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茅箭区茅塔河是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全长43.3公里,流域范围157平方公里,纵贯生态区、农业区、城市区。试点以来,农村垃圾“两类四分法”、分布式燃气入户等六项经验纳入省级技术指引,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目前小流域综合治理全省展开,调研中感到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农村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不清晰,联农带农运营机制不健全,群众参与度不够高等。 一、突出水质核心,强化系统治理。紧紧扭住治水护水这个“牛鼻子”,将治理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衔接、有序安排。一是“沟、岸、户”同治。对支沟管网局部破损、跑冒滴漏进行“地毯式”排查整改,对沿线管网锈蚀、管道老化进行新建修复,对厨房、厕所、阳台排污口错接混接漏接进行逐一改造,确保清水入河。二是分层分类施策。10户以上集聚区建设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设施,散居农户推行“四件套”改厕,农田集中连片区域推广“生态脱氮沟”削减氮污染。三是源头治理全覆盖。对水土流失较严重区域,实施封禁补植、坡面整治、疏溪固堤、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水清岸绿美丽乡村。 二、突出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转型。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小流域产业综合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一是实施“流域景区化”。梳理独特的田园风光、主导产业、村落建筑、民宿风情等禀赋条件,找准目标定位,将骨干产业与农事体验、设计创意相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康养产业、研学基地。二是坚持“双集中”赋能。聚焦农民进城、外地返乡、外来务工、大学生就业“四类人群”,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县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让农民城中有业、村里有根。开展企业进村、院校进村、科研进村,盘活小菜园、小林地,发展共享菜园、精品田园、生态茶园,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效农业转变。三是注重乡村品牌建设。深化乡村品牌定位,举办乡村节庆活动,利用直播带货、小视频等新媒体开展营销,推动农产品进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建设产业强村、旅游名村、和美乡村。 三、突出带农惠农,构建长效机制。整合耕地林地、闲置房屋、产业基地,招引乡土能人和社会资本参与,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体。一是用好乡土人才。组建乡村运营团队,培育一批乡村运营师、乡村规划师、赤脚建筑师。二是培植造血功能。坚持村级合作、集体入股、景区托管,村集体整合流转土地、林地等资产入股,村民以劳动力、农产品、闲置房参股。三是强化市场运作。成立“龙头企业”型、“村+企”型乡村运营公司,推动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让农民就近增收、稳定致富。 四、突出五共理念,凝聚干群合力。坚持党建引领,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变“靠政府”为“靠大家”。一是访民情,摸清“干什么”。坚持民事民提,开展“户户走到”,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建立民情台账。二是集民智,明晰“怎么干”。依托民意恳谈会、村落夜话等协商平台,从群众普遍关切入手,协商明确治理方案。三是聚民力,确保“干得好”。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河湖管护,办好农村养老、托幼、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公路建设等实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