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背景
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中华四大吉祥物之一,代表着高雅、吉祥、安宁及永生。凤凰也是楚人的祖先及图腾象征,自古就有“楚人崇凤”之传说。凤凰灯舞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郧阳士人王明德家中每年元宵常挂凤凰灯,看到人们舞龙舞狮,便提议艺人们创新凤凰灯。艺人认为言之有理,便把他家的凤凰灯放大尺寸,玩起了凤凰灯,于是产生了郧阳凤凰灯舞。
伴随着郧阳凤凰灯舞的传承,郧阳地区出现了一批凤凰灯舞艺人和乐班,画家汪发臣、鼓师王春堂、乐师“黑桩”(别名)在反复观摩家禽、飞鸟动作神情后,他们别出心裁地加长了“凤颈”,使表演更加生灵活现,并相应地设计了融民间性、戏曲性、古典性及宗教为一体的,以清雅伴奏为特点,动与静、情与态、舞与乐相互协调的“凤凰点子”,最终使凤凰灯舞定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郧阳凤凰灯舞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人们只要一听到乐声,便循声而去,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凤凰灯舞传人。
随着丹江口大坝的修建,许多民众都进行了搬迁,这造成了不少老艺人的失散,郧阳凤凰灯舞濒临失传。
之后,凤凰灯舞被时任郧县构件厂厂长耿家喜重新组建,1982—1984年,郧阳凤凰灯舞开始向外传播。
1990年至—1993年,郧县文化馆对传统的《丹凤朝阳》进行了改编,组织艺人进行创新。在此期间,民间表演与政府组织的示范性演出和谐共进,把郧阳凤凰灯舞的传承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1991年,武当文化武术节开幕,郧阳凤凰灯舞首次将传统的单凤表演改为双凤,且与多只小凤凰配合表演。
21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外出务工浪潮掀起,大量的青年人到外地务工,使郧阳凤凰灯舞的传承者大量减少,出现了传承者断层的危机,郧阳县文化馆对郧阳凤凰灯舞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郧阳凤凰灯舞得以继续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