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公元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天地一新,政府大力挖掘、扶持和保护民间匠人的技艺,弘扬传统文化,治愈戒除了孙家后人毒瘾,那跑到武当山朝天宫出家清修的孙家后人孙小郎在金顶上也呆不住了,跃跃欲试,还俗下山,找其父亲讨要粉条包子的秘方,准备重操旧业,其父才实言相告:祖传的粉条包子并没有秘籍,然后指着堂屋正中悬挂的被厚重的灰尘和蜘蛛网裹着的当年驸马爷沐昕手书匾额,意味深长的说:粉条包子的秘籍就是“读书登金榜 学艺天下知”! 不久孙家父子凭着残存记忆制作粉条包子,并打出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但是其工艺流程连原来十分之一都不到,充其量就是一款山里农家逢年过节吃的傻大黑粗的粉条包子,馅料粗枝大叶,重油重盐,没有一丁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影子,但在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困难年代仍是人们一道不可多得的饕餮大餐。 一九六九年建二汽那会儿,生活物资十分匮乏,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凡经六里坪出山公干必停车大吃一顿粉条包子解馋,粉条包子在老一辈二汽(东风)人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几百年来孙二郎开创的粉条包子的基本做法早已融入到六里坪人的日常生活,几乎每个持家的家庭主妇都会做,特别是待字闺中的女儿家,如果不会做一手鲜香好吃的粉条包子,出嫁后就会被夫家人看不起,被人耻笑。但是因穷家小户经济条件限制和生活卫生习惯的制约,六里坪人制作的粉条包子工艺简单,馅料单一,品相不佳,仍是粗枝大叶旧样儿,但仍以独特的口味广受人们的追捧。 随着六里坪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丹江口库区移民、襄渝铁路基地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建设,六里坪镇(孙六乡)集镇中心由孙家湾老街(淹没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172米风浪线以下)迁移到现在的六里坪镇财神庙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家付氏粉条包子名噪一时,据说是得了孙家后人的真传,并以制作水煎粉条包子包见长,那鲜香的馅料和劲道爽脆外皮至今在六里坪老辈人心里烙下了想起来就馋的流口水的印迹,但因其做工精细复杂,耗时费力,成本高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不过如雨后春笋般的农家家常粉条包子而关张了事。现在六里坪镇上沿着老白(汉十)公路的街道上开有不止四家粉条包子店铺,专做粉条包子和热干面之类的快餐。但是这些包子店铺里的粉条包子早已没有孙二郎后人的身影,但都打着老字号的招牌。其中三家较为出名,一家姓刘,店名与老板大名谐音叫“畜生粉条包”,号称“刘厨盛包 口味不同 自然出众”,以店名吸人眼球,“畜生粉条包”因招牌名号新奇响亮,引人遐想,卖的也比其他店铺的粉条包子贵一元钱(每个粉条大包子三元)。 话说这位刘老板年至花甲,大名叫刘国盛是六里坪镇大柳树村人,困难时期刘家兄弟姊妹多,家大口阔,生活举步维艰,为了将子女抚养成人,其父母年过五旬才诞下幼子,唯恐养不活,希冀给孩子起个贱名像牲口一样虽然吃草却能健康成长,因此给儿子刘国盛专门取了一个“畜生”的乳名,后来在刘家老辈人的精心呵护下其子女个个成才,晚辈中有商界精英、大老板,而刘畜生也不负父辈的期望,凭着不懈努力,跑过买卖,开过肉铺,而以其母亲家传的一手好厨艺开了一家畜生粉条包子铺而名声大噪,现在刘畜生的粉条包子更是远近闻名、如雷贯耳。 另一家姓罗,罗老板四十出头,是六里坪镇朱家湾村人,因罗老板精明灵动,一脸喜气,人送外号罗猫娃儿,罗猫娃儿初中毕业跟着孙二郎后人的远房亲戚学做粉条包子,罗猫娃儿曾经沾沾自喜的说:我师傅是个懒家伙,一天到晚除了打牌就是参瞌睡(嗜睡),他教我们一遍手艺后就放手叫我们自己做包子,半年之后我就出徒自己开店了。所以罗猫娃儿相信自己掌握了正宗粉条包子的秘籍,与众不同,会以品质和口味出众,因此罗猫娃儿将店名取做:“罗氏香莲包”,罗猫娃儿的粉条大包子味道也的确非同一般,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本地人爱吃,凡是大白天随时都有外地路过的客车轿车停在路边,下车买包子的人是一拨一拨的川流不息,接连不断,成为六里坪街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还有一家叫“吉庆包子铺”,原是本地公认的正宗孙氏粉条包子传人的王姓人士经营,但却因经营不善倒闭,转手卖给了慕粉条包子大名来六里坪经商的荆州吴先生,吴先生经营一段时间后惊奇发现自己精工细作的猪肉大葱馅儿的小笼包竟然卖不过本地粗枝大叶的粉条大包子,于是也开始照猫画虎地制作粉条大包子,果然生意兴隆,并且吴先生的粉条鲜肉馅料剁得砕,面省发的恰到好处,面团揉得时间长,粉面呛得好,不仅馅料鲜香好吃,其包子皮薄紧实,嚼在嘴里劲道弹牙有嚼劲,也大受欢迎。 但是,但凡吃过六里坪店铺兜售的粉条包子的人们对粉条包子都是毁誉参半,都认为六里坪镇的粉条包子虽然口味独特,但卫生堪忧,馅料中常常吃出大块的猪肉中带着毛茬,半寸长的粉条中常有咯牙的沙粒,包子面皮不省不揉不呛,从发面缸里兜出就捏团包馅,虽然包子酵母味道浓郁,但吃在口中没嚼劲,如同嚼蜡,急需提档升级。为此忧心忡忡的六里坪的老人们总会聚在一起回忆起往昔孙家后人孙小郎制作的还算精细的粉条包子的独特味道。他们希冀着六里坪的粉条包子能乘挖掘保护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东风恢复粉条包子的本来面貌,那该多好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