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地重游
故地重游圣水寺,
知青岁月忆梦驰。
弹指一挥五十载,
山乡巨变路不识。
2023年6月20日上午7点多钟,我和张艳约上老同学冯洪生与他夫人马克英,从竹山县城关镇驾车前、往竹山县得胜镇圣水寺茶场开始了一次朝思暮想的故地重游之旅。
竹山县第一中学七六届毕业的高中生只有两班级的学生,当时全国各地都还在进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可能是为了便于知青上山下乡锻炼其间对口管理方面的因素,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是按照父母所从事的行业划分为工交战线、文卫战线、商业战线等几个板块,然后由各个战线派出一个政治思想过硬、作风正派、善于沟通的中年同志但任带队干部陪着我们这一届的知青分赴各个知青点开始同吃、同驻、同劳动的工作。我们这一帮属于工交战线的毕业生就由轻工业局的一位姓余的干部带领,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五日上午乘竹山县农具厂谭师傅开的一辆敞篷大解放货车,在当時竹山县北门坡广场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锣鼓声中开始了驰向竹山县得胜公社红卫茶场的行程。
少年不知愁知味的我们这些学生们当天中午就兴高采烈地来到了下放劳动锻炼的地方,竹山县农业局下属的得胜红卫茶场(后来改名称为圣水茶场)。我们邮电局、工业局、文通局等几个单位的子女合计十几个人分在茶场的工人队参加劳动锻炼,其它轻公业局、船运公司、农具厂等单位的子女分配在距离工人队约两里路的知青队劳动锻炼。工人队当时大约由十几个年龄在四十多岁的转业军人和七八名七三年下放到茶场的老知青组合而成,我们居住的二层楼的土墙内走廊的房子是这一批六十年初分配到茶场的转业军人们建设起来的建筑物。知识青年们按两个人一间宿舍提前就分配好了,我和李传喜住在进大门靠右手靠后沿第一间房。工人队队长是朱大雄、副队长曹明越,还有一个副队长姓孙。可能是我干活比较在行和认真踏实的优点,几乎每月都拿到十分的最好工分记录,在短短的两年時间里先后参加过茶场多种经营组织的种植中药材茯苓、工人队组织的上山烧木碳,然后又被朱队长选中随他一起离开工人队到场部附近的村子里参加红卫茶场开办砖瓦厂的建设工作,我主要负责司务长和会计的工作。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那个時代特殊时期的产物,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回过头来看,即是不幸者则又是幸运者。不幸的是重复枯燥的农业体力劳动当误了我们几年的黄金学习時间,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这次漫长艰苦的的劳动锻炼中收获人生中别样的经历和过程,积累下来终身难忘的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宝贵经验和一生受用的世界观、人生观千和价值观。我们这一届的知青下放劳动锻炼不到二年的时间,正好赶上了“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時代洪流,恢复高考、参军、招工等等机会,让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只用两年左右的時间就先后告别了茶场坚苦锻炼的场景,分赴到各个城市的学校和行业,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和陶卫同学是恢复高考后红卫茶场知青里第一批被中专学校录取的,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底乘坐茶场专门为我们安排的手扶拖拉机离开了红卫茶场。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当我驾车在导航定位系统帮助下回到得胜镇圣水寺茶场時,那逶迤的圣母山、那高高的月亮垭、还有那我们亲手载种的满山遍野的茶树、杉树仿佛都在向我招手致意。只是那随着乡村公路扩宽硬化后两边建设起来靓丽的具有浓浓的秦巴风格的农舍让我找不到了方向感和旧貌了。看到这些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巨大变化的模样,我真心的为我的故乡我的祖国和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伟大的历史变迁的人民骄傲而幸福着。我驾驶着车辆从当年只能步行而今扩宽硬化后的环形水泥路一路参观怀旧走到工人队阳坡脑山脚下的路段,遇到一位开着上海大众轿车在茶园采茶叶的女士,她手持充电式轻便采茶机把绿油油的夏茶叶茎熟练地剪下来顺势接到左手拿着的大蛇皮袋中。由于水泥路面只有一车宽的路面,我在等待她给我让路的过程中向陪着我回茶场的同学介绍我们知青当年在这里劳动生产的情况,这位采茶的女士听到我感叹我们当年栽茶树和那远山山坡上杉树的过程,她突然好象认得我们一样热情地招呼我们说:欢迎你们当年的知青回茶场参观呀!这些茶叶树都还是你们当年辛苦种的哟,我马上把这袋茶叶装满后就给你们带路,接你们到我家喝茶吃中午饭。这一句暖心的话语,让我这个离开茶场后近五十年没有回来过的老知青忽然之间感到了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忽然找到了我为什么非要朝思暮想的要回当年下放过的地方看看的情素了。
驾车随着这位素不相识的女士来到她家的住地,宽敞漂亮的大瓦房装修的简约而又时尚,我认真地在房前屋后观察一番后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是当年的茶场医务室所在的位置。我就冒昧的问了一下这位叫段金荣女士,你认识当年茶场医务室的何医生吗?她说:何医生是我的老公的堂哥,我说何医生当年可是我们知青们共同的好医生好朋友哇。一边说着话小段就烧开了一壶开水,为我们一行四人用玻璃杯给每个人泡上了一杯圣水毛尖春茶。绿色精灵般春天里采摘炒制的圣水毛尖芽茶,在刚刚烧开的圣水寺泉水温馨的滋润中,渐渐地伸展开了她那纤细妩媚的身影,久别了的圣水寺毛尖春茶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在我们几个人沉浸在品尝圣水寺毛尖的芽形、茶色和独有的茶香茶味之時,小段已经麻利的为我们做好了一大桌子地地道道的圣水寺风味的农家饭菜。
在圣水寺茶场劳动锻炼的青春岁月是我们知青们永远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青春如歌、青春似花、青春象风、青春孕育了我们人生最美的第一幅山水画。所以我们知青们都把圣水茶场视同我们的青春驿站和梦中的第二故乡,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悄悄地回到圣水茶场走一走看一看,没想到圣水寺茶场的变化是这么的大,(茶场总部早已经迁至竹山县宝丰镇,茶场已经改制为民办企业)本以为它乡无故交的我一定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没有想到会享受到段金荣这个土生土长的茶场第二代职工自发的热心的热情的接待。故地重游收获的这一份意外的热情接待,让我激情澎湃的用笨拙之笔写下了这一篇怀旧忆新之文,以酬我在圣水茶场那青春放飞的岁月和结认第二故乡新朋友的喜悦之意!
七六届下放竹山县得胜公社红卫茶场工人队知青蔡谟斌2023年6月24日敬书于故乡竹山县城关镇寓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