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笑颜
收起左侧

十堰的这些事,你都知道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解析
◎李诗咏        
本文试图厘清以下问题,并就教于方家。
一、“十堰”之“堰”究竟是什么?
“十堰”之“堰”显然是名词概念,指“导引河水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这种构筑物应当包括拦水坝和堰(渠)道两部分,其功用主要是灌溉,或许还有诸如潴蓄河水引作动力推动水磨粉碎粮食等其它用途。
二、十堰之“堰”究竟修筑于何时?
由于缺乏考古和文献资料,对于十堰之“堰”究竟筑于何时实难做出准确的结论,但其功用首推灌溉且与水稻栽培相关,大抵不谬。稻作农业最晚5000多年前就出现于十堰地区——距今约4400至5200年的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文化遗址有稻作遗存。作为近邻,今十堰城区一带那时也完全可能植稻,筑堰修渠自然也顺理成章。
现在能见到最早记载“十堰”一词的文献是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该志书编纂肇始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初刻于嘉靖元年(1522)春。其中的“郧阳府•山川”载:“十堰,在县(郧县)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 将“十堰”记入“山川”,与志书体例有些不符——“堰”乃人工水利设施,“山川”属于地理实体,将二者混为一类实属乖谬。虽如此,志书却为今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讯息,可以让人们大致明了“十堰”由水利设施演变为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的渊源。
县级十堰市成立前,十堰核心城区行政区划一直隶属郧县(元代以前称郧乡县)。郧县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为盛水堰、武阳堰,一在老县城东北5里,一在老县城西北20里,该两个工程在明天顺三年(1459)刊刻的《襄阳郡志•陂堰》中作了记载,同一志书却只字未提“十堰”。虽然不能就此推断天顺年间今市区一带一定不存在 “堰”,但可以断言,当时这一带即使有堰,其规模、作用也不足以与盛水堰、武阳堰比肩。
那么,今十堰中心市区一带的堰何时形成体系并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引起莫大关注?
这个时间应当在明成化年间以后,具体地说是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郧阳设府以后。其时,数十万荆襄流民在今十堰地区附籍落户,为应对地方社会、经济状貌的剧烈变化,朝廷新设郧阳府管辖原隶襄阳府的各县及新设县份,又特置抚治郧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衙门于郧县城内,还设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郧阳卫等军事机构统辖新增的大量驻军。人口剧增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需求,包括驻军在内丁壮的增加则为兴修各类水利工程准备了人力条件,抚治等机构的设置以及由其带来的统治力量的加强则为域内特别是近郊水利工程实施提供了组织和物力、财力保障。前文提到的盛水堰在成化年间由郧县知县戴琰率民重修,又与武阳堰一起于弘治十五年(1502)在郧阳知府倡议下,得到提督大岳太和山太监、分守下荆南道参议(时驻郧阳)、湖广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郧阳卫指挥等人支持而进行大规模整修。成化、弘治年间,在县南数十里地的百二河、犟河上成规模修筑堰渠既属客观需要,也具备了条件。
三、“十堰”究竟在哪里?
关于此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们在百二河拦河筑坝,连同引水渠道形成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犟河上修筑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两处共有10条堰。另一说是,清代地方志记载10处堰:十堰、九经坪堰、虎尾堰、白龙堰、尖山堰、黄龙堰、双龙堰、田湖堰(白浪上堰)、幺堰(白浪中堰)、谭家堰(白浪下堰),合起来称“十堰”。
第二种说法将当今十堰中心城区在清代大(长)一点的堰渠牵强地加在一起臆测为“十堰”,特别是其中出现“十堰”名称,显然逻辑不通——如同说某人有8个儿子:他自己,另外有某甲、某乙等7个儿子。不免令人喷饭。
第一种说法也非绝对准确。从地理上分析,百二河、犟河虽然距离很近,但毕竟是不同的两个小水系。百二河下游是神定河,直接入汉江。犟河西流入汉江的一级支流堵河。两河之间有明确的分水岭,将今二堰、五堰、车城、汉江、红卫街办辖区与花果街道、柏林镇、黄龙镇地域分隔开来形成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从建置沿革方面考察,两河流域历史上行政区划长期各自独立,只是到了当代建市后才合并为同一行政单元。按照一般的习惯,人们会在同一地理单元或同一个行政单元内统计同类事物的个数,“堰”的统计也不会例外。如此推测,“十堰”要么是指百二河上的10道堰,要么指犟河上的10道堰。结合而今百二河滨多条 “堰”名的排序、位置等因素推断,“十堰”应当指百二河上的堰渠,且是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排列的。
四、“堰”一定为“十”吗?
堰有且只有10条?这倒未必。百二河绵延数十里,加上下游的神定河,长近80里,明清以迄20世纪60年代的植稻高峰期,沿途长短不等、水量大小有别的堰会有多条,数量或多于10条。在中国文化中,“十”是一个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很高的数字,代表圆满,有十全十美的含义。阿拉伯数字引入后,“10”成为最小的两位整数,读音却只有一个音节。为了称呼方便和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并接受的矜赞的原因,人们才用数字“十”来表示“堰”的数量。
五、“十堰”如何成为地名?
“十堰”作为地名肯定是在百二河灌溉体系形成也就是大批堰渠修成之后,结合前文的推断,时间应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
作为明成化、弘治后最早编纂的地方志书,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出现“十堰”地名是符合逻辑的——这时的百二河沿线一条条堰渠纵横交错,稻作农业在郧县举足轻重。用富有当地特色的地理实体包括人工建筑物作地名符合中国人一贯的命名习惯,将百二河中游筑堰引河水灌溉的地方命名为“十堰”也就顺理成章了。
明中、晚期后,原十堰老街一带渐成集市,又有了店铺,这地方就被称为“十堰店”、“十堰街”——使用地名为当地街道、店铺等实体命名也符合旧时的习惯。
六、“十堰”怎么就作了机构名、区划名
地名固定后,再用以称呼该地的各类建置和区划是古今通例。
明代实行乡、里制度,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明代地方文献中未出现“十堰乡”或“十堰里”名称。
明末至清末,地方设塘汛作为防寇御盗、传递军情的准军事单位,通常十里设一塘,驻有塘兵。当时十堰地方有“十堰塘”,后人讹称为“十堰堂”。清末、民国基层管理实行保甲制度,十堰地方有“十堰保”。新中国成立后随地方建置、区划变更,有了“十堰区”、“十堰公社”等称谓,1969年后则有了“十堰市”。
“十堰”由水利设施名到地名,再到经营实体名,又成为机构、区划名,500余年来不但演化、一直成长,承载历史、赓续文化、寄寓荣光、昭示未来,让人们记忆、品味、赞美、属望,希望也相信她所代表的一切会越来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老街
《湖广图经》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已有十道堰灌田。其地流民糜聚,沿溪列肆,初具集市,并设里甲。明末清初,十堰饱经40余年战乱及灾荒,户口空虚、田园荒芜。清康熙年间进行移民,传说湖北大冶县金牛镇陈氏铁匠迁入,其人操业艺高,来此购置铁货者日增。自康熙50年实行“盛世添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7年又推行“地丁合一”政策,使十堰又恢复昔日生机。清乾隆之后,十堰人口猛增,发展成为郧县南乡名镇;立日为市,并设立十堰保甲。民国时为区(乡)治所。解放后,前期建制为区、人民公社所在地。建市后,隶属二堰街办。1985年,人民路定型后,老街与人民路垂直相通。十堰老街今保留平房171间;新建楼房1栋,占地13间。
——摘自《十堰市建设志》城市建设(十堰市建设志编委会1999年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置沿革
夏代,十堰为梁州、荆州、豫州的城汇区。商代,域属庸国。西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年一前782年),十堰域归麇子国。春秋时,楚穆王十年(公元前616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房堵(注:今房县),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注:清同治版本《郧县志》),麇子国灭,域属楚国,其东南与韩国(今均县)为邻。战国时,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今河南浙川)、蓝田(今陕西蓝田)之战,楚军败,楚割上庸、汉北地于秦,史称“商于之地” ,域归秦。楚怀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4年),秦楚盟于黄棘(今河南南阳市南),秦复予楚上庸,域复归楚。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攻楚黔中,楚献汉北及上庸地,与秦交换黔中,域又归秦。秦统一六国后,域隶属益州汉中郡之锡县。
汉承秦制,域属益州汉中郡之长利县(今郧县),其东部、南部属南阳郡武当县地。东汉建武六年(30年),长利入锡县,隶属汉中郡,十堰域地复属汉中郡之锡县。
三国时,城属魏兴郡之锡县(或堵阳县)。高贵乡公甘露四年(259年)分新城郡置上庸郡,域属魏国荆州上庸郡。
晋太康四年(283年)析锡县筏指长利县。晋太康五年(284年),改长利为郧乡县,域属魏兴郡之郧乡县,隶属荆州。晋元康年间(191-299年),魏兴郡还属溧州。
南朝刘宋时,域属梁州魏兴郡之郧乡。南朝萧齐时,建元二年(480年)置齐兴郡,郡治郧乡,域属梁州齐兴郡安福县。南朝萧梁时,武帝天监二年(503年)置广福郡,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于梁州齐兴郡置兴州,齐兴郡属县有郧乡、锡。又析郧乡置广福、洵阳二县,立广福郡,与齐兴郡并属兴州。西魏(治设均县),域属丰州(兴州)齐兴郡郧乡县。
隋朝开皇五年(583年),改丰州为均州。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坚废州为郡,政区分郡、县二级。均州改为淅阳郡和南乡郡,十堰城属淅阳郡的安福县。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省堵阳、安福入郧乡,废均州,从郧乡县属浙州。贞观八年(634年),废淅州,复立均州。域属均州郧乡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均州为武当郡。唐肃宗李亨至德三年(758年),省武当为均州。贞元五年(789年)均、房二州隶山南东道,域属山南东道均州郧乡县。
五代,城属均州郧乡县。
北宋于宜和元年(1119年),在均州置武当军,北宋和南宋,域属京西南路武当军郧乡县。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郧乡县为郧县,属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郧县。
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郧阳府,域属湖广布政使司郧阳府郧县。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使司,域属湖北布政使司郧阳府郧县。
1911年后,民国军政府裁府州厅,改县,域属湖北省郧县。民国3年(1914年)5月,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属湖北省襄阳道郧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地方政权分为省县二级,域属湖北省郧县。民国21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郧县。民国25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郧县。
民国35年(1946年)9月,域内建立均郧房、均郧和郧房3县政权机关,属中共中原局鄂西北区第三专署(即武当专署)。
民国36年(1947年)12月郧县解放,域属中原局豫陕鄂区第四专署郧县。民国37年(1948年)6月7日,豫陕鄂区分成豫西和陕南两个行署区,域改属陕南区,隶属县不变。民国38年(1949年)元月,第四专署改称两郧专署,6月陕南区改属西北局,域属西北局陕南区两郧专署郧县。
1950年2月1日,两郧专署划归湖北建制,改为郧阳专署,域属中南局湖北省郧阳专署郧县。1952年12月,郧阳、襄阳两专署合并,隶属湖北省襄阳专署郧县。1965年7月,襄阳、郧阳分署,隶属湖北省郧阳专署郧县。1967年6月6日设立“郧县十堰办事处”,隶属湖北省郧阳专署郧县。同年12月10日,“郧县十堰办事处”经湖北省军区批准更名为“郧阳十堰办事处”,隶属湖北省郧阳专署管辖。1969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郧阳十堰办事处”,成立十堰市(县级市)。同年12月1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下文通知,成立湖北省十堰市,该市为县级单位,归郧阳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3 年2月17日十堰市改为省辖市。1975年1月4日,中共湖北省委批准,十堰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实行“市、厂合一”(政企合一)的体制,市革委会和二汽革委会合并成一个机构,名称为“十堰市革命委员会,第二汽车制造厂革命委员会”,一个机构同块牌子。1982 年4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市、厂分开,分别组建十堰市市委和二汽党委至今。
——摘自《十堰市志(1999年版)》建置沿革(十堰市地方志编委会1999年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春耕》诗句
明人韩弼有《十堰春耕》一诗:“布谷声里水满溪,南畴北垄把锄犁。勤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诗歌描绘出一幅在青山秀水之中,农民辛勤耕作的田园风光。
——摘自《十堰通史》明朝时期的十堰(匡裕从、屈崇丽、袁绍北2003年主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兴修水利 修筑堰塘
从弘治年间到正德年间,十堰各县共修筑堰塘226个,其中不少堰名至今仍存,如郧县的十堰(今十堰市)、郧西的马鞍、香口,竹山的东川、红岩,竹溪的蒋家堰,房县的化龙堰、高枧等等。
郧县为府之首邑,所修塘堰亦很有成效,以十堰为最大,可灌田千亩以上,郧阳府志录中有《十堰春耕》诗一首:“汉江南岸壤称肥,东作兴时万户机。绿野风和吹麦秀,花村雨细润芳菲。老农堰畔荷锄至,稚子山中驱犊归。化日贵长惟稼事,田家处处静柴扉。”诗中反映了一片恬适景象,正说明当时山区农村的发展变化。由于推行水利,广阔的鄂西北山区甚至出现了“山巅尽是稻香”的局面。
——摘自《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移民文化(蒋显福、匡裕从、杨立志2004年主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4-9-1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涨知识了。但是按照上述记载,有123456堰,没有78910堰,那为什么青少年宫那块现在叫十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7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为何叫十堰?
而关于他的由来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靳小锋        

穿越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十堰的历史其实很久远。

据地方志书载,十堰地名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成化、嘉靖年间。薛刚纂修《嘉靖•湖广图经志》载:“十堰,在县(今郧阳区)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这或许是目前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在清朝,康熙《郧县志》卷18“水利”条则记录了“柳陂湖、盛水堰、武阳堰、十堰”等八个堰塘,同治《郧阳府志》在卷1“山川”条内记载:“十堰,(今郧阳区)南六十里。”

从史料中得知,十堰地名的源头确系古代民众沿百二河垒石为埂、拦河蓄水而修筑的十道堰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堰便约定俗成把他作为该区域的代名词,十堰镇、十堰区、十堰老街,乃至十堰市,正是这一名词正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具体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十堰是为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自古都为军事重镇,它在商、周时期属绞国、庸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设郧县始此。到了明清时期,十堰地区为郧阳府,府衙驻郧县,十堰之名第一次以方志载入的形式出现,明确其为郧县辖境;民国初年,郧县属襄阳道,当时全县划九个区,十堰属第五区。1922年,郧县九个区并为七个区,十堰又为第七区。1948年12月郧县解放时,十堰属郧县人民政府管辖。直到1967年,二汽开始在这里建厂,划郧县的十堰、黄龙两区,以及茶店区的茅坪公社、土门公社为十堰办事处。那时,十堰仅仅还只是一个偏僻小镇。

随着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在十堰的建设和不断发展,十堰的地名又经历了新一轮的变革。1969年,十堰建市;1973年,十堰又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原郧阳地区和十堰市最终进行了合并,成立了新的十堰市,管辖原十堰市区和原郧阳地区所辖的所有县市区。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短短五十多年间,从穷乡僻壤到如今的繁华大都市,是劳动人民和那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崭新的十堰市!可以这样说,十堰市是在大山里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

过去,有很多人认为十堰一名乡土气息太重,大有一改了之而快意恩仇之感。殊不知,“堰”正是十堰之灵魂所在!它是古时十堰农耕文明的根源和载体,也是作为山区灌溉田地的水利工程形式,更是十堰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明证!  

关于“十堰”的由来,民间还曾有这样一个感人的传说故事。

话说在古代,郧县南乡张家庄(大致就是今天的十堰市老街)东面住着一个叫熊阁老的人。他在朝廷做官,卸任后退居故里,一味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指山为界,强占“九岗十八凹,一百单八岔”的地盘。

有其父必有其子,熊阁老的大儿子熊歪嘴,是个吃喝嫖赌、作恶多端的人。一天,他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几个家丁到张家庄闲逛。走到街中铁匠铺时,看到陈铁匠的姑娘长得很是漂亮,心里盘算着就想占为自己的小老婆。他带着家丁闯进铁匠铺对陈铁匠说:“我有件事要找你,家父从朝廷归来,年迈体衰,身边缺少个端荼递水的使唤丫头。听说你家闺女聪明伶俐,手脚也挺勤快,明天是腊月二十三,我派两个家丁接你闺女到我熊家过个小年。”说罢,就叫家丁丢下些碎银子,骑上马走了。

陈铁匠看这事实在躲不过去,万般无奈,只好对姑娘如是地说了。此时,陈铁匠所能干的事就是连夜打开铁炉,添上木炭,用自己平生最好的手艺打一把尖刀交给姑娘做护身武器。次日一早,熊歪嘴派来的家丁闯进铺子里,把姑娘带走了。陈铁匠眼睁睁看着骨肉分离,心酸得直掉泪。乡亲们看到姑娘被熊家抢走,一个个都气得不得了,但也无法。

姑娘进了熊家,先当丫头,成天挑水、洗衣、磨面、打柴,忙个不停,夜里还得服侍熊阁老。这老家伙真难伺候,稍不称心,非打即骂,还经常罚跪不让睡觉。

过了大年三十,熊歪嘴选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为良辰吉日。一早,熊歪嘴就叫管家备好衣物,布置洞房蜡烛,告诉陈家姑娘天黑了拜堂。姑娘一听又气又急,只盼望父亲能早点接她回家。她左思右想,最后摸出藏在破棉袄里的那把尖刀,咬着牙,一心想怎样逃出去找其爹爹。眼见天黑了下来,姑娘未能逃走,熊歪嘴却已嬉皮笑脸地闯进姑娘住的房间动手动脚。姑娘早有戒心,趁他不备,拔出利刃照熊歪嘴胸上猛刺下去,熊歪嘴“啊”地叫了一声倒地不起。姑娘慌忙转身从后窗跳出,飞快地往山后的花栎树扒跑去。她跑啊,跑啊,恨不得插上翅膀一下子飞回爹爹跟前。

拜堂时辰到了,熊阁老唤家丁接姑娘出来拜堂。家丁来到屋里一看,吓得大叫:“不好了,不好了,少爷死了,姑娘跑了!”熊阁老惊吓得说不出话来。管家赶忙带着家丁们提着灯笼拿着大刀朝后山追去。

陈家姑娘越过树扒,朝百二河方向的山梁子飞跑着,一口气跑到张家庄背后的山顶上。一看,眼前竟是百丈悬崖,底下是哗哗直流的百二河水,前无去路,后面还有熊家家丁步步紧逼。姑娘咬了咬牙,喊了一声“爹爹”,便纵身跳下悬崖。

第二天,乡亲们都知道陈家姑娘坚贞不屈刺死熊歪嘴的事,既高兴又悲愤。大家自发地顺着百二河去寻陈家姑娘的尸体,找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找到。乡亲们为了纪念陈家姑娘,留住陈家姑娘血染过的河水,决定在百二河上拦河筑堰。天长日久,所筑堰塘的水灌溉了田地,庄稼长势也出奇的好。乡亲们觉得这是陈家姑娘在保佑大家,有感于此,人们就在百二河上又多筑了几个堰,并在附近的犟河上也筑了几个堰,刚好十个堰塘。

这十个堰均设有堰会,每个堰有一个堰坝长,下设若干“派”,每“派”一人,具体负责分水灌溉,插香计时,以免户与户之间发生水利纠纷。再后来,百二河旁的张家庄陈家街(即今十堰老街)还专门设立了统一管理这十个堰的管理机构,人们顺嘴称它为十堰。久而久之,这一带就叫成了十堰,一直流传到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7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那些事儿
◎靳小锋   

相传,在明朝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屯兵陕西商洛,后又驻扎黄龙滩,在十堰地区活动达三年之久……

张献忠也于崇祯二年,即1629年也曾屯兵十堰,此地农民纷纷投军而去,使本来人口不多的山区变得人烟更加稀少。后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乡和湖北大冶县金牛镇的移民结队来到十堰落户,金牛镇移民中陈姓较多,有铁匠在此开设铁匠铺。由于手艺高明,方圆数十里百姓都要来这里赶集,购置铁器,后来人们把张家庄(十堰老街位置)称为陈家街。

到了清朝中期,在陈家街和花果园的区域内人们为灌溉农田在百二河和犟河两条河床上拦河筑坝,共修筑十条堰,管理这十条堰的行政机构设在陈家街,后来人们又把陈家街习惯叫为“十堰”。

十堰,由于群山环绕,地势险要,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一个山川秀丽,景色迷人的山区。据《郧阳志》记载,十堰地区的行政是:“东山四望地闭户,南岭双峙天门开;五马奔槽结成阵,一字排列朝贺来”。十堰八景有:九龙口与品级台,金龟飘海玉石牌;龟蛇锁口排旗鼓,日月捍门擂鼓台。据考证,还有的百二河“一柏二横三柱香”,十堰垭子的“十八把金交椅”,红庙的“三柏一石一口井”,镜潭沟的“宝镜和神仙洞”,张湾的“银线系葫芦”……随着时代的变迁,除少数的残存外,更多的是已不复存在。如今的车城十堰也已胜景随波去,旧貌换新颜……

又传,话说是郧县南乡张家庄(十堰老街)住着一个叫熊阁老的人,大儿子熊歪嘴是个不学无术的混混。熊歪嘴相中了陈铁匠的女儿陈青青,便强娶豪夺欲纳为小妾。陈青青进了熊家,过得日子还不如丫鬟,陈青青实在待不下去了。晚上,陈青青坐在床边等熊歪嘴,待熊歪嘴走到陈青青面前将她抱住之时,陈青青便拿出枕头下的刀照熊歪嘴胸上猛刺下去,熊歪嘴大叫了一声,倒地不起。陈姑娘慌忙转身从后窗跳出。丫鬟进房间来送东西,吓得大叫:“不好了,少爷死了,姑娘跑了!”熊阁老派家丁们追赶。

陈青青跑到一个悬崖之上,看向身后追赶自己的家丁。悲愤地喊了一声“爹爹,女儿来世再来报答”,便纵身跳下悬崖。乡亲们为了打寻陈青青的尸体,于是在百二河上拦河筑堰。

这十个堰均设有堰会,每个堰有一个堰长,下设若干“派”,每“派”一人,具体负责分水灌溉,插香计时,以免户与户之间为水发生纠纷。后来,百二河旁的张家庄陈家街,还专门设立了统一管理这十个堰的管理机构,人们顺嘴称它为十堰。

经考证,十堰最早的记载见于明朝成化年间开始编纂,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书》载:“(十堰)在县南因溪作堰以溉田。”之后的省志、府志、县志大多记载为:“(十堰)县南六十里。”去掉了“作堰溉田”,增加了“六十里”的内容。“县”指今天的郧县。郧县南六十里即今十堰市市区。

上个世纪的1965年以前,十堰的历史发展和辖域变革基本都是沿袭着郧县的发展变化而变革变迁。1966年5月10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员会在北京召开的内地建设厂址平衡会议上,正式确定第二汽车厂址在湖北郧县十堰到陕西省旬阳一带。同年12月10日,湖北省军区批复同意将郧县十堰办事处更名为郧阳十堰办事处,仍隶属郧阳专区领导。而十堰,原只为郧县西南边的一个镇,距郧县城30多公里。

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车厂建设开工典礼大会在红庙(红卫)大炉子沟召开。7月,经湖北省批准将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茅坪公社、土门公社先后被划出,1日,十堰办事处成立。12月10日,湖北省军区批复同意郧县十堰办事处更名为郧阳十堰办事处,仍属郧阳地区管辖。两区一社划出后,郧阳版图面积由最先的5055.58平方公里消减至3863平方公里。

1969年撤销十堰办事处,在境内设置县级十堰市,由郧阳专署领导,市政府驻十堰市区人民路六堰山(今文化广场台阶之上),郧阳地委、行署从郧县迁址驻十堰城区柳林路。1973年2月,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十堰市与二汽为一个机构、一套领导班子、两块牌子。郧阳地区所辖六县如旧。1984年5月5日,十堰市撤销人民公社,设立茅箭区、张湾区(县级)行政单位。

茅箭区:区政府驻茅箭区武当路71号(顾家岗)。

张湾区:区政府驻张湾区公园路85号。

1991年8月15日十堰市高新区在湖北省十堰白浪成立,并设管委会,划茅箭区白浪街道管理。2006年,更名为十堰经济开发区。2012年十堰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湖北省十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郧县隶属十堰市所辖。从此,延续了500余年的“郧阳”之称淡出,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历史符号。

1997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成立,行使正县一级人民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实行封闭性管理。2014年9月9日国务院批复郧县撤县设区,12月17日十堰市郧阳区正式挂牌成立。“郧阳”,一个阔别20多年的名字重新回归!与此同时,十堰也由一个山城向山水城转变迈进!

十堰是东风车的延安,二汽的发祥地!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短短五十载,从鄂西北一僻壤小镇一跃发展成为如今的繁华大都市,是全国闻名的宜居城市,文明城市!坦率的讲,十堰是在大山里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

十堰又称车城,是世界第二大重型车制造基地。车城十堰的出现完全是由于1960年代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厂址于此。在二汽定址之前,只有十堰镇,十堰区,没有十堰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二汽成就了十堰。每年上百亿元的产值,二十几万的职工和家属,令二汽——如今的东风汽车公司成为十堰市举足轻重的力量。

今天的十堰早已不是狭义上的十堰市区,而是古郧阳府以及郧阳文化血脉的延续,他包含有张湾、茅箭、郧阳、十经开、武当山、丹江口、郧西、房县、竹溪、竹山等10个县市区。其中,古人类发祥地驰名中外,“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张名片享誉全球,而几十万父老乡亲守护奉献着南水北调这口“大水井”,则默默守护着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不仅仅十道堰……
◎靳小锋  

十堰一名,其实除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外,在明代编纂的古籍中早已有记载。

薛刚纂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记载:“十堰,在县(今郧阳区)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在清朝,康熙《郧县志》卷18“水利”条则记录了“柳陂湖、盛水堰、武阳堰、十堰”等八个塘堰,同治《郧阳府志》在卷1“山川”条内记载:“十堰,(今郧阳区)南六十里。”这或是目前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据茅箭区地方志办研究考证,十堰地名始于明朝,源于军屯。“为了解决驻扎十堰的军队给养,维持政府运转,所以就大力发展军屯经济,将流民遗弃的土地分给军人及家属种植。”

从史料可知,十堰地名的源头,确系明代民众沿百二河垒石为埂、拦蓄河水而修筑的十道堰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堰便因约定俗成而成为区域指代名词,十堰镇、十堰老街乃至十堰市正是这一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保留下来。随着当年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发展,十堰的地名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变革。从最初的十堰办事处,到县级十堰市,再到地级十堰市,直到1994年原郧阳地区和十堰市最终进行了合并,十堰市取代了原十堰市区和郧阳地区所有辖境。短短五十多年间,十堰从一个大山里的偏僻小镇一跃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

回望所见,因溪以灌田筑十堰在明代韩弼在《十堰春耕》中为后人留下了美好的描绘:“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清代贾洪诏则在同题诗文中这样写道:“十堰乘东作,春霖快一犁。鸠呼桑社外,犊叱柳桥西。水足三农慰,晴开万井底。南坪古沃野,丰稔问群黎。”这两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十堰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同样也将百二河的田园风光和诗情画意展示得淋漓尽致。

十堰,逐水而栖,临水而居,河流在人类生存繁衍进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十道堰也在其十堰地名演化,历史文化的沉淀的过程中起到了固化作用,文人墨客无不因此歌咏颂之。

那么,十堰的十个堰究竟在哪儿?

一堰不叫一堰而叫头堰,头堰水库那里。

二堰在人民南路二堰桥附近,现在是茅箭区二堰街办所在地。

三堰在三堰客运站。

老十堰大学(万秀城)与现人民小学的之间的一条巷子就叫四堰巷,也就是四堰。

五堰、六堰,则是十堰城区现今的核心商圈所在地。

七堰巷,起点汉江路,终点市车桥厂后院,也就是七堰。

八堰路,起点汉江路,终点为原市福利院,也就是八堰。

九堰就在东风轮胎北村那儿。

十堰就是现在的火车站。

当然,关于十道堰的具体位置至今还被史学界争论不休。其中,在学术界普遍共识:在清代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拦河筑坝,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一说五堰和六堰之间曾筑有新堰),在花果园犟河上拦河修起了头堰、二堰、三堰、四堰(岳竹堰),两处共有十个堰即十道拦水堤坝,以灌溉农田而得名的。(《十堰市地名志》1983年版载)

在古代,十堰所在的郧阳府及其辖下各县均有八景之说,鲜为人知的是,十堰身为南乡小镇,同样也有八景之说。所谓“八景”,是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一般以八项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组成,并以四字命名。

那么,“十堰八景”都有哪些?在1982年出版的《湖北省十堰市地名志》一书中,有关于十堰八景的记载,一共8句话,分别为:九龙口及品级台,金龟漂海玉石牌;龟蛇锁口排旗鼓,日月捍门擂鼓台;东山四望地闭户,南岭双峙天门开;五马奔槽结成阵,一字排列朝贺来。

据介绍,第一句九龙口和品级台均位于三堰,因为当时有九条水渠归于一口,所以俗称九龙口。而品级台一名则源于几块地势较高的坪地,在形状上宛如一个品字,且有落差,所以命名为品级台。

而第二句关于金龟漂海,指的是头堰突起形如乌龟的样子,头向北欲奔汉江漂入大海,故得名。玉石牌则和擂鼓台有关,资料显示擂鼓台是位于十堰镇后,也就是今天的毛巾厂附近。台下有石牌两面,俗称玉石牌。

第三句为“龟蛇锁口排旗鼓”,所描述的是今天二堰桥东西岸的景致。据了解,在百二河东岸,也就是现在的东方大厦,曾有一座观音寺,地形如龟,西岸地名为朱家咀,形如长蛇,龟蛇左右锁定十堰门户。排旗鼓则指的是朱家咀背后山形如招展红旗,观音寺背后山形如圆鼓,左右排定,旗鼓相当。

第四句“日月捍门擂鼓台”则将区域范围推至五堰地界,说的是东向的五堰山形圆如日,西向的四堰咀状如弯月,像卫兵一样站在十堰镇门口,故称“日月捍门”。调查可知,当年如果遇到兵、盗等事,可登观音寺后山擂鼓报警。需要指出的是,此处虽然登山擂鼓,但并未命名为擂鼓台,十堰当地居民所指擂鼓台皆为十堰镇后的擂鼓台。

第五句和第六句则再转回十堰镇,将目光聚焦在了十堰垭子这一坐标点上。“东山四望地闭户”,东山即指十堰垭子,在此四下眺望,群山相揽,如关山闭户,虽见渠河成网,但不见流至何方。“南岭双峙天门开”中的“南岭”,指的是十堰垭子前“狐”“尖”二山对峙,中间闪出一道十里长川似天门开。

最后两句为“五马奔槽结成阵”和“一字排列朝贺来”,主要描述的是十堰镇的整体地理风貌。十堰镇坐落于山川,川长而窄似马槽,围绕马槽的五条似马的山奔腾而来。镇左有一主山,数十里长,似一字排开列队,前往十堰镇拱手朝贺。

除了八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地名普查中,专家们还调查出了一系列其他景致。比如,百二河的“一柏二横三炷香”,十堰垭子的“十八把金交椅”,红庙的“三柏一石一口井”,镜潭沟的“宝镜和神仙洞”,张湾的“银线系葫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诗句
有人作了极人文的五言绝句,专道十堰八景:“九龙口及品级台,金龟漂海玉石牌。龟蛇锁口排旗鼓,日月捍门擂鼓台。”(《郧县志》清•夏敬亭)不难想象,那时的十堰是极富田园的农耕之地,有着奇观妙景的消闲所在。这里的先民们,把守着一方热土,沿袭着旧有的安逸:“老农渠畔荷筱至,稚子山中犟犊归。化日舒长惟穑事,田家处处静柴扉。”(《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十堰春耕•清•张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吸吮着小国寡民的悠然土气,吐纳着堰塘沟渠的天然水腥。

——摘自《天乳》十堰老街(牛孝文2005年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