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常住人口不足10万、农田8万亩、山林168万亩、森林覆盖率87.7%、GDP不足60亿元……一组数据可以勾勒出资溪县的基本“轮廓”:人口小县、经济弱县、生态大县。
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受交通不便、发展要素分散、产业基础薄弱等制约,资溪县域经济长期处于实力偏弱、发展质效不高的境地。如何利用好生态资源尤其是林业资源禀赋,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之路?
资溪县破题的“法宝”便是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抓手,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宜林则林”,将低碳产业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让绿水青山不断释放生态红利。资溪县的探索实践对同类县区有何借鉴价值?近日,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和江西省社科专家走进资溪,探寻究竟。
生态持续向好,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资溪实践:只有坚定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之路,生态保护才能持续
清新的空气、绝佳的生态和风光是资溪人的骄傲。蓝天白云下,远山绵延,满目绿染,仿佛置身山水画中。2017年以来,资溪的PM2.5年度均值和优良天数持续排在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座面积1251平方公里的小城在全国名气响亮。
如何闯过工业化浪潮、唯工业GDP论的压力保住一方青山绿水?如何破解“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困境?是资溪这样生态优良、资源富集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时代考题。
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说易行难。2002年,资溪县在江西最早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先后关闭农药厂、化工厂、造纸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80多家,拒绝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投资项目近百个,投资额两三百亿元。当时县财政收入仅约5亿元,光关停淘汰企业就减收1亿元。
没有这些“工业大户”,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资溪县委书记、二级巡视员吴淑琴坦言,看到了绿色发展这个方向,如何前进却要一步一个脚印。这些年,资溪也走过一些弯路,在保护与发展中更侧重保护,生态环境确实很好,但工业方面很薄弱,乃至没有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保护又如何持续?资溪曾主打发展旅游,尝试过卖空气、卖文创产品,但这些不足以成为支持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我们一直在思考,到底依托什么打造资溪的支柱产业?还是要因地制宜,先把自身有的优势找出来,再发动广大老百姓,将社会资源整合成一股合力。”吴淑琴说,在漫长而艰苦的探索过程中,资溪县逐渐找到发展路径,那就是充分发挥作为全省林业重点县的生态禀赋和55万亩毛竹林的资源优势,发展以竹木加工为主导的低碳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
一根毛竹,20年前只能为村民换来一杯酒水钱,如今却能点竹成金,支撑起资溪县域经济百亿元产业梦。《资溪县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确保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5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0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资溪的雄心壮志给人信心,为经济持续回暖向好注入强劲力量。
底子薄起步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资溪实践: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构建现代低碳产业体系
资溪县高阜镇石陂村竹林噼里啪啦的拔节声此起彼伏,春笋纷纷推开厚厚的泥层。几公里外,江西木信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工厂即将投产。公司负责人邓丰鹤2019年回到资溪,流转2万余亩竹林,已改造笋竹两用林2000余亩,主要生产冬笋、春笋等。“我们将上线液氮保鲜系统,通过液氮锁住笋的口感和营养,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笋。”邓丰鹤说,去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今年的目标是要超亿元。
资溪县素有“中国特色竹乡”的美誉,毛竹蓄积量1亿株以上。此前,竹笋产量不高,竹林效益不高,竹木加工企业也大多处于“小、低、散、弱”状态。面对漫山翠竹,不得不思考如何破局。
资溪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林业产业,确立“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联动发展思路,以培育优质竹林资源为基础、以发展竹加工业为核心、以一二三产融合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延长竹产业链、提升竹价值链、完善竹供应链,着力构建现代低碳产业体系。
“流转竹林有奖补资金,改造低产低效林有补助,我们投身竹产业的信心更足了。”邓丰鹤介绍说,以改造笋竹两用林为例,政府按1000元/亩进行补助,通过验收后,补助资金立即到账,给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资溪县两山林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涂峻松介绍说,竹资源培育由“量”向“量与质”双重转变,年采伐毛竹由之前的300万株增加到1200万株,毛竹价格翻番,林地流转价格稳步提升,百姓收入显著增加。
吴淑琴说,虽然财力非常紧张,但政府出台的政策、做出的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兑现。目前,资溪县完成林权收储24万余亩,林权流转率达36.8%,受益林农超过2万人,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6万元。
坚定不移抓工业、上项目,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溪县按照国家级产业园标准,投资20亿元建设全省首个竹科技产业园,采取政府代建厂房、企业分期回购的方式,推进全县毛竹企业“退城进园”“退路进园”,同时运用先进的供热保温技术,为园区企业集中供热,真正实现无污染、零排放。
江西竺尚竹业有限公司投资1.65亿元,成为首个落户竹科技产业园的企业。如今,公司生产的防腐防水阻燃的高性能竹地板在港珠澳大桥、杭州亚运会场馆等得到采用。行业头部企业庄驰家居2019年落户竹科技产业园,投产第一年即为当地林农增收1500万元,带动逾500人就业。去年二期项目投产,装备了国内唯一一条带青整竹地板生产线,形成年产带青整竹地板10万平方米和整竹家居20万套的规模。
双枪科技、吉中竹业、拓竹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资溪县给企业配套建设原竹初加工区,初步形成了“1+1+N”的全竹产业体系。从毛竹下山,到初加工,再到精深加工,做到“吃干榨净”每一根毛竹。
资溪县政协副主席、县林业局局长詹晓武介绍说,目前已形成从上游竹拉丝至中游竹板、下游竹家居生活用品,以及利用竹下脚料生产活性炭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多款产品市场份额国内领先,有效破解了森林质量效益不高、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链条不全等难题。
如何从生态之绿迈向发展之绿?
资溪实践:以体制机制创新和金融赋能,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春雨过后,鹤城镇下长兴村竹林下的一株株褐色灵芝如伞如盖,长势喜人。该项目由江西仙之缘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规划了林下灵芝种植基地、灵芝深加工基地、灵芝研发基地、森林研学基地……
地下有竹笋、地面种林菌(药材)、地上有毛竹,在资溪,沉睡的生态资源得到激活。如何进一步做大金山银山,壮大绿色低碳经济?资溪人深知,这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守来的,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奋斗而来。
2020年8月,资溪县在省内设立首个“两山”转化中心,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碎片化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打造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提升和再保护的价值转化闭环,走出一条“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两山”转化之路。
目前,资溪县通过实体化运作,共收储山林、河湖水面等生态资源资产20余项,总价值超过20亿元,直接带动受益农户1万余人、年均增收2万余元;筹资5亿元设立了生态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金10亿元发展林业及林下经济、20多亿元进入旅游产业。
资溪县还联合金融部门,创造性开发了“生态信贷通”等30多种金融产品,为“两山”价值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实现“绿水青山”可转化、可增值;推动“双碳”试点,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8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抚州(资溪)碳中和实践创新中心”,积极搭建碳中和评估模型,荣获BSI认证的全国首个县域“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声明证书;开展碳汇金融试点,颁发全国首张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发放林业碳汇权益质押贷款1.83亿元,有效实现碳汇赋能金融。
吴淑琴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资溪县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不断为全国县域“两山”转化探索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溪经验。
【专家点评】
三大特色做法助力资溪在“宜林则林”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省社科专家、江西财经大学智库建设中心(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陈洪章
作为我省全竹产业链示范区,资溪县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大特色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是以天然资源禀赋为根基,构建全竹产业生态体系。资溪县先后招引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构成了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格局。延伸竹木深加工产业链,使竹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100%,在解决了固废污染问题的同时,促进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效益。
第二是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全竹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资溪县在探索碳汇实现机制上,推进林业生态产品目录编制、监测体系建设、价值核算、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等探索,夯实碳汇相关数据基础,通过林业碳汇债券、碳汇收益权质押、森林保险、碳汇指数保险等绿色金融手段,解决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一根竹子‘吃干榨净’”的理念贯穿竹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打造“竹子+”的生态发展模式,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延伸打造“竹文化”产业链条。
第三是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保障,助力全竹产业现代化发展。资溪县先后出台《资溪县竹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资溪县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金融支持“竹产业链”推进方案》等文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优先保障竹产业投入,创新“林长+警长”网格化机制,打造林长制“升级版”,推广“林长+示范基地”等,取得了积极成效。
来源:江南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