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橄榄树
收起左侧

[原创]郧西天河与七夕文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4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6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秦风楚韵在2010-3-15 15:08:00的发言:
对楼主的作品说几点,一,楚文化发源地的确在鄂西北与宛西一带,但不在郧西一带,郧西一带是麋文化的源头,至于麋人属于什么族群、部落,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多认为是古代巴人的北支,与庸人同属古巴人。楚最早的封地在到底是何处?太史公的《史记》与战国《国策》均有记数,是丹阳。既丹水流域,具体方位在今天河南淅川,楚国故都已淹没在丹江水库之下,在河南的丹库下方。楚子鬻熊是周武王、成王之师,相传其辅佐了文王,与周天子王室三朝有功,成王时被封为子爵,是为楚子,封地在丹阳,其任务是“镇尔南蛮、勿犯中华”。丹阳是是指丹水之阳,也就是在丹江北部,今天的河南淅川。南水北调抢救性文物发掘已经在淅川一带发掘了大量的春秋早期楚国贵族及王室墓葬,有大量文物为证。二,汉人的确与汉水、汉中有关。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领地在今天的汉中,而不是上庸之地。因为汉中之故,刘邦立国之后取国名为“汉”,从此后有了汉族、汉人之说。但此汉非彼汉,此汉是指汉中王之汉,这也是《史记》有明文记载的。勿张冠李戴。
QUOTE:
    《郧西县志》载:夏商时,汉水中上游,隶属贡梁州之域,今郧西属之。西周到东周前期,今县东属绞国,县西属麋国,春秋因之。后因秦楚交战,县境时秦时楚,故郧西古为“秦头楚尾”或“秦楚会商”之地。秦兄你咋就把郧西一概排斥在楚国之外?楚国古都的确不在郧西,但是难道文化的产生只能在古国之都才能么?依秦兄之言除了曾设古都的地方就没有了文化产生了么?至于汉水与汉中的关系道理如上一般,不必赘述。所称张冠李戴未免武断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6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秦风楚韵在2010-3-15 15:24:00的发言:
当代郧阳地区居民主要来自何方?蒙元末年,天下大乱,汉人为了反抗蒙古异族的野蛮统治,发起了反抗起义,秦巴山区的人口减少很严重,明立国后从山陕、江西、江淮等地大量移民填充全国各地,也有大量的饥民、难民、灾民涌入秦巴山区。郧西人的来源大体有这样几支,一是江淮移民;二是湖广移民;三是山陕移民;四是江西移民。我们可以刨析一下当代郧西的文化遗存就可以知道其人祖先来自何方。郧西语言属于受江淮方言严重侵蚀的秦巴北部方言,其语言特征与安徽淮河两岸、苏北地区方言极其类似,比如将吃饭叫做“掐饭”;这部分人多半系江淮移民后裔。而又有部分居民语言与鄂东、江西口音类似,将吃饭叫“七饭”,将开始叫“嘎实”;这部分居民多系黄州、江西移民后裔;还有一部分人,其口音类似山陕口音,比如湖北口、关防、店子一带,此部门居民祖先来自山陕移民;当然也有本地人,本地人口音则与山阳、旬阳、商南等县口音十分类似,属于一种秦巴北部方言,其特征是总体接近北方方言,河南基调、陕西方言、四川尾音,属于典型的秦巴北部方言。这样一个构成复杂的居民结构,其主体成分已非“七夕”形成那个年代的本土居民,而是移民为主,但移民却迁入较晚,属于七夕文化形成后才进入郧西的,是否是外来移民将家乡的七夕传说带入郧西后形成的郧西七夕传说?这点值得关注。至于移民们居住的那条河流,很可能根据故乡故事传说给取了个天河的名字。但这更加说明“七夕源头”不在郧西,系外来移民从其故乡传入。

郧阳地区居民来自何方?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很复杂,请秦兄你自己注意自己所说的时间点“蒙元末年,天下大乱……秦巴山区的人口减少很严重,明立国后从山陕、江西、江淮等地大量移民填充……秦巴山区。”而牛女故事的起源和七夕文化的产生好像要远远早于元明清吧?郧西上津一带曾被称为流民流放地不假,但这种流放只是后来历史所然。郧西背秦岭面汉江的良好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人类美好的栖息地。在郧西县城边的金银山上因修高速路而出土的大量恐龙蛋化石,说明了7000万—1亿年前郧西就是恐龙的乐土;在郧西的黄龙洞、白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明了4-10万年和10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郧西存在,证明了郧西是古人类的乐园。尤其是在郧县的辽瓦店子和郧西的庹家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两地分别在郧西天河口的上下游)发掘的文物完整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各个时代的文化堆积,这在全国是罕见的。难道说早在人类还是星星之火的时候这里就是移民地了么?尤其是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有力的驳斥了现代人的近祖来自非洲的“非洲起源”之说。秦兄因为现在的郧西人有迁徙而来、说各地方言就说郧西都是流民之地未免过于牵强而也混淆了时代和地域特征了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6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秦风楚韵在2010-3-15 16:34:00的发言:

石婆婆的传说早就听说,但从未听说“石婆婆”就是织女。在陕西旬阳,有个乡叫“仙河乡”,流经其乡的河流叫“仙河”,那里还有个织女洞,至今仍香火不断,我们可否认为该乡就是“七夕”之源呢?很显然缺乏根据。

在西安周至县,有个镇叫哑柏镇,该镇西部有一条从秦岭主峰太白山流出的河流,名叫“天河”,该河畔西边有一个村庄叫“仰天村”,该村人口三千多人,明清两朝考举出过两位进士,13名举人,镇每年都有七夕庙会,其南部的翠峰山上有“娘娘庙”,其中四个县的民众参加这个庙会,每次四、五万人,祭奠十分浓重,而且该县也是七夕传说深入民间,并且该县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大县,可否据此认为该县是七夕故乡?

    石婆婆石公公是否是织女和牛郎之说我不必多说,只建议秦兄你去看看西安斗门镇的石公公石婆婆这两个石雕就行了。至于你说的陕西旬阳的“仙河”,你知道从哪里来么?那条河就来自郧西,从郧西的关防乡流入陕西的仙河乡再汇入汉江的。你硬要把这条河道划归到陕西我想郧西人也不会跟你争的,毕竟这条河是郧西关防乡和陕西仙河乡的友好之河。至于仙河乡没有运用“织女洞”来打七夕牌、西安周至县哑柏镇没有因“天河”“仰天村”“娘娘庙”等来打七夕牌,那可能就是你没有帮他们点化的缘故吧。要说明一点的是哑柏镇的天河跟郧西的天河应该有本质的不同吧?如果你不明白有啥不同,那我就再多说一句,郧西的天河是“河汉相连”的天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6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秦风楚韵在2010-3-15 16:43:00的发言:

河南南阳猜迷(划拳行令)有这个的喊法:“六六顺啊,七巧媒啊,八匹马呀”。可否以此证明七夕就在南阳?陕西关中七夕花馍更加有名(中央台曾多次报道),有人型状、鸟形状、花形状、七夕有“追节”习俗,至今依然顽强保留,并成为乡风民俗,能否据此判断陕西西安就是七夕故乡?

  河南也好陕西也罢,七夕文化是中国的,每个地方都有相似的风俗,要不然那七夕文化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对了,秦兄,我忘记告诉你了,日本人也有很多七夕风俗,难道日本人有七夕文化风俗我们中国就不是七夕文化源地了么?我敢说就在你身上也有七夕文化要素,不信把你手机拿出来看看,上面准有个“7”,呵呵呵,开玩笑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6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秦风楚韵在2010-3-15 16:50:00的发言:

陕西周至、南郑是美女褒姒的故乡;杨玉环,华阴弘农人,七岁亡父,随叔父至益州,华阴弘农就是今天的华阴、浦城一带;貂蝉,陕西米脂人,“米脂婆姨绥德的汉”,吕布是绥德人。陕西历史上曾经诞生了三大美女,倾国一笑亡君王的褒姒,舍身取义的貂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贵妃杨玉环,当代影视女明星更多,岂不更加证明他们是七夕的源头?

    至于你评述美女一节,我看秦兄你好像没有看懂被你评述的那一段文字的标题吧?我再告诉你一遍:“天河有拓展七夕文化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想象,一种联想,文化式的精神或者说是精神式的文化的联想。仙女是美女但不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美女但不是仙女。人们把传说虚幻理想对象或者历史人物拿来当楷模学习模仿难道就不行么?要知道模仿也是一种文化,不知道秦兄你是否学过画画,专业用词应该叫“临摹”吧?哈哈哈,扯远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6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秦风楚韵在2010-3-15 23:09:00的发言:

     “七夕”作为华夏汉族的一种历史文化,属于汉民族共有的财富,任何一个地区试图将其据为己有都将注定失败。心系朝廷何辩南阳襄阳。这样的事例在世界文化申遗中时常发生,比如《阿凡提》,到底是中国人还是乌兹别克斯坦人?还是土耳其人?至今没有结论,因《阿凡提》国籍的申遗多国失败。成吉思汗是中国人还是蒙古国人?至今无有定论。还有三皇五帝的籍贯,到底是哪儿人?一个炎帝、一个黄帝的籍贯,争论了几千年,谁胜了?没有胜家。历史学家只能推断炎帝黄帝部落起源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东缘地带,谁无法将其具体到某个县、某个村。在人类蒙昧时代的传说人物、神话故事人物谁能给他找出个具体家的呢?只能从这种文化现象的源头进行推论,指出这种文化的起源地,而无法确定人物本身的属地,因为蒙昧时代人物、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一般具有神的一面,谁能给神仙找出个老家呢?你说孙悟空是哪儿人?猪八戒历就如你史上确有其人吗?

     我们可以确定某种文化的起源地,但无法确定该种文化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到底是何方神圣。也没有任何必要去争当神仙的故乡,神仙要有了老家,那他就是人而不是神。

你知道争是啥意思么?争其实就是一种对注意力的保护,就是具体的对文化的一种尊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6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秦风楚韵交流fficeffice" />

一、《郧西县志》载:夏商时,汉水中上游,隶属贡梁州之域,今郧西属之。西周到东周前期,今县东属绞国,县西属麋国,春秋因之。后因秦楚交战,县境时秦时楚,故郧西古为“秦头楚尾”或“秦楚会商”之地。秦兄你咋就把郧西一概排斥在楚国之外?楚国古都的确不在郧西,但是难道文化的产生只能在古国之都才能么?依秦兄之言除了曾设古都的地方就没有了文化产生了么?至于汉水与汉中的关系道理如上一般,不必赘述。所称张冠李戴未免武断了。

二、郧阳地区居民来自何方?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很复杂,请秦兄你自己注意自己所说的时间点“蒙元末年,天下大乱……秦巴山区的人口减少很严重,明立国后从山陕、江西、江淮等地大量移民填充……秦巴山区。”而牛女故事的起源和七夕文化的产生好像要远远早于元明清吧?郧西上津一带曾被称为流民流放地不假,但这种流放只是后来历史所然。郧西背秦岭面汉江的良好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人类美好的栖息地。在郧西县城边的金银山上因修高速路而出土的大量恐龙蛋化石,说明了7000万—1亿年前郧西就是恐龙的乐土;在郧西的黄龙洞、白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明了4-10万年和10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郧西存在,证明了郧西是古人类的乐园。尤其是在郧县的辽瓦店子和郧西的庹家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两地分别在郧西天河口的上下游)发掘的文物完整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各个时代的文化堆积,这在全国是罕见的。难道说早在人类还是星星之火的时候这里就是移民地了么?尤其是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有力的驳斥了现代人的近祖来自非洲的“非洲起源”之说。秦兄因为现在的郧西人有迁徙而来、说各地方言就说郧西都是流民之地未免过于牵强而也混淆了时代和地域特征了吧。

三、石婆婆石公公是否是织女和牛郎之说我不必多说,只建议秦兄你去看看西安斗门镇的石公公石婆婆这两个石雕就行了。至于你说的陕西旬阳的“仙河”,你知道从哪里来么?那条河就来自郧西,从郧西的关防乡流入陕西的仙河乡再汇入汉江的。你硬要把这条河道划归到陕西我想郧西人也不会跟你争的,毕竟这条河是郧西关防乡和陕西仙河乡的友好之河。至于仙河乡没有运用“织女洞”来打七夕牌、西安周至县哑柏镇没有因“天河”“仰天村”“娘娘庙”等来打七夕牌,那可能就是你没有帮他们点化的缘故吧。要说明一点的是哑柏镇的天河跟郧西的天河应该有本质的不同吧?如果你不明白有啥不同,那我就再多说一句,郧西的天河是“河汉相连”的天河。

四、河南也好陕西也罢,七夕文化是中国的,每个地方都有相似的风俗,要不然那七夕文化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对了,秦兄,我忘记告诉你了,日本人也有很多七夕风俗,难道日本人有七夕文化风俗我们中国就不是七夕文化源地了么?我敢说就在你身上也有七夕文化要素,不信把你手机拿出来看看,上面准有个“7”,呵呵呵,开玩笑啦。

五、至于你评述美女一节,我看秦兄你好像没有看懂被你评述的那一段文字的标题吧?我再告诉你一遍:“天河有拓展七夕文化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想象,一种联想,文化式的精神或者说是精神式的文化的联想。仙女是美女但不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美女但不是仙女。人们把传说虚幻理想对象或者历史人物拿来当楷模学习模仿难道就不行么?要知道模仿也是一种文化,不知道秦兄你是否学过画画,专业用词应该叫“临摹”吧?哈哈哈,扯远啦。

好啦,秦兄你批驳了我五点,我权且作上述几点补充。我此前已经申明了,我希望获得善意的批评。但是从秦兄的语句和语句所表达的情感来看,秦兄的批评非善意且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哦。因为你始终是拿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在否定全部,我说了,再三陈述了,标题就是“郧西天河内涵丰富,七夕文化特征突出”,我说的是整个郧西天河这么多的七夕文化要素,秦兄你硬要拿米脂的婆姨、拿陕西旬阳的“仙河”、拿哑柏镇“天河”“仰天村”“娘娘庙”、拿南阳的划拳、拿关中的花馍……等等来pk郧西天河的七夕文化,那郧西肯定pk不过的,因为还有山东的沂源、山西的和顺、甘肃的西和你还没有拿出来呢。呵呵呵,开玩笑啦,权当玩笑别见怪了。

不过我还是想说几句不是玩笑的话:文化需要继承,当郧西在竭力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是郧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贡献!文化需要创新,当郧西为了传承文化而创新发展文化的时候郧西是在履行一种神圣的责任!文化需要繁荣,当郧西为了繁荣文化而促进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时候,郧西虽然是立足的郧西,但是贡献的是中国的郧西!

当日本人都在抢打七夕文化牌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人还在窝里斗互相诋毁,当日本人已经在抢注国际七夕峰会的时候我们自己还在互相批驳……

秦风楚韵,我希望你给予郧西打造七夕文化的指导而不是嘲笑和批驳。我希望你去真正鼓动你所说的那么多具有七夕文化特征的地方大力发掘七夕文化,而不是去对一个具有潜质又有责任心的地方去说“别人都没有做你出啥风头”的责问话。

我希望看到的是中国七夕文化被世界所接受、所容纳、所尊重、所参与,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中国人买一朵玫瑰,而是世界人都花钱来品赏七夕文化!

 

最后请允许我借用一位专家的话:历史上没有牛郎织女这两个人,牛女故事也就是个传说故事,七夕文化来自于来自于华夏大地的共同创造,来自于炎黄子孙的集体智慧。

因此,郧西也是七夕文化的创造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6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郧西致力开发天河七夕文化

      ——因为天河在郧西

 

郧西也希望中国所有的地方开发七夕文化

      ——因为七夕在中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