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爱情的季节 (贾斯炜: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作家) 我这里说的爱情仅指狭义的爱情,即男女之间的爱情。其实对于爱情,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仅仅是一个文学歌颂的主题,它没有定义,没有标准,没有量化,没有的研究对象,所以被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等领域都认为是一个无法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 后来,著名心理学家美国人哈特菲尔德在20世纪60年代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突破种种阻碍,说服导师、家人、亲友等重要他人正式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她终于在六七十年代成功地破译了“爱情密码”,从此爱情对人类成了有章可循的科学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情呢?心理学上给出的定义是: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根据这个定义,心理学上说的爱情就具有了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它发生在异性之间,不包含同性恋和恋物等情感及行为。第二,它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个别老人及相应生理、心理,甚至是个别身体缺陷者是没有这种情感体验的。第三,它属于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比如强奸、诱奸、嫖娼、包养等单方完事儿后跑路和双方仅为生理冲动性的自愿行为都不是这种高级情绪。第四,它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即性爱因素,不是纯粹上的精神依恋,比如父母子女之间情感的依恋、男女之间的好感和喜欢,对光环人士的精神追求、职业原因导致的彼此依靠等等都不是有以性爱为基础的精神依恋。第五,它的基本倾向是奉献,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己,故,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以其能力为基础,“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如果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甚至是对方都还没有想到的问题,他就在思考了,作为了,行为已经“利他”了,就说明他可能已经把对方当作爱情的对象了;相反他从来没有为对方想过,作为过,行为也没有“利他”的相当频率,那就一定是没有把对方当作爱情的对象。 今天在这里我主要跟大家说的是爱情定义中的第二个问题,即“它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美国人埃里克森的观点:青春期,即12岁至18岁之间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必然导致角色的混乱。“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他同时认为,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便有了“忠诚”的品质。 他说的同一性主要指性别的同一性,就是心理上的性别与生理上的性别有无冲突的问题,没有冲突,生理是男,心理也是男;生理是女,心理也是女,否则就是冲突。所有对性别的偏离,势必导致同性恋、恋物等,特别是同性恋者都可能与这个阶段性别同一性没有建立起来有关。 也就是说,在青春期男女角色同一与否必然地确定了下来。同一性确定之后,异性吸引成了必然,有了这个吸引,顺理成章地就会产生亲密关系,不用说随着亲密关系的深入,迎来的必然是爱情。 成年早期,即18岁至25岁,也有把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青春中期(18岁至23岁)和青春晚期(23岁至25岁)的。这个阶段亲密关系的发展到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时候。实际上由于现在物质的,文化的,科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个年龄阶段已经提前了。 这个阶段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都是结婚,既是因某种原因不能结婚或者本身就是单身主义者,他必然还是对另一人有爱的承诺,因为他可以“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无论外界阻力多大,都因为我是完完全全的男人,所以我要找中意的女人作为奉献的对象;因为我是完完全全的女人,所以我要找中意的男人作为奉献的对象。无论后果如何,只要我亲密的那个人没有社会的、伦理的、生活的等根本被排斥问题,我都会赴汤蹈火地去亲密他,去恋爱他,去奉献他。顺便说一下,这也是为什么在爱情期间的很多人因为看不清问题的根本而爱错了人,配错了人,甚至是明明上当受骗也不相信,从而做出偏离常规思维的决定而报恨终身的情况。 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亲密感的人,就会面临孤独感。他们可能经历了很多次或者是很长时间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亲密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甚至回避需要情感承诺的这个问题,虽然独身主义可能是他们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不是不与对方亲密的理由。同时因这种观念形成的行为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人毕竟是社会化的动物,这种非主流的、非生物性的观念,遇到特定的事件,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突然接受某种新的观念,而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 也就是说,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冒着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情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所以客观上就有了自我牺牲或损失,甚至是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起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所以埃里克森认为:“爱情”是“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的。意思是说,爱情是男女双方均不顾自己性别的生物学遗传,而与对方进行遗传交换的奉献行为。如果没有这样的爱,无论男女都会产生孤独感。人必需经历的美好而没有经历的,相应的痛苦一定会固着在潜意识里面,到了一定的时候,或者遇到了一定的情景,这个痛苦一定会跳出来痛苦您,甚至是几何倍数地跳出来痛苦您。 说直白一点,如果这个期间没有轰轰烈烈地爱过,即使将来有了婚姻,孤独感仍然可能会固着下来;相反,如果这个期间有了一场轰轰烈烈地爱情,即使将来没有婚姻,孤独感仍然不会固着下来。 人到了50岁以后往往随着长辈的离世,孩子的成家而成为了空巢者,特别是步入老年后,离开原来朝夕相处的同事、社交圈子,亲友们也逐渐地开始离世,便不可避免地开始思考起了自己的生死,孩子的未来,随之而来的就是现实孤独和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爱情的基本倾向就是奉献,这种奉献往往是向死而生的一种美好到极致的体验,所以爱情是人生最大的完善和最大的美好。一个人经历过真正的爱情之后,就冲抵了后来对死亡的恐惧,因为他已经死亡过。他在相应的阶段就已经爱过了,没有孤独了,没有孤独的原因是他在爱的过程中已经享受了孤独。因为那时的爱人不是配偶,所以人家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陪伴于您,所以孤独反而成了一种享受。既然是正反两方面您都享受到了,这个孤独的痛苦就不可能固着于您的生命了,所以老年之后您的孤独感自然降低了,幸福感自然升高了。 现代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发现一个现象,如果一个人特别是成年早期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爱情的人患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综合症、冠心病、高血压等老年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拥有轰轰烈烈爱情过的人,这应该就是源于对从前的孤独和恐惧的固着。 所以埃里克森说:“人对唯一的一次生命,是将它作为不得不是这个样子而接受的,是将它作为必然的、不允许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责任这样一个事实而接受的。”我们认真看看埃老师对死亡的这个观点是不是跟爱情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必然的,不可替代的,自己责任的。所以说年青人轰轰烈烈地爱一场是自己对自己责任的履行。 青春少年们呀!当爱情的季节到来时我们得及时顺应地开启她才是呀!因为她是上帝赐予我们能量的厚礼,所以她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的,我们拥有了她,她的洪流必将为我们冲刷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人生顺畅而美好的通道! 二0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十堰楚郧法律事务有限公司、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室 电话:13872801780;微信:jsw7238760。 地址:十堰市茅箭区市府路1号万象国际城2单元603室 楚郧健康管理首席心理师简介:贾斯炜,湖北省作协会员,督导级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周易》研究、应用者;十堰楚郧法律事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楚郧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师。 1970年生于鄂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小山村,1993年开始从事法律服务,善于从法理上对法律事件进行根源性分析,透过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得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研究心理学30余年,擅长从心理、法理、伦理、中医的专业理论出发,解决孩子厌学、抑郁、焦虑、青春期叛逆等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导致的夫妻感情、家庭矛盾、法律问题,从而解开心结,挽救了无数在阴影中挣扎的个体和家庭,特别是迷途少年和濒危的婚姻。 擅长对求学(工作)发展方向、中止、改变等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指引。 最后来做个广告:常年辅导各类面试、接受各类心理(发展)咨询;招收愿意入门心理学(可含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文学、法学的爱好者为徒,学费面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