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51|回复: 0
收起左侧

十堰文史:1969年十堰“白手起家”大力发展工业(李德甫)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4-10-21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020220712498938121088.jpg

1975年6月,二汽2.5吨越野车生产能力建成。(资料图片)

十堰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它的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跨越发展的传奇历程。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十堰的工业发端于1935年,当时整个郧阳地区只有一个汽车修理厂。

■李德甫

1935年,十堰工业基础就是一个汽车修理厂

十堰工业发端于1935年。1934年10月老白公路通车,1935年3月郧十公路通车,湖北省第二公路管理局黄龙滩工务段在黄龙兴滩建一个汽车修理厂,职工5人,设备有一台手摇发电机(供照明使用)、两个台钳、几把锉刀、手钳等。后来陆续出现纸厂、铁匠铺、农具厂等,都是手工作坊,不是工业。

建市初期,市委提出大力发展工业

十堰建成一批地方工业,是在1969年建市初期。当时,十堰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不少人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状况,市委提出要敢于白手起家,要争闯干,不能等靠要,制定“三就四为”(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农业服务、为二汽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出口创汇服务)工业方针。

依托二汽,兴建配套企业。如市方向盘厂和篷布厂等,一直为二汽生产方向盘、坐垫等配套产品。争取生产二汽向外扩散的汽车零部件,例如向橡胶厂扩散垫圈挡板等杂件,向电机厂扩散弯管等铸造件,向汽车大修厂扩散刹车片。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边角余料发展五金加工业。协助驻市企业兴办家属工厂,既生产大企业有用的产品,又解决家属就业问题。

兴办为大企业服务的工业。有条件的地方都兴建砖瓦厂、采石场等地材生产企业,保证大型企业建设和城市建设需要。至1975年,全市共向二汽、东风轮胎厂、黄龙滩水电厂等供应红砖2.0746亿块,木材4.2187万立方米。争取外援,整建制引进一批急需企业和人才。建市头两年,从北京引进砖瓦厂,从武汉引进粮食加工厂和食品厂,解决了燃眉之急。1973年至1974年,以家属“农转非”为条件,从武汉、谷城等地引进近200名技术人员,解决了机械、制革、纺织和酿酒行业技术力量匮乏问题。建市不久,从省计委争取到20万元建厂资金,创办市毛巾厂、农机修造厂和家具厂。当时划拨给毛巾厂的建设资金仅5万元,购买设备都不够,更不说盖厂房了。厂里将资金全部用来买设备,厂房、宿舍都用芦席棚,被戏称为“芦席棚厂”。

因地制宜发展社办工业。十堰公社在红卫办起小五金厂,最初生产花锹、花扒出口,后来生产随车工具。花果公社办铸铁管厂,没有模具就用泥巴做成模具翻砂。白浪公社办起汽车摇把厂。茅箭公社建了一家农具厂,除生产农具外,还生产钢丝床、钢丝筛网等产品。大峡公社办起电线厂。黄龙公社农具厂革新挖潜,开发了水龙头等新产品。大川公社利用本地资源办起棕床厂。东风公社办起民用煤炉厂。

1970年全市地方工业企业仅有39家(全民20家,集体1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34万元。经过5年发展,1975年全市拥有企业85家(全民26家,集体59家),实现总产值6164万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