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进行防止校园欺凌教育 (贾斯炜: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作家) 校园欺凌其实是社会欺凌的一种形式而已,只要社会欺凌现象的存在,自然有校园欺凌的存在,因此校园欺凌是不可能真正消失的。但是通过教育、教化尽量减少校园欺凌,减轻校园欺凌的程度,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同时通过教育、教化这一代人,等他们长大后反过来就可以减少、减轻社会欺凌了。 校园欺凌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近日随着河北邯郸三名学生杀害一名学生在媒体大面积扩散后,校园欺凌再度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在各类、各级学校掀起了反校园欺凌的高潮。 在这个高潮中,有很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纷纷进校园对学生宣传反欺凌的方法。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宣传者公开了一个方法,即被欺凌者要强硬的对待欺凌者。 我在思考,你是公开对学生进行教育,你怎么知道你的这场教育中,这个课堂中的孩子都是潜在的被欺凌的对象,不是欺凌中的加害者呢? 如果这个课堂有潜在的欺凌加害者,这些孩子是不是在想,以后要欺凌谁了就应该直接用更硬的方法来对待被欺凌者。因为只有强硬,才能对付强硬。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做强硬教育,而是说强硬教育,只能用在被欺凌者的个案当中。如果用在公开的传道当中,必然会走向反面。因为孩子们接受的是只有强硬,才能保护自己,对方才能屈服。所以说这样的传道必然导致校园欺凌的升级,弱者变强,强者更强。 所以作为心理师,作为法学教授,结合这么多年的实践,在这里提点自己对防止校园欺凌教育的看法。 我认为“理性进行防止校园欺凌教育”才是防止校园欺凌的根本出路。那么怎样做才算是“理性进行防止校园欺凌教育”呢?第一,必须引进因果概念;第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际关系;第三,拒绝冷漠;第四,防止简单地打回去;第五,道法教育;第六,家庭保障。 我国古代,人们特别相信因果关系及因果报应,因此就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要么淡化了因果关系,认为世上不存在因果关系;要么曲解了因果关系,认为“强因则果福”,甚至时而有执法活动也被这种观念潜移默化了,无意中打击了弱者的反抗,支持了强者的无理。 我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因为父亲是右派,我的小学阶段就开始品尝到了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滋味,当然那是时代原因,那个时候没有校园欺凌的概念。到了初中,虽然还是没有校园欺凌的概念,但校园欺凌已经是时有发生的现象了。上了高中后,我也跟同学们打过架,其他的同学们也打过架,但好像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校园欺凌,也没有再像小学时代那样,单方面被欺凌的事情发生了。 现在回顾一下,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经常欺凌他人的同学现在也五十多岁了,没有一个有个稳定的职业,有个普遍好的口碑。其实这就是因果关系,这就是因果报应。这种因果关系和因果报应其实存在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应该给孩子多多说说现实中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报应的实例,让他们形成一种观念才行。 因此,要想不欺凌他人必须有因果关系的观念和因果报应的观念根植于心才行。所以,我们在做防止校园欺凌时首先得进行因果关系和因果报应的灌输,使人建立畏惧意识。否则的话,任何教育都是空洞的。 人际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它的培养来自不特定的很多方面,但是这个关系的优劣,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大致来说,校园欺凌的受害人主要是这样几类:第一类,缺少玩伴的;第二类,没有特长的;第三类,智力稍弱的;第四类,师生忽略的。 一个校园欺凌者往往都是比较聪明的孩子,他绝对不会,也不敢欺负各方都优秀的孩子,因为他一旦欺负了各方都优秀的孩子等于自讨苦吃。 一个孩子在学校只要是有了足够多的玩伴,欺负他的人就自然会减少。因为你一旦欺负了他,就有可能有人为他“路见不平”,最次也会有人给他出面作证。这就增大了欺凌者的风险,所以玩伴多的孩子往往不会被欺凌,相反,玩伴少或者没有玩伴的孩子往往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成绩特别好的孩子,一般不会成为欺凌的对象,但一个孩子成绩好坏是多方因素造成的,同时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平常的成绩。所以,我们得有一项特长,让同学们关注到你,比如说体育呀、唱歌呀、书法呀、画画呀、读书会呀、跳舞呀等等,总之,你只要有一项特别突出,就减少了一份被欺凌的可能。 所以,孩子们除了学习成绩,一定得发展一个自己的爱好或者叫自己的特长才行。 一个人的智力往往取决于天生,智力稍弱的孩子往往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所以更应该发展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有一类孩子不善于交流,而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整体,不是某一个学生的私人老师,所以不可能特别关注于哪个人,特别是自己不善于交流,一般也很难进入老师的视线,所以成绩不突出,又没有特长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师生忽略,这肯定不是老师和学生的过错。 无论是缺少玩伴也好,没有特长也好,智力稍弱和师生忽略也好,都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导致的被欺凌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的不良。 解决人际关系不良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加入团体,比方学校的升旗手、演讲团、舞蹈队、小记者等等,总之,只要是可以发挥自己爱好和特长的组织都行。 有了组织,组织内的成员自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导你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你有了自己的组织,这些成员都会成为你的保护力量,对“外界”释放能量,将欺凌排除在这个能量圈子之外。 所以,学校得思考引导多成立一些适应各类学生加入的“社团组织”,学生自己成立的这个组织只要不是负性的,学校都应该予以支持。并且鼓励他们开展活动,以班级和学校的名义时常对他们予以鼓励或奖励。从而防止个别孩子“脱单”,促进他们走进群体。 任何不正常的现象,必须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冷漠也不例外,国人真正的冷漠可能源于一个抢救老人的案例,一老人被撞倒在马路上,司机逃逸了,被后来的一个司机及时送往医院抢救,结果认为:你没有撞到人家你为什么要抢救人家,你没有撞到人家你为什么还要给人家出抢救费,所以判决这个司机承担全部民事责任,即赔偿。 这个案子作为经典案例报出后,陆续多年类似的案子都是这样判决的。从此,人们为了自保便视他人生死于不顾。当然这只是冷漠铺开的一个原因,其背后的原因很多,在这里也没有必要做更多的分析。 其实,人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因为人的热心肠。人类考古已经发现,原始社会的人受伤后,其他人就立即救治,一个最明显的发现就是失去双腿、双手的原始人,没有饿死。这说明至少在几百万年前,人们就自动互助了。 热心无利,冷漠互害。社会如果都冷漠了,今天的“受益者”说不定明天早上你就成了冷漠的受害者。如果我们都热心肠一点,人类因为冷漠而受伤害的事情就必然减少了。 说到校园欺凌上来,如果学生们在家里接受的都是热心肠教育的话,路见不平敢出手,能出手的话,校园欺凌不可能成气候,因为独狼怕群狗。既是校园欺凌者是狼,他也不可能不害怕无数个守护弱者的狗。 再说了,螳螂捕蝉,黄鹂在后,冷漠的结果是你对弱者欺凌时无人管,而你的强者对你欺凌照常无人管。所以说,冷漠的结果是社会没有强者,校园没有强者。恰恰热心肠必然导致我们看谁都是强者,所以我们不欺凌人,也不敢欺凌人。 这些日子,全国防止校园欺凌的课上,很多都有类似于或者暗示打回去的强硬传道。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教育方式,我昨天在网上看了八个校园反欺凌课堂,其中六个都用了鸡蛋碰石头原理,要求被欺凌强硬起来。 这样的原理,对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做个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对学生这个群体来说,问题就明显出来了,只要强硬,就不会被欺凌。相反这个信号同样传递了,欺凌的施加者只要更强硬仍然不会有危险,或者说仍然可以欺凌他人。这样势必造成校园欺凌的升级。 所以,强硬教育及打回去教育的原理是一样的,都可能是没完没了地升级着欺凌。 当然我也不是硬起来,打回去的坚决反对者,我们那个时候读书时条件特别差,有个星期天我带了点芝麻到学校,每天吃一小撮儿,有个同学可能是觉得我没有给他一点,便见我正要吃的时候,抓了一把沙子放到我手心里跑了。 我立即追上去将他摁到在地上打了一顿,结果第二天起来发现被子脚头是湿的,还有一些印印子,因为那个同学刚好是我的邻铺,我怀疑是他夜里偷偷起来给我尿的。我只装作不知道,正常叠了被子。 再在第二天夜里,睡的正香的时候,我突然被打了一耳光,我断定是他干的,就直接上去骑在他被子上,甩了他十几个耳光,他吭都没敢吭。从那以后,他不敢再欺负我了。 今年春节开学不久,一个高一学生的妈妈来我这做咨询,说她儿子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孩子,班上的一个大个子同学,成天见她儿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就过去将她儿子一扛,坐到她儿子的凳子上,之后还要怪搞。儿子给老师反应后,老师批评了那个孩子,但管不了几天,那个孩子就又开始那样搞了。 这个妈妈问我她应该怎么处理,作为法律人不能引导他人伤害别人,作为心理学人,又不能直接教别人怎么做,况且对受害者咨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人家是否欺负她儿子是人家的事情,不是她儿子的事情。 我认为只要是不造成他人特大损害的方法都行,因此,我让她自己在我面前说说她儿子可能采取保护自己的方法。对危险的,或者能造成矛盾升级的方法我都直接给否了,对我认为只是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的方法我都不表态,只是说“可以理解”四个字。 结果一个星期后,这个妈妈给我说她从我这儿走后的第二天,那个孩子又去扛她儿子,她儿子迅速挪开屁股下面的凳子,那个孩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她儿子趁机将桌子上的一杯凉水浇在了那个孩子的脖子里,并警告,如果再搞一次将有更严重的后果。 这段日子校园欺凌炒得沸沸扬扬,我想起来了这个案子,便电话给这个妈妈打过去询问,她说那个孩子早就成了她儿子的好朋友。 硬起来,打回去的方法,只能适用到个案上,不能适用于防止欺凌教育,一则脱离个案,孩子不会使用,把不住火候和程度;再者就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校园欺凌的升级。 道德教化是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少的,少了这个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就是跛脚教育。 当然,人类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道德化的,所以在道德教化的同时普及法律,用法律来保障道德教化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前面已经说了,校园欺凌只是社会欺凌的一个点而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参照者,引导者和操控者,所以反校园欺凌的落脚点在家庭,做好家庭教育才行,使家长提高认识,才是防止校园欺凌的根本出路。也是社会欺凌逐步减小、减少的基础,所以在防止校园欺凌的教育中,千万要让学生和家长两条腿都动起来才行。 总之,防止校园欺凌教育得理性,得科学,得具有前瞻性,得具有宏观性才行,特别得防止硬起来,打回去的教育不能脱离个案而倡导。 二0二四年四月二十日 电话:13872801780;微信:jsw7238760。 贾斯炜,湖北省作协会员,督导级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周易》研究、应用者;十堰楚郧法律事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楚郧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师。 1970年生于鄂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小山村,1993年开始从事法律服务,善于从法理上对法律事件进行根源性分析,透过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得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研究心理学30余年,擅长从心理、法理、伦理、中医的专业理论出发,解决孩子厌学、抑郁、焦虑、青春期叛逆等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导致的夫妻感情、家庭矛盾、法律问题,从而解开心结,挽救了无数在阴影中挣扎的个体和家庭,特别是迷途少年和濒危的婚姻。 擅长对求学(工作)发展方向、中止、改变等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指引。 常年辅导各类面试、接受各类心理(发展)咨询;招收愿意入门心理学(可含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文学、法学的爱好者为徒,学费面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