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十堰地名的前世今生
◎蔡星生
明嘉靖《湖广通志•郧阳府》中记载关于“堰”的地名很多,所辖县区地域中,比如:郧县的“十堰”、“武阳堰”、“盛水堰”;房县的“化龙堰”、“白虎堰”、“白窝堰”等;郧西的“火车堰”、“香口堰”、“五里堰”等;更有竹溪的“头堰”、“第二堰”、“第三堰”、“甘溪堰”、“官堰”、“老虎堰”等十个堰。而我们所讲述的“十堰”却是“山川郧阳记载:十堰,在县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也就是主要围绕百二河沿线及相关的十堰围塘而成堰的故事。
一、地名的变故:老十堰——小十堰——大十堰
(一)老十堰:十堰地名可以追溯“根源”
十堰本是明代先民在以百二河上为主线及相关水域修建的十个梯级水利工程,在“县南六十里,引溪水为之”(万历《郧阳府志》卷19<水利>),即拦水为10个“堰”,古时统称为“十堰”。这是十堰地名的“本源”。
十堰地名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明成化、嘉靖年间。军事屯兵需要,以百二河沿线为主线及相关水域民众垒石为埂、拦蓄河水而修筑的十道堰塘。堰塘蓄水,灌溉农田,补充军需,滋养百姓,促进了农耕文明进步。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堰便因约定俗成而成为以百二河水系为主线及延伸区域指代名词。这便是古代人称的十堰,现今研究历史的人们称为“老十堰”。
(二)小十堰:十堰地名所辖地域“扩展”
1969年12月1日 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以十堰地名建市的“十堰市”宣告成立。
让我们回顾一下成立的过程:1969年2月,襄渝铁路十堰段工程全线开通;1969年4月2日 黄龙滩水电站工程开工;1969年底二汽建设现场开始大规模开工;1969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消郧阳十堰办事处,设立十堰市(县级),由郧阳专区领导;1969年12月1日省革委会下发鄂革【69】第152号文件通知:决定撤消“郧阳十堰办事处”,成立湖北省十堰市。该市为县级单位,归郧阳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在“老十堰”的基础上,辐射管辖地域扩展了。当时的十堰市,人们习惯称为“小十堰”。
(三)大十堰:十堰地名行政区划“外延”
1994年10月22日,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具体情况:1994年10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通知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合并后仍称十堰市,实行市领导县(市、区)的体制。在“小十堰”的基础上,辐射更宽,管辖地域更广了。现在的十堰市,通俗说法称为“大十堰”。
二、地名的变迁:流域——区域——区划
(一)流域:百二河上下的围坝筑塘“十个堰”
百度百科:流域(valley; riverbasin; drainagebasin),狭义上是指河流的干流 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区域 ;而广义上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茅箭志》记载:百二河流域发源于大川镇大川村八组老人垭,流经五条岭农场、大川镇大川村、二堰街道百二河村,十堰城区老街、二堰、五堰、在六堰与红卫河、张湾河汇合入神定河,后注入汉江。百二河流域面积55.6平方千米,主河道长28.1千米,河道面积140.43公顷,支沟10条,汉江水系,干流到神定河。百二河流域及相关水域包括“十个堰”引水灌溉的区域。也有另说:明代志书记载堰另有10处。即十堰、九倾坪堰、虎尾堰、白龙堰、尖山堰、黄龙堰、双龙堰、佃户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谭家堰(白浪下堰)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编纂的《湖广图经志》卷九(郧阳府)记载:“十堰,在(郧)县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该志书“艺文”部分,还载有一首题名为《十堰春耕》的诗,诗日:“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作者韩弼)。清代贾洪诏则在同题诗文中写道:“十堰乘东作,春霖快一犁。鸠呼桑社外,犊叱柳桥西。水足三农慰,晴开万井底。南坪古沃野,丰稔问群黎。”这充分表明,十堰最初仅仅是流域概念,指百二河及相关水域一带山区的农田水利设施,是十个并不起眼,用于灌溉的堰塘。以后“十堰”才逐渐演变成为地名。
(二)区域:更大的地理单元不局限“十个堰”
百度百科:区域相对流域,则是一个更大的地理单元,可以是行政区域或其他基于经济、文化、自然特征划分的区域。自明代,十堰作为地名出现以后,十堰的行政区域,因社会影响力的变化发生改变。《十堰地名志》记载:“十堰”并不是第十个堰的所在地,今“十堰”所在地并没有堰,它的实际地点在百二河上的头堰与二堰之间即陈家街(十堰老街旧称)。1922年,郧县九个区并为七个区,十堰又为第七区。1948年12月郧县解放时,十堰属郧县人民政府管辖。到了1967年,二汽开始在这里建厂,先后划出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那时,十堰仅仅还只是一个区域偏僻小镇。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代际传承,十堰便因约定俗成而成为区域指代名词,十堰镇、十堰老街乃至十堰市正是这一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根据现代采访,本地居民介绍:百二河上有头堰,其旧址就在如今的百二河水库坝址上,头堰灌溉的田地主要分布在如今的上湾一带,有配套的水渠引水入田;二堰旧址就在十堰老街小桥下,二堰所蓄之水则灌溉的是富康小区一带的田地,有数百亩之多;三堰旧址在太和医院附近,更准确来说就是计算机学校,三堰蓄水主要惠及姜湾村;四堰旧址在销售处2号门,接近三堰客运中心站;五堰的旧址位于市人民小学和烟草公司之间的河道上,蓄水主要灌溉的是李家岗的田地;六堰旧址就在何家湾附近,也就是如今的宜昌路,那里原来是河湾。没有七堰、八堰、九堰之说,另外4个堰在花果园犟河上拦河修起了头堰、二堰、三堰、四堰,十堰是总称或统称。古时十堰均设有堰会,每道堰有一个堰长,下设若干派,每派一人,具体负责分水灌溉。每年开两次堰会,筹集资金,商量修理堰塘和水渠之事。春节之前,聚会一次,叫做吃堰会,凡是修堰的人均摊,参加会餐。史料证明,因为管辖十道堰的管理机构设在古时的张家庄,故人们习惯称张家庄为十堰,当张家庄为陈家街所代替,陈家街便成为十堰街。
(三)区划:国家战略中的十堰远超“十个堰”
区划通常指特定的地理单元,可能是基于行政、经济或其他管理目的而划分的。十堰便是行政区划的一个专有名词。根据国家区划,现在的十堰地域古称郧阳,尽管历史久远,它在商、周时期属绞国、庸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开始设郧县。到了清朝,十堰地区为郧阳府;民国初年,郧县属襄阳道,当时全县划九个区,十堰属第五区。
直到解放后的调整变化,至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小十堰)合并。十堰市(大十堰)的区域划为鄂、豫、渝、陕毗邻地区,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游,东临襄阳、南望神农架、西依大巴山、北屏古秦岭,三千里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辖区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实现了桑田巨变,世纪中兴。
三、地名的升华:传说——传奇——传神
《广雅》记载:“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因河流而诞生,因农事而发展。拦水用的堤坝叫作“堰”,十堰,即十道拦水堤坝。为什么要拦水成堰?民间赋予生动的传说。
(一)传说:“陈家女”成就“老十堰”
古代属于郧阳管辖地的南乡张家庄(史料记载大致在今天的十堰老街区域),出了一个熊姓的大官,告老还乡后,不保晚节,横行乡里,指山为界,强占“九岗十八凹,一百单八岔”的地盘。更可恨的是他纵子作恶,欺男霸女;又可笑的他儿子不器,天生嘴歪眼斜,乡里乡亲讽称他叫“熊歪嘴”。熊歪嘴人歪心不正,一日闲逛到张家庄,发现铁匠铺陈家姑娘,水灵漂亮,顿时心跳如鹿,口干舌苦,发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恶愿。
陈家姑娘天生丽质,为人热情,人缘也好,却因娘早离世,随父亲打铁,身板强硬,性情刚烈,方圆八里,惹得小伙子们,只能远观,不敢当面造次。
偏巧这熊歪嘴色胆包天,还一肚子坏水。这一日,他远远地呆着,不敢与陈姑娘面见。却差遣家丁哄骗陈家姑娘,到熊家年前帮忙几天。熊家是当地豪绅,陈铁匠家一不敢得罪,二不敢怠慢,说服陈姑娘到熊家几日。陈家姑娘心有余悸,央求陈铁匠锻造一把尖刀用于防身。于是,陈铁匠满足了女儿的愿望,临行前把锋利的尖刀放到了女儿的包袱中。
果不其然,陈家姑娘一到熊家,熊歪嘴就施展邪念。先是限制了陈姑娘自由,又提出要陈姑娘做小老婆,强行与陈姑娘成亲。陈姑娘被迫走了成亲过场,眼在流泪,心在滴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晚熊歪嘴正要圆房之时,陈姑娘一刀利索解决了熊歪嘴的性命。
想那时,杀人偿命。陈姑娘不知如何是好,跳窗而逃,直奔百二河上游的山梁绝壁,面向苍天,一声长叹,飞身投向白浪滔滔的百二河。陈家烈女命殇百二河道,感动八里乡邻,与陈铁匠一道,为苦命的姑娘垒坝筑塘,以示纪念,形成头堰。岂料,头堰方圆,水润田地,赢得好收成。
陈烈女血祭百二河,造福张家庄的故事,传遍了街头巷尾。百二河流域不断有人聚集,分段垒坝筑塘,先是形成六个堰塘,人们将自发形成的街市(包括张家庄),取名:陈家街。陈家街的繁华,启发了后来的人们,垒坝筑塘而成堰,原来可以造福更多百姓,后来又在在附近的犟河上也筑了四个堰,刚好有十个堰,堰塘的流水最后汇入汉江。
久而久之,十个堰塘所灌溉的区域形成了一个水系村落主体,十堰从十个堰塘,演变为一个以百二河为主体及相关水域的地域名称。明代时,十堰作为地名,正式载入史册。
(二)传奇:“小十堰”的“大手笔”
时光冉冉,历史的车轮,迈向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不起眼的“老十堰”,被国家擎画,扩展了地域,成为包括如今的茅箭区、张湾区的地域名称,六十年代出生的当地人,都称那时的十堰为“小十堰”。谁料,特定的历史时期,“小十堰”成就了“大手笔”。
十堰是座移民城市,不仅因为历史上的一次次大规模移民,丰富了这里的文脉传承,而且因新中国“三线建设”,彻底改写了城市格局。十堰,成了一座与“东风”高度关联的城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
史料记载: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车厂开工典礼在十堰炉子沟举行。二汽是东风汽车的前身,1975年建成投产后点燃了“中国人也能自己造汽车”的工业梦想,汽车产量一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1968年4月,“襄渝铁路”工程开工,在襄阳衔接1966年建成通车的湖北汉丹铁路(武汉—襄阳—丹江口),通达武汉,1979年12月全线建成通车。
随着重要外出通道老白公路的修建,襄渝铁路的建设,地处六县中央的十堰又一次成为了六县的交通中心,这一切都使得二汽定址、十堰崛起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1969年撤销十堰办事处,在境内设置十堰市,由郧阳专署领导。1973年2月,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湖北成立十堰市,初衷就是全方位服务二汽建设,十堰市负责人还曾由二汽党委第一书记兼任。十堰城区因车而建,成了东风汽车的诞生之地;百里山沟因车而兴,十堰也因此一跃成为工业城市。那时,国家重点建设十堰,竭力支援人员物资,整个十堰会集五湖四海之精英人士,各种文化也在此交流融合。车城实力突飞猛进,东风汽车风靡中国;众力推动百业发展,百业兴旺活力增强。汇集一代人的艰苦创业,1994年地市合并之前,车城十堰已经达到了一个黄金时期。那时的十堰不仅入围全国城市50强,而且名次还排在了第22位,在全国的小康城市排行榜上位居第六,综合实力则稳居湖北省第二位。
(三)传神:“大十堰”的“大裂变”
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辖丹江口市、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及张湾、茅箭两区至今。人们说的“大十堰”产生了历史上的“大裂变”。
2009年,十堰城区的人均收入,在全省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省会武汉。因为历史的机遇巧合,在鄂西北贫困山区,十堰城区领先达到小康水平。
在国家战略宏观指导,省市规划的擎画引领,十堰市委、政府英明决策,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近些年来,成功打造“仙山、秀水、汽车城”品牌名片,又陆续建成高速公路、民航机场、高速铁路,打通交通束缚;新建一批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电力、医药、设备制造等新产业;发掘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优势,重塑“车城”竞争力。
比如: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驰名中外的“东风车”的故乡,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2004年东风商用车年产销量首次突破20万辆,中重型卡车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首位,综合实力在全球同行中靠近前三,直逼第一。2005年投资5000万元的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第一辆汽车上市。2009年东风小康产销20万辆,跻身中国微车行业前三强。同年7月东风商用车发布了“DFCV-863振兴计划”,到2015年,把东风商用车做成亚洲第一品牌;到2025年,实现“世界前三”的品牌目标。2010年10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十堰“中国卡车之都”荣誉称号。十堰成为全国惟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13年,十堰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增长17%;汽车产业产值1120亿元,增长23%;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4家。
如今,发掘汽车产业链整体优势,十堰正在全力建设“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发展联合体”。眼下,十堰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000余家,生产零部件总成1000余种、零部件4000余种,产品辐射全国,出口7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商用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聚集区之一。依托零配件供应链优势,驰田汽车近年来投资10多亿元在十堰建起一座造车智慧新工厂,高端重型专用卡车年产能达6万辆。据悉,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一个全新的汽车工业基地正在显现“新质”活力,一个新型的“汽车城”依然名副其实,到2025年,十堰规划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
再如: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成为十堰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最光荣的时代使命。丹江口水库横跨鄂豫两省,被当地群众称为“中华大水井”。水库在十堰境内库区面积占比约60%,中线工程全线通水9年来,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总量超过600亿立方米!平均折算,相当于每年调出了476个杭州西湖蓄水量。所说,如今,首都北京每三杯水中,有两杯来自丹江口水库。付出牺牲,十堰毅然关停迁建561家规模以上企业;库区18.2万只网箱、21.9万亩围网被拆除,5万名渔民上岸转产;每年会减少20多亿元的税收。但全球30多种主流污水处理工艺中,十堰结合实际应用27种,成为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运用卫星遥感、AI技术,搭建起库区“空、天、地”防护网……十堰人全力以赴当好“守井人”。
还有武当仙山,“仙”在道法自然。细看武当山太子坡、紫霄宫、南岩、金顶等建筑,无不是巧妙利用峰峦的雄壮和崖涧的奇幽,使建筑与山势、岩石、溪流融为一体,这一幅“天然图画”。旅游有发展,康养产业的壮大,为十堰带来了不可限量的产业聚集优势。
经历脱贫攻坚使8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十堰近年来从养老中心、托幼服务、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村公路等农民身边的“六件事”着手,推进乡村建设,帮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的乡村“怡然自乐”生活。
近年来,十堰把生态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根脉,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把抓好生态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矢志不渝地抓生态文明建设、抓城市环境改善、抓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了武当山、汉江水与新兴汽车产业的和谐共生,十堰一跃成为中国中部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十堰先后荣获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生活质量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北省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说,这座城市是在艰难困苦中建成的,天然有着难中求成的城市基因。市长王永辉说,作为全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是十堰必须承担的使命任务。
十堰,在一次次顾全大局中主动担当国家使命,深刻感悟到国家强盛才能生活幸福的家国情怀,始终代表着十堰人个性的鲜明底色。再度扬帆起航的十堰,正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加速实现“绿色”跨越。一座“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宜人宜居宜旅宜业”的魅力生态名城将在国家中部版图上强势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