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10时5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杨叔子院士曾在汽院建校初期来堰支教,将他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工科技术知识传授给了第一批汽院学子。为汽院培养了第一批研究生人才,为汽院在短时间内由专科职工大学正式获批为社会本科大学作出了贡献。后来他五次来到汽院讲学,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方向。 49年前支援二汽 首次来到十堰支教 对于汽院机械工程系的学生来说,杨叔子院士的名字并不陌生。4年前,杨叔子最后一次来到汽院讲学,现场人山人海。那也是杨叔子第七次来到汽院。 1969年,后历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的季峻调入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当时二汽集聚成千上万的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装备,汇集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与能工巧匠。国家要在这里创建一所中国第一流的现代化汽车工业院校。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并未建成。 1972年时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饶斌提出:培养人才“办大学已刻不容缓”,季峻开始负责筹建二汽业余工人大学(后改名为二汽职工大学、1983年正式更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其间,坎坷不断,招生、教室、教师等都成了问题。经过不断努力,二汽业余工人大学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第一个学期的课程表终于安排出来了,可上课的老师却迟迟来不了。 无奈之下,1973年7月8日,季峻到武汉求援。找到他的老同学杨叔子,杨叔子陪季峻带着二汽党委的求援信,抱着一线希望到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家中求助。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三天中午就接到通知,华中工学院党委决定,二汽工大今后所缺的讲课教员华中工学院全包了。1973年秋天,华工派来二三十名第一流的教员,其中,就包括杨叔子。杨叔子来十堰后,将他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工科技术知识传授给了第一批汽院学子,为汽院培养了第一批研究生人才,并为汽院在短时间内由专科职工大学正式获批为社会本科大学奠定了基础。 带两个馒头早出晚归 一周上20多节课 1973年9月份,杨叔子来到二汽工大为学生们上机制课。当年红卫分校在铁皮活动房子里上课,六堰分校则在车间生活间上课。当时市内交通不便,杨叔子每天吃了早饭,就带两个馒头到学校,早出晚归,啃冷馒头充饥。 为了给学生上课,杨叔子经常往一个个车间跑,在一台台机床上看、画、记,在机床的海洋里漫游一个月。他当时住在设备制造单身宿舍,阴冷的房间,薄薄的棉被,生活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杨叔子的教学质量却是一流的,他经常一周上20多节课,嗓子哑了,就喝胖大海,第二天照样上课。 冬天寒冷,路上结冰。六堰分校的教室里四处透风,没有暖气,学生们坐在屋内冻得直发抖,但杨叔子仍坚持上课,并且讲课十分投入,很有激情,感染得学生也忘记了寒冷。杨叔子经常说:“能用自己的知识为工人阶级服务,感到很荣幸。” “第一次见到杨老师,只见他身着蓝布衫,戴一副眼镜,身材瘦削,中等个儿,人很热情。他见到我们这些新学员客气地说:‘要向工人师傅们学习’。”杨叔子在汽院教的第一批学生赵百代回忆说。 汽院建校之初,二汽各厂也有大量新设备需要进行安装调试。为了加快进度,满足生产需要,总部要求汽院的学生也要参加安装调试,杨叔子也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发动机厂的劳动。由于学生都是来自企业的工人,对干活不陌生,但是面对设备发生的问题,却不会处理。杨叔子就搞起了现场教学,讲述机床的主要结构和分析问题的顺序。 “当时我们组进行的是发动机连杆倒角机的调试。经杨老师指点,我们最终获得了成功,解决了机床震动问题。我还写了一篇研究论文刊登在二汽科技杂志上,受到了厂里的表扬。”赵百代说。 与汽院有不解之缘 受聘该校“名誉教授” 杨叔子与汽院有着不解之缘,从上世纪70年代首次来到汽院支教,为汽院培养人才,再到1993年9月10日华中理工大学与东风汽车公司协商决定成立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东风汽车公司分部,杨叔子代表华中理工大学来到汽院参加签字仪式。 此外,杨叔子还多次到汽院讲学,他的课堂颇具感染力,每次讲学台下学生总是人满为患,学生们都觉得听了杨叔子的课受益匪浅。 2014年杨叔子院士受聘为汽院“名誉教授”,做客汽院“明德讲坛”和“东风讲坛”讲学。当时,他已八十高龄,为了让更多学生听课,烈日当头,他坚持了两个多小时。所有人都担心他会晕倒,但面对学生的提问,他仍耐心一一解答。 当选中科院院士后,请杨叔子作报告的高校有很多,大家看重的不仅是他在专业方面造诣深厚,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教人做人上堪称楷模。虽为大学校长,仍然坚持为学生讲课,仍然是坐硬板発,甚至坐在长条椅上与学生们讨论科技发展规划,十分简朴务实。 杨叔子的一生成果斐然,但他一直保持着谦逊的品格,前不久,他还感慨地对爱人讲:“回顾我这一生,在党的培育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做了一点工作,我是幸福的。” 斯人已逝,先生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