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诚实的约翰
收起左侧

十堰人文:儿时记忆中的郧阳(阎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67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5-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LZ孩提时代仅在郧阳城短暂地住了几年

就对郧城这么深的印象这么浓的感情

实乃郧阳人学习的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5-7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公社 发表于 2020-5-6 17:07
郧阳三合汤、酸浆面吃着 过觉  的很

郧阳酸浆面时间:2016-11-24 08:41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url=][/url]
[url=][/url]

[url=][/url]





阎 勇

郧阳酸浆面是十堰地区一道知名的面食,也是一道地道的平民美食。郧阳酸浆面也叫酸菜杂面条,它的主要原料是杂面条(用百分之三十的豌豆面加入百分之七十的小麦面擀制的面条),秘制酸汤、酸菜(一般是腌制的酸芹菜或酸豇豆)、绿豆芽,再配上葱花、香菜和炒熟的芝麻稍加捣碎,工艺并不复杂,却不油不腻,酸香无比,酸菜香脆可口,面条爽滑劲道,充满豆香,不仅味道酸爽芳香、开胃,还富含人体必需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营养丰富,十分耐饿,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而关于郧阳酸浆面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郧阳城有一个叫王小二的后生,其父母早亡,自小与姐姐靠乞讨为生,姐弟俩住在城外破庙里相依为命。王小二十二岁生日这天,姐姐经人撮合,将自己卖给大户人家当丫鬟,临行前,她想着今天既是弟弟生日又是与弟弟离别的日子,一定要吃一顿饱饭。于是她掏出铜钱买来一斤豌豆面,准备搅成面糊吃,但是又觉得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多少年来姐弟俩都是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地乞讨为生,今天不仅要吃饱还应该吃得好一点才对。于是她又买来两斤白面,把两种面粉混在一起揉了又揉,擀了又擀,揉进的是姐弟相依为命的深情,擀出的是改变命运的希望,然后切成了细细的面条。为了调出味道,除了放入盐,还将平日里在大户人家乞讨来的泔水烧开煮沸,调在煮熟的面条里,顿时香气四溢。这种香味儿初闻是一股泔水的酸腐味儿,再细品,却是一种莫名的勾人馋虫的酸香,过往路人闻了这种味道,馋得直咽口水,纷纷进庙看个究竟。姐弟俩诚实地告诉他们,这是乞讨来的泔水散发出的味道,路人皆摇头不信,深感这面里一定有文章,指不定有祖传秘方。问得多了,反倒启发了弟弟,他想:既然人们对这泔水面条这么好奇和喜爱,如果就此开个小店也许能挣个糊口的钱,以后也不用再出去乞讨了。姐姐非常赞成弟弟的想法,将卖身的钱交给了弟弟,让弟弟开店经营,再不去乞讨。王小二信誓旦旦地说:阿姐,我挣到钱一定要将你接回来!

姐弟分别后,王小二用姐姐留下的银两在汉江码头边开了一个小面馆,专门经营泔水面条,只是聪明的王小二将泔水面条改名为酸浆面。一开始,码头上的苦力劳工因为可怜王小二小小年纪起早贪黑经营不易,才去吃他的酸浆面,时间长了,人们感到王小二的酸浆面一个铜板一碗,既便宜,分量又足,而且味道可口、耐饿,还有一种奇异的豆香,于是都成了王小二店里的常客。乞讨出身的王小二从小吃百家饭长大,见识广,人又机灵,他不断改进酸浆面,使酸浆面日臻完美,以至于他的酸浆面馆不仅是苦力劳工每天的必到之处,就连城里的达官显贵和远方的食客也时常前来光顾。不几年的光景,王小二靠酸浆面馆发达了,他把姐姐从大户人家里赎了出来,姐弟俩共同经营酸浆面馆。至此,酸浆面的奇异酸香传遍郧阳城,传遍了鄂西北的山山水水,成为一道享誉盛名的地方美食。

久而久之,郧阳酸浆面成了鄂西北地区普通百姓的家常便饭,家家会做,人人爱吃。特别是那些从鄂西北大山里走出去的游子,酸浆面更成为一种乡愁和家乡的记忆。据说,从郧阳走出去的革命家、哲学家杨献珍老人在世时,年过古稀还要亲自下厨,为的就是吃上一口正宗的郧阳酸浆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原籍郧阳的台湾老兵回到十堰,拒绝各方宴请,就想吃郧阳酸浆面。郧阳酸浆面,是鄂西北人最难忘的地方美食,承载着他们最难割舍的乡愁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5-7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公社 发表于 2020-5-6 17:07
郧阳三合汤、酸浆面吃着 过觉  的很

舌尖上的故事——郧阳三合汤
郧阳三合汤旧时叫郧阳府三合汤,是鄂西北地区的一道知名美食,郧阳三合汤主要是牛大骨熬制的汤头,密制卤牛肉,秦巴红薯粉丝,肉馅指甲小饺(拇指大小,故称之),但却以其汤汁儿浓郁、粉丝爽滑、指甲饺儿鲜香,牛肉片软糯弹牙深受秦巴山区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郧阳桥下的“王氏三合汤”最为有名,不仅是过往游客驴友的必去之处,还引来天南海北的饕客,十几年前这家小小店面的“王氏三合汤”上过央视的“榜上有名”节目,近来又上了央视的“味道”节目,更是名声远扬。每逢节假日,周边地区的人们或拖家带口或结伴而行,必赶早或驾着车赶百里路,为得就是吃上一口正宗的“王氏三合汤”。其实,人们不仅仅为三合汤的鲜香美味儿而来,人们更看重的还是充盈在三合汤中的秦巴山区特有的至真至善的文化信息和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
  相传明朝成化年间秋天,郧阳府开乡试科考,秦巴山区的莘莘学子纷纷赶往郧阳府应试。但是开考前一天天下大雨,往郧阳府去参加乡试的均州学子陈公子、郧西县学子李公子和房县学子王公子不约而同来到距郧阳城外二十里的杨溪铺泰山庙避雨,在相互攀谈中通报各自的信息。原来三人均是商贩业主之后,均州陈公子的父亲开了一家粉丝作坊利用本地特产红薯制作的粉条粉丝韧劲儿十足、Q弹牙,很是有名。郧西李公子父亲是个屠夫,杀猪宰牛堪比庖丁,在郧西是出了名的好手艺。而房县王公子的祖上更是随唐朝庐陵王——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时落户房县的宫廷大厨,世代传了一手烹饪绝活。但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三位公子的长辈都想着教育后代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出将入相,改变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卑微身份。
  三人越谈越投机,眼看天色渐晚,雨未停歇,于是他们取出临行前各自母亲准备旅行食品,陈公子拿出的是一把上好的红薯粉丝,李公子拿出了的是一大块卤好带骨的黄牛腱子肉,而房县王公子带来的是他母亲亲自为他制作的小巧精致的指甲饺(拇指大小,故曰指甲饺),怎么吃呢,厨子的后代王公子有办法,他起身向庙里道士借来一口炊釜,先将牛大骨放在炊釜中熬出香味儿,在下粉丝和指甲小饺煮熟,最后放些干辣椒和蒜末,嘿!别说,整个泰山庙里顿时香气四溢,三人都感到从未吃过如此美食,埋头猛吃,吃得汗流浃背,肚儿滚圆,只把那炊釜中吃得干干净净仍各自舔着嘴唇意犹未尽。这时庙里的道士闻香而来,问是何物如此鲜香,三人琢磨半晌竟未答上来,憋了好一会儿才异口同声的说:三合汤。
  那均州陈公子连忙请教道士:因家中开粉丝作坊常年吃粉丝已吃得倒胃口,以至于见了粉丝就恶心,但今天却感到这粉丝十分美味儿,不知何故?
  那郧西李公子连忙接过话茬说:是呀是呀,家父是有名的屠夫,家中从未断过荤腥,以至于我见了腥膻就反胃,但不知这今天的肉味儿如此鲜香?
  那房县王公子似有同感,说:我虽然有祖传的厨艺,但我总觉得自己做的菜品没滋没味儿,如同嚼蜡,但今天这三合汤虽缺油少盐,又没有佐料,我也就随便一做,但却美味儿异常,不知何故?
  那道长呵呵呵一笑,捋着髯须指着雨过天晴夜空中高挂的明月说:我们道家“和”就像这夜空中朗照的明月一样温润润物,“和”是道家的真谛,就像太极阴阳鱼一样有机融合、交融,只有“和”才能推陈出新,万物才会生机葳蕤。三种看似普通的食材合到一块就迸发出神奇的美味儿。三位学子恍然大悟。
  三人相谈甚欢,特别那均州陈公子和郧西李公子缠着房县王公子介绍各种美食,直到鸡叫三遍,三人赶紧往郧阳城大成殿学府赶去应试。但是发榜时均州陈公子和郧西李公子中了举人,由于那王公子临考前咕道了一宿没合眼,头晕眼花,结果名落孙山,无面回房县见父母。但是,三位公子感悟泰山庙道士的点化,竟成了莫逆之交,均州陈公子和郧西李公子商量着给王公子凑钱在郧阳府城门洞旁边开了一家小饭馆专营三合汤,并取名“王氏三合汤”,三合汤经王公子精心钻研调制,又加入了十多位调理阴阳的中药,味道和品质日臻完善,尽善尽美,那生意兴隆自不必说,三位公子及其后人还演绎了百年联姻结亲的美谈。
1955年公私合营时“王氏三合汤”改名为“大众饭馆”,由于黄牛是秦巴山区重要的生产工具禁止宰杀,三合汤逐渐淡出人们口腹之欲,成为老辈儿人解馋的谈资。1995年“大众饭馆”改制,王氏后人下岗后百无聊赖,翻出压在箱底的秘方,重新打出“王氏三合汤”的招牌,生意火爆,经久不衰,同时也引来不削小人拼命仿制假冒,有的甚至在三合汤中加入罂粟(鸦片)并打出老字号三合汤的名号,但是,不仅那品质和味道与正宗的“王氏三合汤”相差甚远,还引来警察的关注,那假冒违法之徒因涉嫌利用毒品危害大众健康违法行为被关进了笆篱子。

2015年7月2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