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味”动起来!活起来!
一年中节日很多,真要排个档次,“年”这头把交椅依旧无可撼动。每年春运被誉为全球最大的“迁徙”。毋庸置疑,延续七千年之久的“年”不单只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独特的“年文化”,渗透在每一个华人灵魂深处。
梁漱溟先生曾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样式,那么年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情感归属,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皈依。“年”承载着越来越厚重的文化内涵,被赋予越来越严肃的文化载体,哪怕是都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的当下,它依然无法替代。
其实,年味变淡背后有经济层面的主因。伴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年”的地位伴随着经济极大发展,因吃穿的极大改善而地位逐渐下降。还有春晚,几代人年味的精神大餐,每年的年夜饭高潮,在多媒体娱乐多样化当下的春晚,越来越多是带来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
其次,节假日多,娱乐选择的余地大,一成不变的形式显得乏味而陈旧,缺乏新鲜的刺激;冯骥才说,虽然年被称为文化,但实际上还缺乏用真正文化的视觉与心态去对待它。是文化,就需要去敬畏,去呵护,去传承,而现在许多人过年相反更加纯娱乐化和空心化了,这是所谓“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深层次原因。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里同样是挂灯笼,贴春联,还有定点燃放比家里好看多的烟花,但心中的那份年味变得淡了。再后来,父母老了,来到城市一起过年,年夜饭去超市列清单一次性买回来,或干脆去酒店。虽然服务到位,饭菜不错,也很热闹,但都有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因为你的房子是大都市里悬在空中的一个空间,没有一个感性的棱角,没有往日的乡土、街巷,承载不了浓浓的年味乡愁与过往的期盼。
年文化要赋予新的内涵与元素。年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也是不断发展中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就拿人人推崇的春晚来说,相对于七千多年的年文化,也很年轻,也是创新啊!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发年俗新的时代内涵,在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的同时,把传统的过年民俗以真正有创意的想法和创意的包装,来增加过年的文化色彩,提升过年的文化品位,丰富过年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的年文化既要有年味,又要活起来、生动起来。
要让年俗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年俗文化已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老外们对春联、年画、剪纸等年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和认同;春晚的全球转播率也越来越高,中国年正日益成为一个全球节日,一种品牌,在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反过来,独具魅力的年文化又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增强了国家软实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化是命脉,年文化可以说是这根命脉最重要的一个穴位和节点。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要从老根上发新芽,所谓老根,年文化是一个很蕴厚的代表。让古老的年文化在不断地发掘利用中得到激活,焕发青春,得到传承。我们的和现在小孩们的年,各有各的幸福与回忆;我们所拥有的那份‘年’的记忆,他们也许永远也体验不到,也不会懂,当然也各有各的温暖,其实他们心中的那份,我们何尝得知呢!
现今生活节奏加快,电子媒介发达,物质极大丰富,那个农耕社会中曾经的“年味”正在逐渐消失。然而,作为情感凝聚的“年”,却从未被忽视或忘却,就像那些传统的过年仪式,即使经历巨大的冲击,也不会被真正抛弃,而是顺应时代的面貌,以各种灵活变通的实践方式继续留存。
怎样“诗意地栖息,惬意地交往,简单的生活”。一年四季打拼的国人,在众多的传统节日纷纷变淡的时代,尚能通过“年”会让浮躁忙碌的人有一个理由和机会,静下来,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年也许是乡土文明的最后的一道防线。
过中国年,圆中国梦!我们的年弘扬了传统,和谐了家庭,联络了感情,又放松了身体,娱乐了精神,凝聚了人心,同时又为中华文化添彩,岂不快哉!
让“年味”动起来,活起来!有仪式感,有文化,有传承,有创新,有温暖,才是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