母亲对我的照顾都是无微不至的,都没有说过我不好,你凭什么对我就这么没有耐心呢?
但是,如果妻子真的一直都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时间长了丈夫又必然产生失落感,天天面对母亲一样的太太,总好像自己没有妻子。这个时候男人心里就空虚了,在外头看到觉得不错的女孩就爱上了。终于和无微不至的太太离婚了,和这女孩结婚了,享受到了浪漫,但时间长了又找不到母亲无微不至的感觉了。过段时间又受不了了,在外面遇到母亲般的女性,便又会爱上了。
就这样他的爱情、婚姻一生都会在母亲和妻子的漩涡中打转儿。
而这种男孩长大后跟男人打交道的时候也成问题了,他跟男同志之间的竞争明显会比常人激烈得多,并且在他身上男性特征不突出,成为大多数男女都不太看好的“娘炮儿”。因为他缺乏男人处事的线索、方法和经验。一般的男人他看不起人家,不屑和人家打交道,比他强的男人他又不知道怎么和人家打交道而发生强烈冲突。
女孩也是这样的,这个时期的女孩如果离父亲太远,跟母亲太近,跟母亲的冲突就特别多,且特别激烈。因为关系僵,她就不愿意学习来自于母亲那里女人的行为,不认同母亲的角色,看起来比较强势,所以就成了“女汉子”。
“女汉子”最后的婚姻有两个方向,一个就是找个特别强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理想中的父亲形象,而且以女儿的心态与这个男人打交道,潜意识里却不是人家的太太,而是对方的女儿。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将来结婚异常困难或者性取向出问题。其他方面容易出的问题和“娘炮儿”型的男人是一样的。
所以,在这个阶段里父亲、母亲是同等重要的两个角色,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夫妻同等重要的去作为,不要认为哪一个责任大,哪一个责任小。对于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心理健康来说父母双方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
不管是对男孩还是女孩,这里面的良好心理学原则、技术、或者说基本秘诀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爸妈在给孩子爱的时候是同等的,不能失去平衡或者稳定,力争使孩子对爸爸、妈妈怀有几乎相同的正面感觉,父亲、母亲之间具有对等的情感投注。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思考,如何处理这个时期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快乐而顺利地渡过学龄前期。
第一,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情感投入关系。
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重要。在等边三角形结构的父母子女关系的家庭里面,如果我们以男孩为例,这个儿子就可能向父亲学习,怎么做一个男子汉,怎么打拼事业,怎么对家庭负责,怎么呵护自己的太太、孩子,怎么跟家内家外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发展人际关系。这孩子必然从父亲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儿子从跟母亲的关系中学习掌握恰当的距离,对母亲既喜欢,又不过分接近,这个孩子就会通过与母亲的交往学习将来在社会上跟异性的交往。就会有力,有理,有节,适度、合法的跟异性打交道。将来很容易找到一个符合他,适应他生活标准的异性建立家庭。这个家庭心理健康的动力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这样的情感投入,对女孩家庭也是一样的,在这种家庭渡过学龄前期的女孩从父亲那里知道了男人与女人打交道的方法,从母亲那里习得了与男人打交道的基本方法。
反过来说她知道了好男人的样子,好女人的标准,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样就容易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
第二,让孩子摆正在家中的地位。
孩子在家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成员,跟父亲、母亲还有其他的家庭成员是具有同等地位的。
如果孩子地位过高是不恰当的,相反孩子地位过低也是不恰当的。孩子在家庭中时时处于第一,VIP式的地位,这个孩子有什么愿望,家里其他成员都必须把自己愿望压抑下去来满足他的愿望。
这样的孩子就会发展出以自我为中心,个人意志高于一切,现在我想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品质,心理形成以后,对孩子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特别不利。
因为在一个小家庭里头,家庭其他成员都让着孩子很容易,但孩子到了学校,到了中学、大学,到了工作单位,这样的想法就会处处碰壁,然后因适应不良就出现了心理障碍。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家里面始终处于一个普通家庭成员的角色,他跟其他人是平等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关系。
让孩子成为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并不是说要忽略这个时期孩子的特性。相反让孩子成为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必须给孩子一个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充分地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我们还可以帮他去做孩子不能做的事情,但一定要注意要让孩子提出求助要求的愿望之后,我们才可以去帮助孩子。而不是孩子还没有提出要求,我们自己看孩子需要帮助就提供这个帮助。比如,孩子搬个比较重的凳子,搬得吭吭叽叽的,你就不要觉得孩子真的搬不动主动上去帮忙。
这个过程一定要注意孩子自主的愿望,孩子提出要求说明孩子需要我们帮助,大人们看似孩子需要帮助,实际上孩子可能是根本不需要的。这就是说给予孩子帮助得特别讲究。
另外就是要注意孩子提出的这个帮助或者愿望具有不值得家长满足的特点时,比如孩子要求你帮他擦屁股,你是不能满足他愿望的。孩子提出要求说跟妈妈睡一床,让爸爸到客厅或者沙发上睡,或者地板上睡,家长不能简单地满足他,要进行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
所以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能够正确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这就把孩子位置摆正了。
对于孩子要求的拒绝和满足,大致上应该是五五开,一半满足,一半拒绝。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成人的想法能否实现大致上也是五五开的。如果我们对这孩子提出的什么要求都予以满足,一个都没有拒绝,那孩子将来怎么有对挫折的免疫力呢?
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这样的孩子将来你必定要带着他去找心理咨询师了,否则再大一点要么是警察来找上门来,要么他就是那种受不了任何挫折的主儿。
前天一对年青的父母带着孩子来我这里心理咨询,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却要父母给他买幼儿时的小玩具,这天父母加班回家晚了,孩子躺在卫生问里叫喊。原来孩子见父母没有按时给他把小玩具买回来,就喝了卫生间里的洗厕液,幸好是原来就稀释了的,且得到了及时救治,孩子身体无大碍。
咨询过程中得知,这个孩子是他们家族中这代孩子中唯一的一个男孩,看得特别娇,所有家人特别是爷爷、奶奶对这孩子是有求必应,甚至是有求急应。
第三,定时叫孩子起床撒尿,防止尿床。
尿床的事情一般不是生理问题,是心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既然是心理上的问题,指责和打骂往往不仅不起作用,还可能导致新的心理问题。
学龄前期的孩子一般都学会了定时撒尿,不再尿床。但少数因婴儿时期没有养成习惯,这个时期仍然尿床。
成人都有个经验,坐着,躺着是很难尿得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因为后天的原因,排尿的姿势成了正常排尿的条件反射,没有这个姿势的反射就尿不出来。
学龄前期儿童尿床就是因为这个排尿需要固定姿势的条件反射没有形成。因此,我们要趁早让他形成这个条件反射。
正确的做法是,过细观察孩子尿床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前几分钟将孩子叫醒。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尿憋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醒来,就会形成睡着的姿势无法排尿。
第四,客观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口吃现象。
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当一部分在一定的时期口吃,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觉得说话结巴很好玩,并且可以吸引他人的注意,于是就开始模仿用口吃的方法说话,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对待。
也就是说孩子模仿口吃的行为主要是觉得好玩,有趣味,并不说模仿了口吃,以后就真的口吃了。
家长见到这个时期孩子口吃了,紧张度高了起来,我的孩子口吃了可不得了,就急于矫正孩子的口吃,就像前面说的孩子尿床一样,得采取心理学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见到孩子口吃了,家长就愤怒,采取粗暴的方法斥责甚至打骂,使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压力。有的孩子有了口吃,家长都是盯着孩子口头语言的表达,孩子刚才一开口,张嘴要说话,大人立即提示:先别说,想好了再说。这孩子又争着要说,家长又开始提示,这就增加了孩子口头语言表达的紧张度,越紧张越说不出来,越说不来家长越是提示,不久孩子的口吃慢慢地就成真的了。
什么原因呢?人很奇怪,你只要要求自己不要发生的事情,它往往就必然发生,比如我今天要来做报告,害怕今天精神不好,昨天晚上要求自己一定不要失眠,于是就真的失眠了。当我索性失眠就失眠吧,与其睡不着,不如认真分析今天的报告怎么做,语气怎么表达,结果不经意间就睡着了。
还有骑过自行车的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前面有个东西,心里要求千万别撞上了,结果十有八九会撞上这个东西。因为你心里一想,你的注意力就专注于这个东西,无法在意其他的事情了。
口吃就是这个原理,因为你要求孩子不要口吃,孩子一紧张,就将注意力放到口吃上了。
那么对口吃的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正确的做法很简单,当孩子口吃以后,家长不关注,不作任何提示,由他说,忽略他口吃的表现,而且家长也要有一个接受孩子说话有一定口吃现象的出现存在。因为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口吃现象,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现象,所以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大家也就没有形成病态。
其实孩子很多病态行为都是大人关注的结果。前年寒假,我接待了一个孩子,孩子从一岁多开始不停地眨眼,到后来发展到眼睛天天水汪汪的,十堰的大医院看遍了,等到上小学还是没有好转,于是转到武汉的大医院,医院建议手术治疗。这孩子的爷爷舍不得给孩子动刀子,后来就咨询于我。
我告诉孩子父母,先问一下医生,半年后再做手术会不会有影响,得到的答复是早晚做都可以。
于是,我告诉孩子父母,让他们交待所有的社交圈子,特别是朝夕相处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提示,不让孩子眨眼,对孩子眨眼的事情全当没有发生过这回事儿一样。
结果去年春季开学前孩子眨眼的毛病消失了。
还有去年暑假一个案例,父母都是医学博士,孩子上幼儿园后不久,幼儿园老师告诉他们孩子没有大小便现象。家长一观察可不是,在家也没有,如果有就是发生大小便也是在裤子里面发现的。
他们立即进行医学检查,结果孩子的泌尿系统没有任何问题。
于是我告诉他们,对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大小便及在家有只是搞到裤子里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上幼儿园后孩子们笑话过他的小便或者是肛门或者是说拉尿不好看之类的话,所以他就不拉不尿了。于是建议,对孩子不拉不尿,拉尿到裤子里面的现象不予以过问。但父母大小便时让孩子不经意间看到他们的姿势,同时表现出很享受的样子。一旦孩子要求父母帮忙大小便或者是自己大小便没有搞到裤子里面时就立即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
结果没到一个月孩子就恢复了正常姿势的大小便。
第五,关注孩子独立愿望。
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特别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家长要给他们做什么,他们可能拒绝,家长要他干什么,他往往会违拗。
一般情况下,从三岁开始孩子建立起了自我意识后,他觉得周围的人想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原来自己没有思考到,没有发现的东西,现在思考到了,发现了,这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家长不能理解他,他就要强烈表达。
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加以尊重,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蹲下身子,至少要身子前倾着倾听。这样孩子就能感觉到家长对自己表达内容的关注。这样交流出来的孩子将来才爱跟家长交流、沟通。
这个期间家长跟孩子之间,孩子跟家长之间顺畅的交流关系,是将来对孩子施加正面影响的基础。如果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破坏了,孩子将来出现偏激行为时,家长甚至是心理咨询师交流起来也相当无力了。
第六,想办法支持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做游戏。
学龄前期儿童,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练习人际交往的技术,为自己以后上小学做准备。因为上学以后就会出现与同龄伙伴和老师交往的技术。这方面的经验,他会把与同龄人之间交往的技术加以整理、改造、加工后用到同学身上;把跟父母之间交往的技术经过整理、加工、改造后用到老师及其他长者身上。
所以,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融入到他的同龄孩子中,一起玩游戏,一起交往,一起活动,这对孩子心理健康是很有好处的,对他的人际交往技术的锻炼更是不可或缺的。
第七,家人要细心地与孩子玩游戏。
孩子从生下地那一刻起主要就是吃和游戏两项工作。在这里吃的功能我就不说了,主要说一下玩。
对婴幼儿来说,玩,也就是游戏是他们唯一的工作。他们通过游戏使自己与万物分开,他们通过游戏锻炼自己各部位的感觉,他们通过游戏开发自己的大脑,他们通过游戏建立自己的品质等等。
一般来说,孩子最好的游戏方式是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但现代都市生活,孩子聚集的机会大幅度减小,因此作为家人,特别是父母就得承担大部分孩子游戏伙伴的功能了。但家长与孩子游戏过程中,往往站在自己思维方式上进行,使得孩子最终放弃游戏,拒绝发展的情况很多。
跟孩子玩游戏的一个心理学界公认的思路是:参与孩子游戏用孩子的智慧,引导孩子游戏用大人的智慧。
什么意思呢?
孩子身边没有小伙伴时,我们参与孩子游戏时要让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游戏,怎么玩。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得用孩子的思维和能力进行,比如“下棋”,我们得请孩子先走,孩子走一步我们得请教孩子:“为什么是这样走的?”孩子说出道理后,我们得赞美孩子真会动脑筋,此时我们不要急于走,拿起棋子思考半天再下子。这样可以增强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进一步思考下去。
如果孩子刚一落子,您就落子了,一则孩子思考没有那么快,跟不上您的步伐;二则孩子内心觉得我很笨,根本就没有这个智慧下棋。
比如打乒乓球,您一定要鼓励得让孩子先发,孩子发过来的第一球您可千万记得接不住,您捡起球后一定得按照孩子发球的方法发,并且尽量要以孩子接得住的速度发球。
如果孩子真的接住了,您还得请教孩子用什么方法接住的。
您只要用这种方法与孩子玩游戏,您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一个意志坚定,不怕失败的孩子,经受得了挫折,自信而又处世有弹性的孩子。
如果您用相反的方法与孩子玩游戏的话,对不起,您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一个情感脆弱,不敢竞争,害怕失败,自尊而不自信,处世没有弹性的主儿。
这就是说参与孩子游戏用这个阶段孩子的智慧。
很多情况下,孩子玩游戏我们得引导,还拿前面说的下棋为例子,如果孩子基本会下了,但就是没有进步,我们就得引导孩子了,孩子这一步符合“车走直路马踏斜”的规律,但按照孩子对象棋掌握的水平应该进一步了。此时您得请教孩子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走法,既然孩子已经知道了车走直路马踏斜的规律,您这一提示他必定会按照这个规律,穷尽所有可以走的方法,最后决定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
也就是说孩子对游戏玩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得引导孩子走向技术化。打乒乓球当然也是这个原理。
这就是引导孩子游戏时用大人的智慧,用大人的智慧引导玩游戏长大的孩子必然善于思考,情绪稳定,行为沉着,不急不躁,并且能够很快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当然与孩子玩游戏时在什么情况下参与,在什么情况下是引导到了一定阶段就没有绝对的界线了,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与孩子玩游戏,我们绝对不能把自己当作“教练”,当作老师,使孩子失去信心。
第八,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理解,包容孩子的过失与错误。
中国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俄国人说:青年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为什么青年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呢?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因为,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疑惑才能逐渐减少,何况年青人。学龄前期的儿童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的一些过失和错误都是无心的,因为他没有相应的阅历,不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懂不得那么多正确的人生道理和社会经验以及预后能力,甚至对孩子来说,他的这个行为本身还是善意的。所以,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对于孩子来说做错事是很自然的,相反孩子做的事情更多是正确的才不正常,因为这样他一定是很少做事,至少可以说他很少主动做事,要做也只是做大人指令下的事情,这样错误率才会很低。这样的孩子将来没有探索精神,没有创造力,处事没有弹性,经不起失败和挫折。
对于家长,当孩子做对事情之后,应当立即给予表扬、肯定甚至是物质奖励,以强化孩子正确的思维。当孩子确实做错了事情或者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忽略,不予指责,不予强调,甚至可以从错误的事情中找到好的方向。
早年间国外有一个孩子,将一瓶子牛奶从柜子上向下拿的时候,不小心摔在了地上,正当他手足无措时,母亲慢慢进来说:“别动,小心玻璃扎着了。”孩子看着妈妈,不知道妈妈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时,妈妈接着说:“你想想看地上这么多牛奶像什么?可以做什么?”孩子说不出来,于是妈妈拿了个钳子,将碎玻璃一点一点的夹起来,问:“你喜欢大海吗?”
孩子顿时兴奋了起来:“喜欢。”
“人可以到大海里做什么?”
“航海。”
“航海得先有什么?”
孩子思索了一下,试探性地说:“船——”
“这么漂亮的大海,现在没有船怎么办?”
孩子愣了一下,立即到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折好了一只大纸船,在这滩牛奶上航行了半天,玩累了之后,等休整过来时,妈妈便找了一个同样空牛奶瓶子,里面装上水,让孩子练习平衡从柜子上面拿下来。孩子能够平稳从上面拿下来之后,妈妈又与孩子一起,各持一个装满水的这种奶瓶,抱着园子转圈,比赛看看谁撒得少。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航海家哥伦布还是麦哲伦,反正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说一千,道一万,不管叫学龄前期也好,心理学上叫俄狄浦斯期也好,这个时期是决定孩子未来方方面面的一个时期,我们成年人不得不万分地重视和小心,使孩子快乐并且顺利地渡过这个时期。
             二0二三年四月七日于市府路一号
十堰楚郧法律事务有限公司、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室
电话:0719-8684998、13872801780。
地址:十堰市茅箭区市府路1号万象国际城2单元603室
楚郧健康管理首席心理师简介:贾斯炜,湖北省作协会员,督导级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周易》研究、应用者;十堰楚郧法律事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楚郧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师。
1970年生于鄂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小山村,1993年开始从事法律服务,善于从法理上对法律事件进行根源性分析,透过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得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研究心理学30余年,擅长从心理、法理、伦理、中医的专业理论出发,解决孩子厌学、抑郁、焦虑、青春期叛逆等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导致的夫妻感情、家庭矛盾、法律问题,从而解开心结,挽救了无数在阴影中挣扎的个体和家庭,特别是迷途少年和濒危的婚姻。
擅长对求学(工作)发展方向、中止、改变等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指引。
最后来做个广告:常年招收愿意入门心理学(可含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文学、法学的爱好者为徒,学费面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