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93|回复: 0
收起左侧

孩子发脾气,是在释放这四种求助信号,你听懂了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0-1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到周末,又到两天带娃的高强度废爹妈环节。“现在的孩子,真实点火就着”,面对发脾气的孩子,能把他们都归为“脾气不好”吗?和同学相处都很好,对爹妈就性格暴躁,如何解释?献上一篇关于孩子“坏脾气”的分析旧文,愿你度过一个轻松的周末。








01




“现在的孩子,真是点火就着”




今年真是个特殊的年份,寒假直接连上暑假,多少家庭都要感叹一句“母子情分都要被耗没了”。






有一位朋友说,原来没觉得孩子脾气这么大,朝夕相处这大半年,发现儿子这脾气也太臭了。






早上7点的网课,6:50还不起床,她去叫儿子迎来的就是一张大黑脸,吃饭的时候动静很大,一会摔筷子,一会使劲放碗。






她想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认真学习,自己的儿子却松懈了好几个月。她告诉儿子要趁着假期弯道超车,没想到儿子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更年期啊,什么都管”。






到了中午的时候,她把儿子摆了一地的乐高收拾起来,两人直接吵了一架。






“你为什么动我东西?”


“这么乱你自己不收拾还不让别人收拾啊?”


“我都是有顺序放的,你给我恢复原状!”


“我跟你道歉行了吧。”


“不行,你必须给我恢复原状!”






刚到中午,她就觉得自己的耐心被用完了。她非常感慨,这孩子怎么像火药桶一样,大事小事,都能爆炸。跟同学相处的时候挺好的,怎么到了家里就成了这样?










这不仅是她的苦恼,也是很多家庭现状。孩子爱发脾气,家长要么以暴制暴,要么压抑着自己,尽量做“宽容”的父母。






其实孩子发脾气这件事,不能仅仅归因于“脾气不好”,也许孩子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打游戏时、做喜欢的手工时,可有耐心了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孩子性格并不暴躁,却总是发脾气呢?






02




孩子发脾气,多半在传递这四种信号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都是平等的,没有好坏之分。高兴和愤怒,发泄和隐忍,都是不同的情绪,都应该被接纳。






孩子发脾气和放声大笑一样,是一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情绪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背后的心理,以及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态度。






孩子发脾气,多半是这四种原因。






①孩子本身就比成年人容易焦虑






儿童的自我比较弱,所以他们的超我带来的压力,比成年人要严重。通俗点说,儿童的规则意识、自我理想和成年人一样,但是他们可控制事物的能力比成年人弱,所以他们的情绪压力是比成年人大的。






再加上儿童情绪控制能力差,外在的表现就是,攻击性强,爱发脾气。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自然而然的焦虑和压力,自然会缓解。






就像我们肉眼可见的,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懂事”,这是他们“自我”的成长,也是对世界认识的加深。






②“你管得太多了,我不高兴了”






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新闻,加拿大魁北克一位父亲因为一项奇葩的罪名入狱——他逼女儿吃橄榄菜,僵持了13个小时。






晚饭期间,父亲要求女儿吃光所有蔬菜,否则不能离开餐桌,可女孩就是不吃,两个人僵持了13个小时。






03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孩子太“犟”了,不就吃口菜嘛?可是实际上,“逼”她叛逆、倔强的,恰好是她的父亲。






父母控制欲太强时,侵占了孩子的独立意愿。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孩子开始反抗,开始发脾气或者与父母作对。






暑假期间,很多孩子都开始脾气暴躁,对家庭冷暴力,这恰好是在提示家长:亲子时间的阈值要“超标”了。






管得太多,“监视”时间太长,孩子自然会厌烦。






③“我就是心情不好,想发个脾气”






谁都有需求得不到满足,想要发泄的时候。而人的脾气和怒气,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他们的攻击性。






攻击性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它是人的生命力和活力。






孩子的攻击性,最早存在于妈妈的子宫和怀抱里,孩子通过与母亲接触以及吮吸,攻击性得到满足。






随着婴儿的长大,攻击性的性质也在改变。孩子会渴望足够好的母亲,渴望更多的创造力,甚至渴望破坏力,他们对外界的需求增多,对外界的不满也就随之增强。






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自然会释放更多的攻击性,心情不好、脾气大都是孩子的一种“表达”。






没有孩子是故意无理取闹的,他们只是求而不得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不知道如何排解时,把打人、发脾气、摔东西等当成宣泄。












④“你不理解我,我需要你的关注”






孩子渴望父母关注,渴望父母走进自己的内心,往往会通过什么方式?会主动找父母谈心吗?






可能年纪大一点,亲子关系融洽的孩子会这样做。






更多的孩子,选择用剧烈的方式引起家长注意,从而换来一句“你怎么了?”






孩子因为害怕碰壁,害怕被责骂,不敢主动跟父母示好。于是,他们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让父母看到自己,从而关心自己的想法。






04




能包容孩子发脾气的家长,都是好样的






孩子发脾气,未必是坏事。






如果有两个孩子让你选,一个是“会对你发脾气,展现真实自我”,一个是“明明有脾气,却在你面前选择顺从”,你会选择哪一个?






孩子能在父母面前释放攻击性,说明他们接纳真实的自我,没有过分压抑自己。






同时,也说明父母肩膀足够结实,双臂足够温暖,能够接住孩子的攻击性。






可生活中总有些家长,很喜欢打压孩子,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控制力。






《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就是一个不发脾气的孩子。在学校他没有朋友,在家里乖乖听话,照顾自己的一日三餐。






父母离婚后父亲有了自己的家庭,他“懂事”地从车头坐到了后排,从来不反抗。












妈妈让他喝牛奶,他压抑着自己的厌恶,忍着牛奶的烫,咬着牙喝下去。






他还是一个学霸,成绩永远全年级第一。












图片可是这样的孩子,是我们想要的吗?






他明明渴望交朋友,却在班上不和同学来往;他明明希望跟爸爸相聚,跟爸爸一起去玩,却一直假装自己不需要陪伴,不打扰爸爸生活的样子;他明明对于妹妹的挑衅很愤怒,却一句话也不反驳……






05




很多父母喜欢打压控制孩子,觉得孩子的想法不重要,孩子不能“冒犯”家长。






殊不知,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也是一个自我攻击、不被接纳的孩子。






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不敢发脾气,不愿意表达了呢?






从他们觉得表达也没用,父母不会理解开始;


从他们表达了也不会被接纳,还被骂一顿开始;


从他们表达后,父母总会归因于孩子错了开始。






顺从乖巧的孩子,在深夜里偷偷流泪,泪水可能会持续到他们20岁、30岁、40岁……






能允许孩子发脾气的父母,才能养出轻松快乐的孩子。






06




孩子发脾气,接纳与引导要并存






《奇葩说》有一个辩题,说的是如果可以一键为孩子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陈铭的观点很扎心,他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雕刻他,而应该像园丁一样地培养他。






不压抑孩子的怒气,而应该培养他们与攻击性和平共处。












孩子发脾气,首先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接纳。






温尼科特指出,在临床情境中,越是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就越健康。






如果环境是温暖、接纳、促进的,那么孩子的攻击性将得到整合,变成正常的需求的表达。如果环境不足够好,攻击性则以破坏的方式彰显出来。






允许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允许他们痛快地哭一场。






《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讲到过自己小女儿发脾气的故事。






在吃饭的时候,蔡少芬顾着和大女儿说话,忽略了一直叫妈妈的小女儿。






小女儿发脾气、大哭的时候,蔡少芬在旁边一直道歉,还告诉女儿:我知道你不开心了,你哭吧。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与爱护,是自己被看到了的感受。






爱和自由都能够得到满足,孩子的情绪也就能够得到释放。






其次,家长们要明白,接纳不等于纵容,接纳的同时也要学会引导。






很多父母对“接纳”的理解,是任由孩子撒泼,甚至有些“怕”孩子,这是纵容,不是“接纳”。






其实真正的接纳是指父母承认孩子此刻的心情,不想着压制或者消灭,同时,以坚定而友善的方式,疏导孩子的情绪。找到他们愤怒的原因,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有一次,女儿用橡皮泥印了各种形状的物品,然后摆了一地。临睡觉前,我把它们按照颜色团成一个球装好。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动作,女儿“哇”地哭起来,一边跳脚一边打我。






我抱起她什么都不说,任由她哭了一会儿之后,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她边哭边告诉我,这是她摆的地摊,是给妈妈准备的“烧烤”,妈妈晚上工作的时候可以吃。








我告诉她,妈妈非常感谢你,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妈妈跟你道歉,你也得跟妈妈道歉好不好。






后来,女儿还是会发脾气,还是会跳脚,可是却不再打人了。






我想,这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吧,他们需要被引导,才知道路在何方。单纯告诉他们不对,他们是不知道往哪里走的。






所谓育儿育己,所谓为人父母的修行,不过如此。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哄他们笑,或者让他们不能发脾气的人,却很少能有包容他们发脾气的人。






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闹,也要告诉孩子,如何成长。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心理知识和信息,欢迎关注:十堰悦茗语心理咨询          http://www.ymyxlz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