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146|回复: 18
收起左侧

[原创]郧西天河与七夕文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网络特别关注郧西的时候,郧西天河的七夕文化也跟着遭受了质疑、批评和冷嘲热讽。以红网为引子各大网站在对陈永刚个案进行报道时都首先引用了一个《缘起,荒唐的“牛郎织女”之乡》小标题,论坛里的很多网友也认为郧西开发天河七夕文化是在作秀、是在无中生有。作为一个十分关注家乡文化建设的人,内心的滋味大家可想而知。现在,针对郧西而来的群情激愤群斗志昂扬的网络高潮基本退去,我想大家应该是冷静而理性了吧?所以我想把我认识的天河七夕文化说说,不说些什么总觉得对不起祖先对不起朴实的天河人民更对不起我们应该共同发掘、保护和传承的民俗文化。现在我把我的一篇专门写郧西天河七夕文化的文章的第二部分(总共三个部分)贴上来,也算是替天河说说话吧。

  说明两点:一是我不是文化人,更不是文化研究者,所以认识理解错误在所难免;二是发出来的目的不是想引起新的争斗,而是想得到善意的理解和中肯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郧西天河内涵丰富,七夕文化特征突出

在郧西县的中部,有一条由北朝南蜿蜒流经的河流,叫天河。天河发源于陕西,全长ffice:smarttags" />69公里,流经郧西62.7公里。天河水流量均衡,落差363,是郧西境内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天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重合,而且在天河流域乃至整个郧西的自然地貌、社会人文上都蕴含有很多与牛女传说故事和七夕文化密切相关的特征要素。fficeffice"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河有产生七夕文化的基础环境。郧西位于秦岭南麓汉江北岸,属汉水流域,汉水早于长江七亿年之久,是中华文化的主脉。汉水源远流长,又处在中国中部,是中国南北东西文化交汇的重要通道。为什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叫“汉族”?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语言是“汉语”、“汉字”?为什么成年男子为“汉子”?为什么把天上的银河称作“天汉”?等等,这都说明了汉江文化与文明的久远和博大,说明了它对汉文化、中华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郧西和郧县等地发现和出土的文物也表明了两郧一带既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楚文化的源头地,它与同为北纬30度左右的神农架的神农文化珠联璧合,不仅有丝织刺绣的贡献,也有对天象学的研究,还有对农耕和耕牛的崇拜等,这都说明了包括郧西在内的汉水流域的文化底蕴丰厚,具备产生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和七夕文化的土壤和条件。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西边的西安、北边的南阳和东边的襄樊也都与郧西一样在积极发掘和传承着中国传统的七夕文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河有应对七夕文化的自然风貌。郧西天河名称至今未能溯源,天河不仅与传说故事中的天河重名,而且走向名称吻合对应。在天河的源头有三条小河,一条叫“东河”,一条叫“西河”,还有一条叫“天桥河”。在纵贯郧西南北天河流域的中下游,东面有一条支流叫“杨家河”,有一条分流叫“归仙河”;西边有一条支流叫“麦裕河”(古名为美女河),有一条分流叫“仙河”。这些河名不仅给我们描述的是美女仙人和最终也归为仙人的本土俗夫,而且所处方位也与星象图上的银河、牛郎星、织女星等遥遥相对。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县城天河流域的东南面石门湾山上有尊凸立的山石自古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面华盖山上也有凸立的石峰自古被称作“石公公”,距离这“石公公”、“石婆婆”上游不远处的河中间还有一块直径约ffice:smarttags" />88兀立在天河水之上的巨石叫“金钗石”,它们被郧西人自古赋予了爱情故事的灵魂,分别应对着牛女传说故事中的织女、牛郎和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在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相似“悬鼓”的山石,有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馀石,也有传说是七仙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以西的支流麦裕河之畔有一座海拔1069的娘娘山,山顶的娘娘庙虽经风雨侵蚀但依然留存,庙后的一颗参天古树的树干犹如仙女下凡的倒姿,栩栩如生,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是在这里被王母娘娘所发现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河有体现七夕文化的风物遗存。传说在天河口的狮子头山上自古有座牛郎庙,现已被毁;在土门镇吊桥村的天河河畔的岩壁上,有一个自然溶洞,传说为织姑(女)洞,遗存痕迹若现。在城南的天河两边,东边的石梯子山上曾经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这个尼姑庵连残垣断壁都未曾遗留,但历史记载却依稀可以让人感受到很久以前香火旺盛的场景;在西边的南岭山上有座建造于明朝的悬鼓观,经过几番修缮依然保持着古八大景之首的地位。一边是庵一边是观,一边是佛一边是道,一边是女一边是男,这样的男女相隔、教别相对,在中国其他地方并不多见。虽然至今还没研究证实这是否是人们为了祭祀牛郎织女而修建的,但至少可以想象在修建这两个宗教场所的时候还是有某种特别的内涵存在的。在流经县城中央的小河上,有一座连接郧西明清老街的渡春桥,此桥系清道光二十九年所建,虽则150余年,桥身依然坚固,拦柱题联“览胜有人游月府,问津此地近天河”石雕字迹清晰可见。这些风物遗存印证了天河儿女对七夕文化的宗教信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河有展示七夕文化的民风民俗郧西同治乙丑年和民国25年的县志都记载了郧西自古就有“七月闺阁以瓜果祀牛女为乞巧”过七夕节的习俗。在郧西的饮食文化中,有炸巧果、蒸花馍、做巧食的习惯;在民间请客尤其是在相亲的宴席上上菜也有“七成八不成”之说,用上七个菜或者是八个菜来表现主人的意愿;在饮酒划拳中对七这个数会用“巧”或“七个巧”来替代。在祭祀、红白喜事的风俗中,有很多与“七”数字有关的讲究和说道,办喜事要请七天的假,办丧事要有七期每期七天的祭祀周期;每年的七月半,郧西人都会燃纸烧香鸣鞭祭奠故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河有吻合七夕文化的民间故事。郧西民间至今还传说着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比如“传说天河磨沟里住着一个忠厚的小伙子,他的嫂子马氏逼他放牛九头,有十头才能赶回,幸遇神人指点,牛郎才有了十头牛,天上织女来到人间,见牛郎忠厚,遂违反天规,在老牛的撮合下结为姻缘……”。“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丰村有个徐姓人家,妻子突然怀孕,生下女儿取名徐芳红,芳红长得漂亮,一天,她在河边游玩,于本村的放牛郎牛五相见,二人一见钟情。太白金星要将芳红招为儿媳,芳红至死不从,后与牛五成亲生子。于是太白金星就上告到王母那里,说是织女私下凡间与牛五成亲。王母大怒,亲自率天兵下凡捉拿织女,牛五挑着一双儿女随后追赶,王母用簪划条天河将其隔开,并将牛五和织女用定身法定在两岸山上。 在乡下但凡年龄大的人都会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且那些老人都会很神秘的告诉你,让你在ffice:smarttags" />七月初七的深夜,悄悄躲在葡萄架下,只要天气晴朗运气很好就会看到牛郎织女相见的时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河有拓展七夕文化的想象空间。在郧西还有很多与七夕文化存在可能性关联的研究或者想象空间,比如,郧西的“郧”字,在字典中专释地名,古代造字时极有可能源于“陨”字,“陨”乃陨石,意即坠落的流星;西乃方向,而织女星恰就在银河的西岸,“郧西”二字是否可以创意性的想象并表述为“织女星象征的织女所下凡的地方”呢?在十堰乃至湖北,人们对郧西女子的靓美是公认的,民间流传有“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的说法,基因好、气候佳、环境优形成了郧西人健康的基础,再叠加丽质心善手巧的仙女形象的影响,郧西的女孩子们就可能会更加注重外在的保养和内涵的历练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3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河有蕴含七夕文化的艺术作品日本的《万叶集》中有关七夕的诗歌130多首,日本七夕文化研究人士鱼住孝义为了追寻诗歌中描叙的“天汉”和“汉水连天河”的传说与美景,曾亲往老河口视察考证,并委托老河口作家汤礼春亲临天河口考察,汤撰写了一篇《天河纪行》被鱼住孝义收录到他1992年出版的《万叶集--天河的传说》一书中,郧西天河也就此在日本七夕文化界形成了影响。在郧西境内,还发现了很多七夕文化的古老木刻或手抄本,如乾隆五十七年的《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吴川楼">吴川楼ersonName>先生杂字》中在天文一节就有“织女星在河东,天帝女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竟发机,帝怒令归河东,每年七夕渡河一会……”。在手抄本的民歌中,记载有“错传圣旨、牵牛游园、织女绣十针、花园相会、贬下凡间、牛郎遭难、兄弟分家、织女想四季、私下凡间、牛郎闹五更、老牛做媒、织女考牛郎、欢乐杨家湾、牛郎织女看花灯、织女怀胎、秋季赏新、捉拿织女、鹊桥相会”等十八个在郧西天河流域传唱甚广的《牛郎织女》段子。同时,在郧西的民间小调和丧事孝歌里也含有大量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唱词和曲调。fficeffice"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4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成果都是人创造的,文化也不例外。因此,文化既要继承也要创造,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只有这样,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精神的动力并转化为生产力。

      据开发七夕文化效果最好的山东沂源县介绍: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一位县令来到织女洞前,放眼沂河东岸,对当地的道士说“这里有个织女洞,河对面好像还缺少点什么吧?”。道士受到县令的点化,迅速组织化缘募捐在织女洞隔沂河的正对面修建了牛宫(牛郎庙)。正是这个创造性的点化,使山东沂源的牛女传说故事和七夕文化在当今得到普及和传承,也为今天的七夕文化产业和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口号还是不能不提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