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板腔是在1973年被中国曲艺协会山西分会正式列为新的曲种。干板腔发源于汾北沿山一带村庄,本属劳动人民上山取炭砍樵时的口头创作,后来渐渐引入“社火”表演,以至登上舞台。表演时无须伴奏,但听起来却有板有眼,快慢有致,抑扬顿挫,强弱分明。其句式一般为七字句,节奏为四三。其用韵为方言韵,但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上下句同韵,即上平下亦平,上仄下亦仄,而且韵脚还须同一声调,在平声韵中要区别阴平、阳和,在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不同声调一定不能相押。干板腔的传统段子有《转柬》、《走满月》、《熬活》、《小女婿》等。
7月2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子前往河津市继续进行传统文化的调研,此行调查的是山西河津干板腔。团队成员前往了老艺术家董朝元爷爷的家里进行采访。一进门爷爷就对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带着我们参观了他的家里的照片并讲述着他与它之间的故事。爷爷家里贴满了自己出去表演的合照和自己的荣誉。爷爷还给我们展示了自己编写的干板腔的书——《固镇干板腔》和《河津干板腔选集》,还有一捆自己整理的河津干板腔的有关资料。我们对这些书籍仔细翻阅了解到了不少东西,感叹董爷爷的人生。 之后,我们和董爷爷座谈,我们向他询问了一些问题:”您对干板腔未来的展望是什么?“、”您认为河津干板腔的特色是什么?“......董爷爷耐心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他向我们解释了河津干板腔七字一句,每句四拍,每两句为一节,必须用河津方言来表达才更有韵味河津干板腔相对于其他干板腔对格式的要求更高,格律要求“合拍、押韵、方言、幽默”,是河津干板腔的四大独特格律。可是虽然干板腔很有名气,但是现在年轻人对干板腔的热情减少,说干板腔的人越来越少了。传承问题真的十分让人头疼。
一天的访谈也渐渐拉下帷幕,告别了董爷爷后,团队成员走在一起,分享着今天的见闻和感受。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人的伟大和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