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正式入伏
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长版”
一共40天
什么是“三伏”?
所谓“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我国传统历法规定,初伏和末伏固定都是10天,中伏则不固定,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
“三伏”大约在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正好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天气最为炎热。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公众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
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当年三伏天是否炎热和小暑节气当天的表现有一定关系,民间一些地方也有“伏天热不热,就看小暑节”的说法。“小暑天气晴,三伏热不停。” 这句农谚是说,如果小暑节气当天晴朗无雨,那么随后的三伏天将会持续炎热,没有明显的凉爽时段。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室外工作的朋友,会造成一定影响。
在我国古时候,人们按照生物变化的规律,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到来之时,不再有清凉的风,有的只是温热的风;炎炎夏日,蟋蟀被迫离开了湿热的田间,钻到了清凉的建筑底下去歇息;如此酷热的大地,就连老鹰也不肯低飞,怕沾染了暑气。小暑时节,各种动物都纷纷做好了避暑准备,就连喜欢盛夏季节的冷血动物也避开了烈日暴晒,寻找较为舒适的地方安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