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85|回复: 3
收起左侧

武汉的“海绵江滩”经验值得十堰学习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3-7-9 2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州日报“高地行思录”团队来到武汉探访光谷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在《从“一束光”到“一座城”,这里为何独树一帜?》一文中介绍了“海绵江滩”经验。
  个人认为武汉“海绵江滩”的经验值得十堰学习,百二河等亲水的改造、丹江口市及郧阳区汉江两岸江滩的治理等都可以借签下,既可以保护生态,又可以让市民亲水。
mmexport870f05ccb454951f4267308de1a76523_1688911606326.jpeg
  会呼吸的“海绵江滩”
  漫步青山江滩的红色步道上,大人和孩子追逐、嬉闹,不仅沿岸绿树成荫、生态环境宜人,还能远眺长江的壮阔景观。
  而曾经的青山江滩,像是一道“土墙”,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隔绝了江与城。2013年10月,为根除该堤段的渗漏险情、改善青山区滨江环境,武汉青山江滩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对堤防、滩地、道路进行综合改造。历经4年后即2017年底,全长7.5公里的青山江滩建设完工。
  武汉青山江滩“首次在长江一级干堤上采用‘似堤非堤’的缓坡式堤防,同时堤身内部则被‘植入’高10余米、厚0.6米的混凝土防渗墙,实现了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打造出了丘陵型生态缓坡园林景观公园。”
  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工作人员向鑫告诉记者,这座武汉市首个“江、滩、堤、路、城”五位一体的景观江滩,通过缓坡式堤防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堤防阻隔人水相亲的桎梏,市民游客可零距离亲近长江,真正做到把江景还给市民,同时也修复长江生态,实现增绿提质的典范工程。同时,这里成了武汉面积最大的“会呼吸”的江滩,也是全国第一片会呼吸的“海绵江滩”。
  江滩如何“呼吸”?“工程建设中,我们大量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沥青、透水砖等,从面层到基层都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消减面源污染,透水铺装率为60%,就像江滩会呼吸。同时在场地内引入生态草溪、下沉绿地、跌级湿地、覆土绿化屋面等景观手法。”项目承建方武汉城发集团所属碧水集团工程部部长车涛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7-11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很多年前就有了,它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暴雨初期峰值流量的到来,但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超限洪水带来的水患。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患还是得靠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比如说新建超大排水流量的人工泵站。。。和低糙率的排水渠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3-7-11 13: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Osung 发表于 2023-7-11 08:33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很多年前就有了,它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暴雨初期峰值流量的到来,但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超限 ...

水利基础设施肯定是前提了,在防洪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下雨水的回收、生物过滤等,只要不是做表面工作-用“海绵”慨念赚取眼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3-7-11 22: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据了解,江滩建设过程中,长江大保护的理念贯穿始终。参与了青山江滩建设的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熊颖介绍,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是青山江滩的一大亮点。
  所谓海绵城市,即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拥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
  在青山江滩建设四路广场有一座雨水花园。广场中间一处小池塘被大片芦苇围绕,池塘周围铺满可以看见孔隙的透水砖。
熊颖说:“‘海绵’绿色景观面积占青山江滩二期滩地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设计了多处下沉式生态草溪和雨水花园,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综合运用了海绵城市措施,尽可能减少硬化面积,多用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透水砖等,从面层到基层都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就像江滩会呼吸。”
  雨水花园硬地的透水砖下埋设有导水沟、导水管,可将来不及下渗的雨水汇集到场地内的景观水系中。景观水系不设人工补水设施,水源均来自场地内雨水收集系统。雨水通过景观水系内的植物根系进行生态过滤后,补充地下水,或溢流进长江。
  除了海绵改造,青山江滩还对水体形态和水底微地形进行改造,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生境。江滩内保留着水杉、香樟、意杨等防浪林带,还有随处可见的各类花海,从乔木到地被,构建起立体植被系统。
  目前,青山江滩总绿化率超过80%,在武汉“两江四岸”江滩公园中排名第一。青山江滩每年能增加碳汇量约723.8吨,释放氧气约2400吨。
(二)
  工程按照“似堤非堤、堤在林中”的理念,率先提出了缓坡式生态堤岸与地下空间一体化新技术,首次在缓坡式生态堤岸下应用了地下空间防洪墙设计技术,采用“后注浆桩+支护桩+隔渗墙”组合的结构安全设计,在确保堤岸防洪安全的同时拓展了城市生态空间。
(来源:长江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