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面对喜欢的人,想靠近又回避?
为什么面对喜欢的人,总是一边想靠近,一边又想逃避?
和喜欢的人,明明做朋友的时候挺好的,一旦对方也表现出对自己的好感,就想逃避了。
为什么会这样?
朋友玲玲跟我说起她最近正在约会的对象。
她说,对方在和她约会的时候表现得太过殷勤。她提起自己要去云南玩,对方竟然为她做了细致的旅行攻略,甚至标注出了出行航线和美食店铺。
讲完这件事,最后她说:“这就是我再也不想见他的原因。”
我感到吃惊。
“他好像太喜欢我了,我有点害怕。”她向我表达她内心的感受。
当我们没在一起的时候,我渴望建立亲密的关系。然而,不知何故,我一直害怕我们之间变得过于亲密。很多人和玲玲一样,这样描述自己在面对亲密关系时的感受,并给自己冠以一个“回避依恋”的帽子。
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通过每个人在关系中,焦虑程度和回避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依恋类型。
回避型依恋的人对被抛弃的焦虑程度低。他们喜欢独居和自己处理问题,他们可能更加缺乏安全感,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个人防御水平高,个人边界感强。
但他们对亲密的回避程度高。情绪不稳定,会对自我产生厌恶情绪。敏感多疑,会通过试探证明被对方喜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亲密关系,陷入恋爱循环,易与伴侣形成假性亲密关系。
当你听到有人说,“我还没有准备好”,“我们现在这样不好吗?”那你大概率可能遇到回避型依恋了。他们往往会仔细琢磨对方不如人意的地方,并以此为借口离开,重获自由,因为他们害怕失去独立。
02为什么会爱上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老公的脾气控制力很差,稍有意见不合就用吼的方式表达。我一直想不通,怎么会找了这样的老公?
董巧莉老师:
实际上,在意识层面,你很奇怪自己怎么找了这样的老公,潜意识层面可能完全不同。
也许老公呈现出的状态恰恰替你表达了什么,比如你内心拥有的,但又无法让它在你身上存在和表现的样子。
你在老公身上看到的样子,也表明这个部分可能并没有完全从你的世界消失,你可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至于被淹没。
你怎么对待老公的这个部分,也意味着你要怎么重新面对你自己的这个部分。
03在关系中,我经常感到被忽视
在个体的早期成长过程中,经常体验到被忽视,情感或物质需求不仅没能被尊重、被允许,反而经常被拒绝,甚至得到的可能是贬低和否定。
马红柳老师认为:
这种拒绝、贬低和否定,其实也是一种攻击。其中往往隐含了很多来自攻击者的情绪。
个体内化和吸收了这种攻击,更无法或无力反抗(也许出于对父母的忠诚,也许出于一个孩子要生存下来的本能),与那些隐含的情绪统统打包成一种“无力感”,深深烙刻在个体的情绪记忆中,这与个体当下的自卑感密切相关。
个体的这种情感体验,也许来自母亲,也有可能来自父亲,或者其他重要的人。如果曾经是留守儿童,那可能更复杂。带有这些困扰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型更贴近“不安全型依恋”中的“回避型”,也有点“矛盾型”的味道。
想要好的,但害怕自己不够好,此刻个体内在世界的幻想是“我不够好,对方那么好,所以对方不会喜欢我”,关系还未开始自己就已经把结局“搞定”了。那“我”就选择条件不好的吧,“我”成为那个关系中优秀的人、占优势的人。
但是,我们内在的自我设置或剧本,注定就是关系里那个会被忽视的人,所以现实的亲密关系最终依然会按照我们内心的剧本重演。这些重演的剧本,就是一个人内在客体关系模式在现实中的体现。
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中,个体似乎也有受虐倾向的味道。
无疑,这是个体自身在早期或成长中受到创伤且没有能够得到修复。这种创伤体验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被激活。
关于如何调整,提供以下思路参考:
当我们对自己有更多理解,对生活和这个世界有更多思考时,内在的确定感会有所提升。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体验成就感,肯定和欣赏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尊和自信。
关系中的困难还是要回到关系中去被看见,去尝试一段长程的心理咨询体验,是一个更安全和深度的个人成长。
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勇敢去追寻,尝试去表达自己和理解对方,带着适度反思,打破固有剧本,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成长注定是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同时也是值得拥有的经历。
阅心明意,明心悦行 用专业与爱,点亮心的天空 悦茗语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传承行业高品质的服务体系、服务理念、关注每一个细节。 服务项目 儿童行为矫正 青少年心理成长陪伴 亲子关系指导 家庭心理顾问 情感婚姻分析 人格心理障碍治疗 社交适应调整 心理咨询师督导 预约电话:0719-8028229 15671929229(微信同号)
中心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公园路天麟· 汇景园2号楼1单元1001室(张湾人民公园旁大嘉国际酒店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