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历史,就跟开挂一样, 现在的现实生活,其实日本都给出了答案 1994年日本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负担进一步加重。 如果说90年代前期医疗最大的矛盾还只是医生紧缺,那么当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后,日益庞大的医疗费支出就代替医生紧缺,成了亟待解决的新矛盾。 1995年,日本医疗财政支出突破27万亿大关,要知道1992年全国支出才刚刚达到22万亿,这意味着3年多了近5万亿支出。而其中主要增长都来自老龄患者的住院与药品。当时社会预计如果不节制费用,按照老龄化速度计算,日本财政将在十五年内破产。 这就是90年代著名的医疗费亡国危机。 最终在严峻的压力下,厚生省推出医疗削减法案,此后日本医疗体系全面转向以控制成本为导向。 如今社会普遍认为,这场改革也是开启日本医患矛盾的潘多拉魔盒,关于医患关系我们稍后再说,我们先说说日本如何进行控费改革的。 从1995年开始厚生省提出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新医师评审制度,其中降低住院支出与药品费用成为考核的重点方向。政府希望在不增加医疗预算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成本治疗更多的患者。此后更是将患者支出与医生收入晋升直接挂钩,倒逼医生主动减少患者费用。 从结果来看改革效果立竿见影,从1996年至2003年,医疗费年均增长被控制在2%以内,增长幅度仅有90年代前期的30%,日本成功躲过了医疗费破产困境。 但一切决策皆有代价,日本在控制医疗费用的同时,却也摧毁了曾经优质的医疗体系。改革前医生的考核标准是医术与患者的满意度。但改革后却变成,医生能否以较低的成本治愈病人,此后公立医院质量飞速下滑,当时甚至连频繁使用高价药物救治病人都成了错误。在这一制度下廉价药物被滥用,但很多廉价药物并没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是因为当时政府同样在药品行业进行了费控改革,对13000款药物实施全面集采降价,此后药企为了生存只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1997年日本发生著名的医药造假事件,千亿营收巨头津村制药被查出因造假致22人死亡而宣告破产。但当时医生即使知道药品质量很低却无能为力。大量病人沦为低成本医疗的牺牲品,2000年全国620起医疗事故中,超过60%都与过度控制费用有关。 其实对于医生群体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良心的折磨。90年代以前,日本医院长期倡导一切以病人优先的医者仁心理念。但到了90年代面对残酷的医疗费管控,很多医院也只能要求医生为患者选择廉价的医疗方案。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医生为了坚持合理诊疗,反而会受到考核处罚。据统计控费改革实施的前五年,有1.1万名医生从体系辞职,不满当时医疗制度是离职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