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8|回复: 0
收起左侧

童年与父母拉开距离有多重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0-25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年与父母拉开距离有多重要
(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作家)
这些年的心理学临床中发现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甚至青春晚期,也就是23岁到25岁期间还无法独立睡觉,很多这个年龄段的男孩还时不时的还要与母亲睡觉才能入睡。纠其原因,无一例外地在孩子童年时没有与父母拉开距离。这种现象眼目前最大的危害就是成法正常找对象,成家。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让学龄期的孩子离开家长,离开家庭去学校上学,上学的初级阶段家长要能够放松心情,让孩子坦然地离开父母。
父母要跟孩子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但是生理上要跟孩子保持亲密的状态。就是让孩子仍然是跟父母亲近的,跟家庭亲近的,但同时在外部的行为上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学原理决定的。
各位家长可能经常会想到,作为一个好的家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做一个好父亲,好母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很多家长讲,我们要做一个非常好的父母,就应该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呵护孩子的父母。而且好的父母,他们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对孩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孩子在婴儿状态的时候,父母经常觉得这孩子还小呢,什么事儿都不懂,您理不理他没有关系,放到哪儿都行。在孩子开始上学了,家长才开始关注他,等孩子出现学习困难了,家长开始努力地帮助这孩子,等孩子出现厌学了,家长觉得是要好好教育的时候了。
以前听过我有关婴幼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朋友们都知道,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他们的做法是完全颠倒的。
从心理学上说,学龄期的孩子,家长是要和他拉开距离的时候了,千万不能全方位,全时空地去关注这孩子了,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发展空间,需要全方位,全身心关注,全时空呵护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孩子最需要全方位,全身心关注和呵护,家长最需要发动智慧去呵护的孩子是多大呢?实际上是0至1岁。
家长需要动脑筋关注的孩子是多大呢?实际上是1到3岁。
家长需要花点工夫,但不需要太多时间关注的孩子是多大呢?实际上是3到6岁。
家长应该不太管的孩子是多大呢?实际上是6到12岁,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小学阶段——学龄期的孩子。
家长应该基本不管的孩子是多大呢?实际上是12到18岁。18岁以后您想管他,您也管不了了,18岁以后的孩子要想管只有两个途径:第一,交给心理师;第二,犯事儿了由警察来管。
当然有些孩子虽然超过18岁了,人格虽然已经形成了,但遇到重大事件的冲击,也可能有好的转变。也有长大了突然开悟的孩子。但总的来说,18岁以后人格有问题的孩子,家长真正能管住的不是太多。
家长要想真正管住孩子,就是我今天讲座要说的问题,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一个概念,就是学龄期做一个好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个好的父母就是孩子小的时候全方位,全身心,全时空地投入去呵护孩子,去关注孩子,去体贴孩子,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家长就得不断地后退,不断地放手,不断地拉开距离。
按照心理学的要求,好的妈妈一定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足够好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对孩子的好要好在前头,孩子越小对他越好,孩子长大了,好得差不多就行了。小的时候对他好是越好,越好。只有孩子自己会的才不去帮助他,只要孩子不会或者没有能力做而又需要完成的,父母都要帮助他。而学龄期的孩子父母只和他保持情感上的联系,物质上的供养,而对他生活上的照顾必须减少,学习上的帮助尽可能不给。如果这个时期家长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拉开距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四川有一个1985年出生姓梅的孩子,父亲是一个伤残军人,家庭主要由国家供养,他小时候非常聪明,智商非常高,母亲为了他将来有所作为,不让他干任何事情,上大学之前还是母亲喂他饭,给他洗澡,给他穿衣服,甚至是给他擦屁股。
这孩子12岁考上国家名牌大学,大学期间还是由母亲陪读,甚至是陪睡,饭也还是经常由母亲喂着吃。
这孩子14岁就完成了大学的所有学业,被中科院录取,硕博连读,但中科院拒绝了他母亲的陪读。
结果这孩子经常吃不好饭,更不用说洗衣服了,季节变换了他也不知道换衣服,大冬天的在北京还是穿着单衣服和拖鞋在外面跑。虽然成绩可以,但中科院见他如此没有生活能力,担心他出事,便通知他父母将他领回四川了老家。
回到老家一般常识性的事情他都不知道是什么,更不用说做事了,没有办法只能成天呆在家里。
后来,北京一个心理学教授觉得这孩子很可惜,这样下去,很可能无法生存,便向国家申请了团队到四川给这孩子做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
遗憾的是这孩子因为错过了相应的锻炼机会,经过教授及其团队多年的努力,他到三十来岁的时候,才学会了上十岁孩子的生存技能。
当然了,这个孩子还是比较幸运的,在国家级专家团队的精心训练下,最终还是学会了成人能做的一些简单事情,再后来还说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婆照顾自己。
因为这孩子特别特殊,他的父亲是国家的功臣,得到了心理学专家们的关注,如果是一个一般家庭的孩子,我们可以想像他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然这个例子是一个没有与父母拉开距离极其极端的例子,现实中不会多见,所以在这里再举一个我今年三月份办的一个心理学案子。
一对年青的父母带着孩子来我这里求助,原因是父母担心孩子有自杀的倾向。
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却要父母给他买幼儿时的小玩具,这对青年夫妻开的是夫妻店儿,这天生意还可以,加班回家晚了点儿,老远就听到孩子躺在卫生间里叫喊。
原来孩子见父母没有按时给他把小玩具买回来,就喝了卫生间里的洗厕液自杀,幸好得到了及时救治,孩子身体并无大碍。
咨询过程中得知,这个孩子是他们家族中这代孩子中唯一的一个男孩,所以看得特别娇贵。家人,特别是爷爷、奶奶对这孩子呵护得无微不至,成天宝宝长,宝宝短地叫个不停,这么大了还是抱上抱下的,使得孩子一刻也无法离开他们,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甚至是有求急应。
家长没有及时与孩子拉开距离,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案例太多了,这类孩子将来不仅没有生活能力,出了社会后处理问题也是没有方法的,没有弹性的。可见这个阶段的孩子与父母拉开距离的重要性。
现实中的啃老一族,躺平一族等等,都与孩子在这个时期,家长呵护过度有关。
这些年无论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还是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心理学评价用的最多的一个说法,就是——巨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普遍来说虽然很大了,甚至是老了,大多在心理发展上,其实还只是一个体形巨大的婴儿而已。
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它一针见血地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普遍不能脱离照顾他的客体,培养不了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独立的行为能力,长期以来导致了思想上的依服,认知上的固化和行为上的偏离等等。
这进一步说明了,儿童时期父母与他拉开距离,使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学龄期的孩子无论如何都得家长与他拉开距离。
这篇文章开头说的是青春期的孩子还要和母亲睡觉是童年没有与父母拉开距离的缘故,那么到底在孩子多大时得与父母分床呢?
心理学界普遍的观点是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期,即3岁开始,特别是男孩就得立即进行,到了6岁得完全与父母分床。
                    二0二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楚郧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室、法律事务有限公司。
电话:0719-8682896、13872801780。
qq:729887056;微信:jsw7238760。
地址:十堰市茅箭区市府路1号万象国际城2单元603室。
作者简介:
贾斯炜,湖北省作协会员,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十堰楚郧法律事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楚郧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师。
1970年生于鄂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小山村的右派家庭,艰难苦恨,忧愁风雨,自强不息。从事过司法、律师、法学教师、法制节目编辑等职业,以法为剑,纵横捭阖,鞭辟入里,维护真善。热心慈善事业,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经常为弱势人群提供法律援助,长年保持资助十多名各地贫困大学生。
爱好文学写作和民俗文化,宵衣旰食,笔耕不辍,发表新闻、随笔、散文、小说等文字1800余篇,论文30余篇,出版有小说、散文集《随性记》。作品多是自己工作中的经典案例,故事来自现实生活,人物都是寻常百姓,富有对法理、心理、伦理的睿智分析,使人得到阅读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自1993年开始从事法律服务,善于从法理上对法律事件进行根源性分析,透过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得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研究心理学30余年,擅长从心理、法理、伦理、中医的专业理论出发,分析心理问题导致的夫妻感情、家庭矛盾、法律问题,从而解开心结,挽救了无数在阴影中挣扎的个体和家庭,特别是迷途少年和濒危的婚姻。
擅长对求学(工作)发展方向、中止、改变等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指引。

86deb66e5a18a509d8d8439bb7ee99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