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23|回复: 0
收起左侧

[宝妈推荐] 手机告诉您:孩子是否在用潜意识发出求救信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4-2-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手机告诉您:
孩子是否在用潜意识发出求救信号
(贾斯炜: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作家)
这些年来,在我这里进行心理咨询的很多孩子,因抑郁导致自残和自杀未成的案例中,几乎毫不例外的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没有手机,至少可以说没有属于自己独立拥有的手机,而“低人一等”,导致心理失衡。从长远来说,因为没有手机可能错过接受更多新生事物的机会,致使将来的知识面和社会适应能力必然落后于同龄人。
其实,没有心理学背景的家长,让孩子拥有一部自己独立的手机,正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游戏)发现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孩子什么情况下是在正常玩手机,什么情况下是“网瘾”,什么情况下是潜意识在以网瘾的形式提示其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而求救?
为了让家长有所辨别,我在这里从心理学角度上谈点与孩子手机上网成瘾的相关事情。
我把孩子玩手机分为“非病态”和“病态”两种。“非病态”又分为“正常”和“贪玩”;“病态”又分为“网瘾”和“躁狂”“抑郁”“综合”等。
认识“网瘾”
按照国际上对网瘾的共识,孩子每天上网时间没有超过四个小时,就不能认为是网瘾。
按照我国卫生部门的观点,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辩证地看,如果是孩子天天玩手机,且时间一般不足四个小时,但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我觉得还是应该认定为孩子已经成瘾;当然即使孩子每天上网达到了四个小时,只要没有影响学习和生活的,也照样不能认定孩子有网瘾,只能认定为贪玩而已。
即使孩子每天玩手机超过了四个小时,连续也不低于十二个月了,且明显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是染上了“网瘾”的结果。还要考虑孩子“网瘾”背后有没有其他原因?
孩子现象上的网瘾,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可能是焦虑、躁狂、抑郁或同时具备其二、其三导致的潜意识在以“网瘾”的形式向家人求救。
我在这里将这些情形分别称谓“焦虑性网瘾”“躁狂性网瘾”“抑郁性网瘾”“组合性网瘾”。
对此问题,我将分别做出介绍,供家长们观察孩子时参考。
焦虑性网瘾
焦虑的人容易着急、紧张、恐慌、不安,为了平静自己,潜意识里面会寻找一些事情转移注意力,上网,特别是在手机上玩网络游戏方便,于是玩手机游戏就成了焦虑的人们的首选。
孩子玩手机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恐慌不安,往往无法完成时间稍微长一点的整局游戏,甚至出现头痛、浑身不自在、手心出汗、不停地上厕所、高频率揉眼睛、身体发抖、皮肤苍白、小动作增多、肌肉震颤、姿势僵硬,自诉头挤压性疼痛、肩腰背疼痛,难以入睡和次日起床后头脑昏沉等症状,就要考虑孩子可能是焦虑了。
具有这些症状的网瘾,也就是我在这里说的“焦虑性网瘾”了。
躁狂性网瘾
躁狂的人在心境高涨时与现实处境不符,往往表现为高兴到几乎不可控制的兴奋,同时伴有精力增加、活动过多、言语近促、睡眠减少等症状。
上网,特别是网络游戏情节容易使人受到冲击,随时的“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躁狂患者表现自我的难得机会。
所以,孩子在玩手机时注意力不能持久,有时又随着游戏情节而情绪高涨或低落。高涨时自尊自大,甚至兴奋的引起攻击或暴力,低落时又垂头丧气,自怨自艾。
因此,贪玩手机的孩子出现行为轻率鲁莽,不计后果,并与此前性格不符,兴奋时联想丰富,口若悬河,甚至是言语迫促地达到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
生活中忽视常人认为可导致危险地进食、饮水和个人卫生状态,夸大自我能力、出现幻觉等症状时,就要考虑孩子是否躁狂了。
具有这些症状的网瘾,也就是我在这里说的“躁狂性网瘾”了。
抑郁性网瘾
抑郁的人“内心能量”无法向外流动,所以自我攻击导致了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容易出现自残、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而由于网络游戏的及时奖赏性、冲击性容易推动人体内部能量的流动,促使其恢复生机,所以抑郁的人为了让能量流动起来,便喜欢选择方便玩游戏的手机了。
抑郁是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甚至是儿童自残、自杀的第一大原因。
所以,一旦发现“网瘾”的孩子虽然是在玩手机游戏,但却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常常责怪自己,言语减少、语速减慢、声音低沉,行为缓慢、不修边幅、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学习困难,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减退,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成比例,食欲增强、体重增加,特别是没有情感、没有激情地躺着或者类似躺着,长时间没有表情地玩手机等症状出现时,就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了,这可能是孩子潜意识在提示家长,他早就已经抑郁了。
具有这些症状的网瘾,也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抑郁性网瘾”了。
组合性网瘾
现实中,焦虑、躁狂、抑郁可能同时具有两种或者三种共存,也有两种或者三种交替出现的情形,所以我在这里就有了“组合性网瘾”的说法。
心理师提示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孩子染上“网瘾”,就干脆不让孩子拥有手机了。恰恰相反的是,只要是孩子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就最好让孩子拥有一部属于自己专用的手机,实质上这部手机既是孩子自己独有的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推动“内心能量”流动的动力和通道。
其实,家长只需在手机交付给孩子所有之前,与孩子共同制定一部“使用规则”,惩恶不如扬善,将来孩子使用过程中,如果是按照“使用规则”进行的,及时予以肯定就行了。
就算是真的发现孩子有了“网瘾”,也千万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因为玩手机染上的缘故,粗暴地对孩子予以限制,甚至剥夺孩子对手机的“所有权”。
正确的做法是,发现孩子在玩手机过程中有“网瘾”或者有上瘾倾向时,让孩子自己陈述或者阅读当初共同制定的手机“使用规则”,同时针对孩子的违约行为给予适当惩罚即可。
这样一来,只要方法得当,孩子一般自然会正常使用手机的。
但是,孩子在使用手机过程中,一旦真的“上瘾”,或者是出现这里所说的任何一种症状时,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立即求助心理咨询师或者看医生,力争做到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治疗、早排除,确保孩子有一个完整、健康的身心。
说到这里,有家长可能还要反问我:“照你这么说那孩子玩手机还可以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了,难不成孩子玩手机还真成了好事了?”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也要防止孩子玩手机染上‘网瘾’,一旦染上‘网瘾’也得及时进行矫正。
总而言之,手机本无罪,对孩子来说其实还真是个好东西,关键是家长要学会留心孩子内心深处的诉求,知道是孩子的潜意识在用手机玩游戏的方式来对外表达而已。
最后,作为心理咨询师在此以“家长们只有好好学习,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0二四年二月五日
电话:13872801780;微信:jsw7238760。
地址:十堰市茅箭区市府路1号万象国际城2单元603室
贾斯炜,湖北省作协会员,督导级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周易》研究、应用者;楚郧法律事务董事长、楚郧心理健康管理首席心理师。
1993年开始从事法律服务,研究心理学30余年,擅长解决孩子厌学、抑郁、青春期叛逆等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导致的夫妻感情、法律问题,从而解开心结。
擅长对求学(工作)发展方向、中止、改变等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指引。
常年辅导各类面试、接受各类心理(发展)咨询;招收愿意入门心理学(可含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考试)、文学、法学的爱好者为徒,学费面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