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05|回复: 3
收起左侧

他山之石:这十年的增速“双冠王”,这个省份逆袭的最大秘诀是?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3-12-20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秦朔朋友圈 ,作者四方君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是由中国著名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牵头创立的一个新媒体与专业服务品牌,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节目、音频节目等。内容聚焦于经济、金融和商业领域,关注重点为全球和中国财经商业热点、企业家精神、创新与发明创造、商业文明探索等。

改革开放推进至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从张五常教授所讲的单打独斗的县域竞争,开始走向更高格局的竞合模式。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更大范围“帕累托改进”的区域经济融合协作,正变得越来越主流。

地处中国地理十字坐标交汇处,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安徽,就是近年来区域融合协作、一体化发展的典型受益者。

凌厉逆袭

2006年4月,中部崛起国家战略正式实施。安徽作为中部六省之一,开始受益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全员“入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省份。

殊荣在身、厚望在肩,安徽也不负期望,成了两大国家战略实施区域的最大惊喜。2011-2021年这十年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84.30%,超出全国平均数42.56个百分点。

这个增速既在中部六省一骑绝尘(其余五省的增长情况分别是:江西155.70%、湖北155.24%、湖南134.59%、河南116.24%、山西103.51%),又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遥遥领先(江苏139.41%、上海125.13%、浙江129.74%),成为了耀眼的“双冠王”。

从存在感不高、声名不显的农业大省到如今长三角“黑马”、制造业强省、新兴产业高地,近10年来安徽的逆袭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如日中天。

过去10年间,安徽GDP总量从1.5万亿突破到4.3万亿,从全国第14位升至第11位,仅比排名第10位的上海低20亿元左右,且有极大概率在今年实现反超,进入全国前十;人均GDP也从2005年第28位提升至2021年第13位,如果剔除特别的直辖市,妥妥进入全国前十;省会合肥更是成为过去十年GDP增幅全国第一的经济强市,并且被大众封神,成为“最牛风投城市”。

风投只是工具,逆袭还得靠工业。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期间,安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居全国第3位,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中部第1,仅次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重庆,是唯一入围前十的中部省份。排除直辖市,安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仅仅追赶着中国经济的“最牛天团”——广东、江苏和浙江。

如今的安徽,机器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全国第六,微型计算机产量全国第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10%以上,液晶面板出货面积约占全球10%,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智能语音集群入选首批国家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中国声谷”成为工信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国”字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如今的安徽,汇聚了蔚来、比亚迪、长安汽车、京东方、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维信诺、TCL等一大批中国制造的顶流企业,安徽“制造业天团”的实力正不断壮大。

从2018年起,安徽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世界制造业大会,并将于今年9月份继续举办第五届。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合肥,成为安徽对外开放的新名片,而在国内,安徽的新名片、新身份同样也变成了第一梯队的制造业大省。

今天的安徽,经济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了“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以前可望不可及的台阶,实现了堪称凌厉的逆袭。

从“末流”到“上游”,安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战略坚定

认知改变是一个人最大的改变,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亦是如此。必须从长三角的打工者尽快转变为长三角的合伙人,这种认知的提升,是安徽最深刻的改变。“积极入长”的战略抉择,是安徽逆袭的最大秘诀。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产业辐射能力十分强劲。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积极加入长三角的“朋友圈”,接受长三角高能量的产业辐射,参与长三角高阶层的分工协作,是安徽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早在199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把目光聚焦长三角。

进入21世纪,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愿望更为迫切,2003年“融入长三角”、2005年“东向发展”战略相继实施。

2008年,长三角开始接纳安徽这位“近邻”。安徽党政主要领导首次应邀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

2010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0次会议中,合肥和马鞍山被接收为成员单位。之后,芜湖、滁州、淮南等安徽城市陆续跻身“长三角”。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沪、江、浙、皖一市三省全域。即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至41个城市,全面覆盖安徽。

至此,安徽“入长”终于如愿以偿。

“入长”后,安徽立即出台《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部署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并明确强调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推进错位发展。

积极努力,必有回报。2018年,沪苏浙来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899个,实际到位资金5707.6亿元;到了2021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167个,实际到位资金9181.8亿元。三年时间,投资增长了60%。

沪苏浙的投资占安徽全省比重是56.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中部地区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967个,实际到位资金1946.3亿元,占全省比重只有12%。

战术坚决

路选对了,接下来就是怎么走的问题。战术的优化与执行,也是至关重要。

一是真金白银的产业投入。

2007年,合肥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显示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2011年,合肥又拿出100多亿赌存储芯片,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还是赢了,上市浮盈超过1000亿;2019年,合肥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给蔚来雪中送炭,结果还是赢了,蔚来销量屡创新高,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也落地合肥。

投啥赢啥,合肥不愧是风投之王。

2021年8月19日,安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其中在大力开展创投风投“双招双引”,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等方面着墨颇多。

合肥作为省内“带头大哥”,在前面开路搭桥做引领,后面小弟纷纷追随。报道显示,安徽多地纷纷成立产业基金和地方引导基金,以“基金+产业”模式打造“基金丛林”,以期复制“合肥模式”,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是铺天盖地的高速高铁。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高铁是城市之间流量竞争的重要入口。

2008年4月18日,合宁客运专线投入运营,安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2019年,随着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北段通车运营,阜阳、亳州迈入高铁时代,安徽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省份。

目前,安徽高铁里程达到2432公里,位居全国第一。高铁通达安徽省内16个市和32个县,并已开通至4个直辖市、23个省会城市和110多个地级市的直达高铁动车。

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安徽累计开工高速公路37条,2228公里,其中新建成12条631公里,完成4条高速公路改扩建约201公里,“五纵九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加速形成,合肥对外辐射线——合宁、合安、合芜等高速公路实现八车道通车。

2021年,安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大关,高速公路网覆盖100%县(区)的主城区、83%的规划5万以上人口乡镇和69%的全国重点镇。

三是“科里科气”的科研攻关。

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展的必要条件,是国之“重器”。

截至目前,合肥拥有同步辐射光源、EAST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四个大科学装置,成为目前已拥有建成大科学装置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安徽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高性能异构DSP处理器、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高刚高精密减速机……

截至目前,安徽共有9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第6位,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一室一中心”28家,省重点实验室17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4家,院士工作站62家。

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合肥蜀山湖路350号的科学岛,被人戏称是全国博士浓度最高的岛之一,在岛上走两步,就能碰到一个博士。

2020年9月,《自然》杂志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合肥跻身20强,评语是“非一线城市,有着一流的科研”。

《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重要突破,安徽占4项;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安徽占2项;十大国际科技新闻,安徽占1项。

2021年,安徽合肥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一起,获批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改进作风再出发

2021年,安徽“入长”三年,“后发优势”开始爆发。在长三角41市GDP增速前十榜单中,安徽占据五席、包揽前三,其中芜湖以11.6%的增速领跑。

但在2022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安徽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了一场非同寻常的会议--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

全省“新春第一会”,意义自然不凡。面对成绩和荣誉,省委、省政府保持了克制和冷静--对标先进、对标顶流、对标长三角,我们的工作作风、我们的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大差距!

大会现场播放了安徽各地市营商环境暗访视频、信访件办理数据分析、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同事项办理时效对比,意图警醒全省干部,让大家对安徽的问题和不足保持清醒认知。

确实,在全国工商联最近连续几年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前十名榜单中,安徽和合肥均未上榜。

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怎么样、政府的工作作风怎么样,众多民营企业家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

会上,安徽省委主要领导指出,召开此次大会一是为了宣示态度,二是为了树立导向,三是为了提振信心。省委要求全省干部做到“一改、两为、五做到”:动真格改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做到对标对表、做到有求必应、做到真心真情、做到求真抓实、做到知敬畏守底线。

改进工作作风、优化营商环境,任重而道远。这次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大会,给全省广大干部鼓劲加压的同时,无疑也给了全省人民对安徽高质量发展、“皖美”崛起的新期待。

风起江淮,潮涌东方。祝福安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2-20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文章最为恶心

人均存款 人均期望寿命 城市和农村退休金
最低工资水平
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 医院床位 救护车数量 警察数量 养老院床位 文娱设施面积
这些一个字都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3-12-20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真金白银的产业投入。

2007年,合肥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显示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2011年,合肥又拿出100多亿赌存储芯片,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还是赢了,上市浮盈超过1000亿;2019年,合肥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给蔚来雪中送炭,结果还是赢了,蔚来销量屡创新高,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也落地合肥。

投啥赢啥,合肥不愧是风投之王。

2021年8月19日,安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其中在大力开展创投风投“双招双引”,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等方面着墨颇多。

合肥作为省内“带头大哥”,在前面开路搭桥做引领,后面小弟纷纷追随。报道显示,安徽多地纷纷成立产业基金和地方引导基金,以“基金+产业”模式打造“基金丛林”,以期复制“合肥模式”,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个厉害,合肥2010年之前跟农村一样,真的不起眼!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2-22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