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十堰库区县市做了巨大的牺牲,但调水对十堰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对库区的扶持,受水地区的对口支援,都有很大的进展。换一个角度看,水源地涵养和严格的环保政策,让汉江上游保住了青山绿水。丹江口市如能撤市建区,库区三个区县合为一体,不分彼此,库区发展、利用机遇更能形成合力,十堰“水都”的名片也更名正言顺。武当山各景区将不再割裂,武当山旅游和库区旅游也成为一个整体,而城市发展空间的问题,相当程度上也会得到解决。 十堰是国家送给秦巴山区最好的礼物。在万山丛中崛起的十堰,在郧县划区以后,城区人口已经达到百万,在整个秦巴山区各地级市中规模位居第一。十堰还有人才优势,高教实力在湖北地级市中相当领先,全省地级市最好的医院也在十堰。有人讲“十堰是内地的深圳”,当年是可以这么说的,而且十堰建市比深圳早得多。十堰的文明程度较高,近年来城区和县域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城区受到了鄂西北原生优秀文化的滋养,城区代表的先进文化也在不断地辐射周边。二汽带来的先进文化,包括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秦巴山区特别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是比产业本身更加珍贵的资产。对于整个秦巴山区而言,十堰这种精神文化遗产显得特别可贵。未来十堰的发展,当年的精神文化还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并且有创新创造。今天的十堰,再加上一个主动融入当地的精神就好了。大我为先,平等合作,结果必然导向共赢共荣。 本地秦巴山区各县,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进入大规模移民开发,是在明清时期。县域各有自己的文化精华,武当文化尤其突出,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秦巴山区是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山区,明清两代都有过不安定的历史阶段,曾做过旬阳县令和汉中知府的严如熤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谈得很多。建国以来,秦巴山区人民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国家对这里的关注和支持总体也远迈前代。可以认为,在秦巴山区这几十年有三个史无前例。一是三线建设带来了产业和技术人才,这以十堰最为突出。二是近30年民间公益志愿者对这里的关注,起码在乡村教育领域几乎实现了全覆盖。三是近年来国家推动的集中连片特困山区的扶贫开发,山区县的建设成就前所未有,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升。2020年,湖北的全国文明城市增加到10个,其中十堰地区就有城区和丹江口市、竹山县3个,数量居各地州第一,真是值得自豪。 近年通过南水北调,十堰和各区县链接了受水地区特大城市的对口帮扶,其间也必然涉及文化的传送和对文教卫生的助力。再对接上粤港澳大湾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产业和城市精神上可望有新的输入。事实上当年十堰的先进文化和城市精神曾经向外输出过,影响到了深圳甚至更多的地区。 丹江口是本地发展程度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县,撤市建区以后,和其他各区可以携手发展,城区对乡镇基层的带动作用会进一步凸显。十堰先进的文化,包括丹江口的先进文化,汉江集团的先进文化,能带动边远山区原生文化的提升转化,会有非常大的建设意义和示范意义。 那么丹江口撤市建区以后,十堰市需不需要改名呢?历史上本地区曾有武当县、武当郡、武当军的建制,20多年来曾有几次讨论十堰更名武当市的高潮,但是“武当”这个地名背后主要是道教道家文化,代表不了全部十堰的文化,尤其是现代企业精神和城市精神。郧阳在历史上的高光时期是明代设立郧阳抚台以后,郧阳地区的建制到九十年代初还存在,那么将来丹江口成为新城区以后有没有必要改十堰为郧阳呢?看来也没有必要。郧阳抚台是因为安置秦巴山区流民设置的,背后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由郧阳区代表郧阳府和郧阳抚台的历史已经可以了。应该更多地着眼现代城市建设和现代城市文明。 十堰这个名字很好,来源于秦巴山区乡土,又代表了三线精神、现代企业精神和都市文明。只要县域得到充分尊重(包括民间的相互尊重),其发展诉求和利益得到充分照顾,合则两利,丹江口划区而不改名,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十堰曾经是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后来发展曾遇到了较大困难,近年来又有了可喜的发展态势。未来十堰一定是有前途的,有望再次崛起,并且是城区带动县域一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