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笑颜
收起左侧

十堰的这些事,你都知道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7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由来
十堰是怎么来的呢?当前有两种传说,一种是陈家街说:清朝中叶,人们为灌溉农田,在今市区内的百二河、犟河二条河床上栏河筑有十个堰,辖这十个堰的管理机构设在陈家街(即今十堰老街),故人们惯称陈家街为十堰。还有大同小异的十堰镇说:十堰源于十堰镇。十堰镇原名张家庄,传说后改为陈家街。清代中期,人们在十堰镇的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与花果的犟河上拦河共修筑了十个堰,自筑成十个堰后,十堰便成了行政区划的专名,沿用至今。


关于十堰的来历,其实古代的志书中早已有明确的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明朝成化年间开始编纂,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书》(该书为湖北最早的省志) ,其载:“(十堰)在县南因溪作堰以溉田。”之后的省志、府志、县志大多记载为:“(十堰)县南六十里。”去掉了“作堰溉田”,增加了“六十里”的内容。“县”指今天的郧县。郧县南六十里即今十堰市市区。


史料昭示,十堰最初是指农田水利设施,以后才逐渐演变为地名。十堰的称谓至少在五百年前的明朝中叶就已经存在了,而非晚到清代中期才出现。


作为一级政区,十堰市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正是从明朝中叶创设郧阳府起,十堰市域内才开始有了相对统一、完整的一级政区。


设府前,域内在中国各朝历史上是没有统一、完整的郡府设置的,域地州县分散隶属于周边的汉中、襄阳等郡府。


——摘自《十堰方国考》十堰由来(康安宇2006年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7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沿革
十堰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便有古方国存在。楚国建立之后,在十堰境设武当、锡、房陵、上庸、武陵五县,奠定了十堰县域区划的基础。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开设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竹溪、上津和保康6县,形成现在十堰市行政区划格局。同时增置郧阳抚治,所辖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县,经历两朝共205年,先后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此任职。

民国初,各省废府废州。十堰地区郧县、郧西、房县、竹山县、竹溪、保康(原郧阳府区域县)、均县(均州改为均县)归属湖北省襄阳道管辖。民国十三年(1924年)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十堰地区各县由省直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将湖北省划分为十一个行政督察区。该地区的郧县、均县、房县、竹山、郧西、竹溪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管辖,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公署设郧县。

全国解放后,1950年1月,十堰地域设两郧专署,隶属陕西省管辖,同年2月划归湖北省管辖,改称郧阳专员公署,下辖郧西、郧县、均县、房县、竹山、竹溪六县。1952年12月, 撤销郧阳专署,十堰地域诸县由襄阳专员公署管辖。1965年6月,襄郧分设,恢复郧阳专员公署。1978年改称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69年12月,成立由郧阳地区管辖的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2月,十堰市升格为省直辖市。1994年10月,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合并后称十堰市。

——摘自《十堰记忆》历史沿革(十堰市档案局(馆)2013年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17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 述
十堰历史悠久,是5600万年至1.35亿年间中生代恐龙的乐园。距今80 ~100万年的“郧县直立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证明十堰地区是人类发源地之一。五帝时期,这里是南方三苗领地的西北边陲。尧子丹朱封于此,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封国。殷商时,境内有庸、绞、微、麇等方国。商末,周武王伐纣,境内的庸、濮、彭、微等方国,参与了“佐仁伐暴”的牧野大战。春秋时期,这里是庸、麇、楚、秦、巴列强征战之地。楚灭麇、庸,遂得以问鼎中原,国势渐盛而跻身七雄之列。战国时,十堰地域强敌环伺,朝秦暮楚,几经易主。至公元前221年,终归秦国一统版图。秦以降,历朝在十堰地域建立县、州、郡、府,频繁更替。两汉400余年,境内有上庸、房陵、钖、武当等县,辖于益州汉中郡、荆州南阳郡。三国时,境内烽火连年,兵革不息,或归魏,或隶蜀,分合数度。两晋时,境内先后设置五郡。南北朝期间十堰地方正处各方交兵的前沿,先后属南朝刘宋、齐、梁和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由四郡分领,唐代为两道所辖。五代、两宋,房、均、商三州并立。元朝,上津自商州析出而入郧乡。明朝,十堰地域分属郧阳、襄阳两府。天顺、成化间,湖广西北的老山万林成为各地流民聚居之地,明王朝实行驱逐政策,流民被迫奋起反抗。为抚治流民,明王朝于成化十二年(1476),设立郧阳抚治都御史行台,管辖湖广西、陕南、豫西南、川东8府10州69县。同时成立郧阳府,使郧阳从此以一个完整的行政单元出现于中国的政治版图,郧阳城由一个荒陬僻壤的小小聚落,不仅成为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成为四省之交羽檄飞驰、冠盖云集的藩镇重地。弘治年间,保康自房县析出。清沿明制,变化无多,只有上津县于顺治十六年并入郧西。民国时期,这里先后设有湖北省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区。1947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郧阳境内,至1949年5月,解放全境,随后建立郧阳地(专)区。1952—1965年,郧阳各县成为襄阳地区“西六县”。其后,复设郧阳。1969年12月建十堰市。1970年,从房县划出一部与兴山、巴东毗邻地区成立神农架林区。1994年10月,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数千年间,十堰发生过许多辉耀中国历史的事件,产生了大量彪炳史册的人物。丹朱避舜而封于房陵,大禹治水而留迹武当。尹吉甫功成身退,隐居房陵编撰《诗经》,遂使风雅不绝。孔子聆听孺子歌,屈原行吟沧浪畔,使得汉水之滨的水湄山麓得沐文明教化之泽。秦将白起经略上庸灭楚国,奠定秦国一统之基。司马懿奔袭上庸擒孟达,消除魏国西南之忧。南朝齐梁间,韦睿守上庸,审时度势自结萧衍,率兵勤王,开疆拓土,博得“六朝人物之冠”评价。唐代,李泰在郧乡著《濮王泰集》,留下皇子著述绝编。中宗李显流放均、房,待机而出,再延李唐国祚。南宋时,王彦于此抗金,马光祖在此御元,护卫赵宋半壁江山。元末,徐寿辉部红巾军来境转战,更有竹山人孟海马、郧县人田端子乘势而起,纵横荆、襄,加速了蒙元帝国的灭亡。明中叶,原杰在郧阳开府;明末,李自成、张献忠于此屯兵,卢象昇、左良玉率兵“剿贼”。永乐、嘉靖年间,明王朝大修武当山。皇室家庙的建成,奠定了武当山“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地位,也为世界留下了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宝贵遗产。清初,郝永忠等大顺军余部在郧坚持斗争,驻军首领洪福等叛应吴三桂。清中叶,白莲教军纵横湖广川陕,往来郧境数年,德愣泰、恒瑞、书麟、吴熊光等封疆大吏或提兵清剿,或驻节督战,或处理善后。咸丰年间,襄阳红巾军入郧。同治初,西征太平军占领郧阳西境。民国时,有贺龙、李先念、王树声转战郧阳,有李宗仁、方振武屯兵武当。数千年中,郧郡兵连祸结。血雨腥风,熏陶出强毅民风;刀光剑影,铸就不屈品格。晚清以降,遇强寇同仇敌忾、临大义奋不顾身的忠烈充斥志乘,为民请命、追求真理的志士史不绝书。民国年间更英杰辈出,有毁家纾难的首义元勋张振武,仗义执言的劳工律师施洋,参与创建红八军的何世昌,思接千载、神驰八荒的马列哲人杨献珍。新中国成立,郧阳地方诞生的各界才俊更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辉煌简册者何止郧阳乡党,这块热土更成就了中国汽车之父饶斌、孟少农,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王兆国等时代精英。

秦至宋代,十堰是王公大臣的流放地,先后有赵王迁、吕不韦,西汉赵王张敖、济川王刘明,唐中宗李显,宋代魏王赵廷美等被流放本地,成为十堰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建置 境域
十堰地域内的行政建置,最早见于周代,时有庸、麇等方国。春秋时,楚国始在境内设郡县。秦汉至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境内先后设若干县及州、郡,隶属多变。秦汉魏时,郧乡县(今郧县)之东的琵琶滩,为南阳郡与益州及其汉中郡的分界处。隋唐至明代前期,境内各县属襄州、襄阳府。明成化十二年,朝廷设郧阳抚治,辖鄂西、豫西南、陕南共9道、8府、10州、69县,历时205年。同时,始设郧阳府,辖境内6县及保康县,直至清末。民国时,境内先后为湖北省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区,将均县划入境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郧阳专区(地区)行政公署,为湖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境内各县(市)。20世纪70年代后,为适应国家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设立十堰市。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组建新十堰市,实行以市领县的行政管理体制。至2008年,全市辖2区(茅箭、张湾)1市(代管丹江口市)5县(郧县、郧西、房县、竹山、竹溪),其下有42乡60镇。十堰市区原为郧县的农村小镇,国家在此建立第二汽车制造厂(2002年后改名东风汽车公司)后,始以汽车制造业为龙头,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城市,人称“车城”。

——摘自《十堰市志(1866-2008)》总述-地理-境域(杨宝昌2014年主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23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地名发展变迁由来
◎余雪成

1967年6月,因二汽的建设,设立“郧县十堰办事处”划出郧县的十堰、黄龙两区和茶店区的茅坪公社归郧县十堰办事处管辖,1969年11月十堰市成立,城区的版图范围确定为以上区域。这座因车而兴,因“堰”得名的城市,三线建设成就了十堰的辉煌。二汽东风的发展史贯穿着这座40余年的工业城市,古近代十堰城区本土历史的成因和由来,却处于忽略遗忘状态。

“十堰”源于明朝,初为水利设施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郧阳府设立,流民人口梳理造册安定附籍,土地登记纳入集中管理,转变身份的流民,心定气顺,开垦土地,添置房屋,安家落户。郧阳山区百年封禁的萧条一去不返,在军屯制度的管理下,呈现出“九山半水半分田”间灌溉,耕作一片忙碌的景象。
拦水筑堰,兴修水利保障着农业生产,堰则是山区极为重要的水利设施。明嘉靖《湖广图经书》卷九▪山川中记载:“十堰(在县南因溪十堰以溉田)”,这即对明朝郧县境内水利设施的记叙,更是“十堰”一词,目前发现最早的出处。
明万历六年(1578年)《郧阳府志》卷十九▪水利中记载郧县境内堰有9处,其中涉及现十堰城区(张湾区、茅箭区)有:“十堰(县南60里引溪水为之);九顷坪堰(现黄龙镇九斤坪)”2处。自明嘉靖起,在郧阳的历代志书当中,“十堰”作为郧县境内堰的代表被收录记载。

“十堰”位置考证存疑,历史本源需重视
“十堰”的具体位置在哪儿,分布在哪些溪流,到底有多少个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直是众说纷纭,观点不一。1982年版《十堰地名志》中对“十堰”的表述是:“清朝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上拦河筑堰,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花果境内的犟河上拦河筑堰,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即岳竹堰),两处共十个堰,总称十堰。”自此之后,对于“十堰”的解释基本源于此书的表述。至于后来网络上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七堰、八堰、九堰的信息。但笔者经过,查阅史料,比对资料,分析明清代史料中记载堰的信息,发现存在些许疑问。
首先,明嘉靖,万历时期的志书中已经有“十堰”的记载,且明确记载“作十堰以溉田”,充分说明“十堰”在明朝已经修建并使用,何来清朝中叶先后筑堰之说?
其次,犟河上修建最早的堰是明朝万历《郧阳府志》记载的九顷坪堰(现位于黄龙镇斤坪村)。清嘉庆二年《郧阳志》卷十三▪水利记载郧县境内:“盛水堰、横塘、柳陂、十堰、白龙堰、方塘、武阳堰、九顷坪堰、甄家堰”。
清同治五年《郧县志》卷二▪山川记载:盛水堰、武阳堰、十堰、白龙堰、久经(九顷)坪、甄家堰、双龙堰、柳陂湖、横塘、方塘、监池塘、月(岳)竹堰、虎峪(尾)堰、黄贩堰。其中在犟河及支流上的堰有“久经坪(现黄龙镇九斤坪),虎峪(尾)堰(柏林镇柏林村),月(岳)竹堰(西沟乡岳竹村)”。地名志中的考证与史料记载不相符。
再之,现在所流传的百二河上的十个堰的位置,仔细推敲依然存在疑问。百二河首次出现在史料中是清同治五年《郧县志》卷二▪山川载:“百二河经十堰店夏家店八亩地王家河……”。百二河全长25公里,若在百二河主河道上同时修筑10个堰,平均2.5公里1个堰。无论从灌溉的实用性角度,还是科学性角度,都有不通之处。若拦蓄主河道沿线溪沟之水筑十堰则更有操作性。同时,清代十堰保下辖有10甲与茅箭保、土门保、尖山保、枧堰保相连。十堰保的地理范围与现在网络上所说的管理范围也有不一致之处。
清代四川知府余漋廷(张湾区黄龙镇人)撰写《虎尾久经坪二堰碑记》并被收录进郧县志,其中详细记载了犟河上下游两座堰的老百姓因灌溉产生纠纷并制定分水措施的过程,郧县山区季节性河流上,2座堰灌溉用水如此,10座堰如何解决?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同治五年《郧县志》卷二▪山川中记载:“西流河(现犟河)”城西百里源出牛头山会四堰河诸水过花果园旧铺湾……。这是明清史料中除了“十堰”外唯一出现其它堰的信息,且侧面指出了四堰的方位。四堰河汇入犟河,现址四堰与史料记载不符。
上世纪八十年代,资料的缺乏对考证确实会造成不完全,不充分的现象,成书已不易。城市街路巷的命名初衷是为了完善功能方便于民,但要充分考虑重视历史的本源性,才能发挥地名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十堰作为地名使用,始于清康熙年间
清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和雍正推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措施后,人口繁衍增长加快,郧阳山区鼓励垦荒耕作,大批外地移民蜂拥而至。郧县境内各区域的村店不断形成,规模和数量,相比明朝呈几何倍的增长。明万历六年《郧阳府志》卷之五▪郧县▪村镇记载村店26个,涉及现十堰城区范围的有花果村,黄龙村(县西七十里即黄龙滩店),小岭镇,双坟店,舒家店,土门村,白浪店。康熙八年《郧县志》卷五坊市▪村镇载27个,其中涉及十堰城区的有黄龙村,小岭铺,茅箭村,白浪店4处。至康熙五年(1666年)十堰仍然被记载在水利当中,未收录进村店地名。
十堰以水利设施和村店一同被收录进史料中出现在清康熙二十四年《郧阳府志》中,记载为南乡十堰,首次以地名的形式记载在史料当中。嘉庆二年《郧阳志》记载郧县全境已增至109保,十堰保位列其中。清同治年间郧县境内街市29个,115保,南乡有十堰保等。
自康熙年间开始,水利设施的“十堰”,以地名十堰沿用至今。从清代郧县的十堰保,十堰老街到建国前后的郧县十堰区,十堰人民公社再至湖北省十堰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时期犟河九顷坪堰地名历史变迁考
◎余雪成

从古至今,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的是历史的回忆,文化的沉淀。是特殊的人文记忆,是地域特色的体现。但有些地名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当中,受到些主观臆想因素的影响,致使地名脱离了地域环境实际,造成后世在延续和传承上出现了误读和曲解。黄龙镇九斤坪地名的演变就是一个典型,从九顷坪、久经坪、九斤平、九斤坪到斤坪村,渐渐的失去了地理标记的本源性。

传说故事误导讹传至今,“九斤城”变“九斤坪”。
相传宋朝在黄龙镇四大坪山上黄花观里面住有一位自称“黄花天子”的人,在一根大木料上精心雕刻了一条木龙,以供建金殿时用作大梁。后因称土每升重九斤略平一点,不够十斤,认为风水不好,不宜在“九斤平”建金殿,于是用铁链把那根木龙大梁拴住放在堵河的狮子滩和过路滩之间,故得名黄龙滩。1982年《十堰市地名志》中黄龙公社下辖大队“斤平”的名称来历注释为“传说此处的土一升重只有九斤,平一点,故得名“九斤平”。上述的传说是多年来广为流传的关于“九斤平”的民间故事,并在十堰民间故事集《千鸟袍》当中被收录,广泛传播至今。

传说故事中,称土的重量是关键的因素,综合分析确不符合常理,因为决定土的重量核心在于土质当中的含水量和土壤的类型等,干旱,久雨都会直接影响土壤的重量。同时古人在选址筑城,建村或者建房考虑的是选址区域的山川水系,坐落朝向,气候环境等。斤坪村地处犟河岸边,山青水绿,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考古发现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现斤坪康家湾区域有大量古人类生活的遗迹,足以说明斤坪村辖区风水绝佳,人杰地灵。我想最初杜撰讲述以土称重来决定是否建殿故事的那位前辈,无意间让“黄花天子”成为了笑柄。

查阅郧阳明清时期史料,没有发现关于涉及九斤平三个字的任何记载信息。不过,在同治九年(1870年)《郧阳府志》卷二▪古迹(保康县)中记载:“九斤城西北六十里地名寺坪,相传昔人建城于此,称其土仅九斤,因风水轻故弃之,址犹存。”同治五年(1866年)《保康县志》卷一▪古迹记载:“九斤城西北六十里地名寺坪,相传昔人建城于此,称其土仅九斤,因风水轻故弃之,址犹存。”城址被废弃的原因无非是洪水、战争、人口迁徙等,绝不会因为土壤的重量达不到理想而放弃已建成使用的设施。建设一座城池,在古代是一项需要经过周密论证且耗费大量金钱和人力的工程。

保康县距离黄龙滩近200公里,曾属于郧阳府管理。保康县九斤城的传说,则更进一步印证了黄龙滩九斤平民间传说故事是杜撰嫁接、移花接木的产物,致使九斤坪地名真实的历史根源被误导讹传至今。

史料记载发现演变过程,“顷坪”变“斤坪”。
民间故事和奇闻异事剧情再丰富多样,内容再精彩刺激,它毕竟只是传说。要考证地方历史必须要回到官方史料当中,无论含金量、真实度和可靠性都是民间传说故事所无法替代的。

明万历六年(1578年)《郧阳府志》卷十九▪水利记载:“九顷坪堰,县西九十里”。根据记载此堰的方位和距离,其位置就在黄龙滩境内,此堰与九斤坪有啥关联呢?从字面上看就是“顷”与“斤”的区别。上段中,关于“斤”字用于地名,已经进行了论证反驳,那么要弄清楚“顷”与“斤”深层次的联系,就要回到明清时期郧阳府的社会大环境当中去。

明中期大量流民的涌入,直接催生了郧阳府的设立,选择落户郧阳的流民们在各地垦荒安家。黄龙滩犟河沿线大面积的土地十分适合耕种,尤其是现斤坪村辖区距离堵河有一定距离,不会受到堵河洪水的侵袭,有较为集中连片和稳定的耕种条件,自然成为了官方军屯和流民耕种的重要区域。为了便于农业灌溉,就在犟河上修筑了堤堰,因此地耕种的土地面积约九顷且平坦,故取名“九顷坪堰”。十堰,九顷坪堰被作为郧县境内“堰”的典型代表被收录进历代志书当中,以致后来渐渐地被用作了地名。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堵河流域人口尽散,街市尽空,土著居民大量举家逃离或者躲藏深山。到了清康雍乾时期,一系列的激励性政策,使得汉水、堵河流域再次焕发了生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均达到了鼎盛。武昌、江西、山陕、河南、黄州等地的人口聚集滩镇,各地的语言,文化再次交流碰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更多的历史信息被记载于郧阳府,县志当中,在嘉庆二年《郧阳志》九顷坪堰仍然被记载。

到了清同治年间编修志书时候,记载发生了变化。清同治五年(1866年)《郧县志》卷二▪山川记载:“西流河城西百里源出牛头山……经九顷坪双峰店黄龙镇流百二十里西入于堵。”卷二▪山川(坪)记载:“久经坪在笋厂保(现黄龙镇镇东区域为笋厂保)”。卷二▪山川(堤堰湖塘)记载:“久经坪堰城西南九十里”,以及卷十▪艺文中黄龙滩人余漋廷撰写的《虎尾久经坪二堰碑记》。

这个久经坪堰与九顷坪堰的位置一致,其实就是前面史料当中记载的九顷坪堰。到底是啥原因造成了两种写法和“qing,jin”发音不同?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在从1578年至1866年这280余年间,九顷坪虽然官方志书中被准确记载,但在民间百姓的生活中,由于各地移民语言口音和时间久远等原因,九“qing”坪已经被叫成了九“jin”坪。二是编纂《郧县志》时没有对九顷坪和久经坪进行详细的校对,也可能当时在采访时候,被采访人确实不清楚具体名称是哪几个字,编写人员按照发音写了“久经坪”,音同字不同而已,故造成了两种写法。

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军事陆地测量图中标注为“九顷坪”,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军事测量图中标注为“九斤坪”。综上说明在清中晚期,九顷坪已经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被广泛叫成了九“jin”坪。从民国开始官方的相关资料将地名记载为“九斤坪”延续至今。1981年1月更名为黄龙公社斤坪大队,1984年5月为花果区黄龙镇斤坪大队。1986年9月更名为张湾区黄龙镇斤坪村。

地名的含义和本源如果被篡改和杜撰,会造成本地历史文化的断层,致使后世无法准确了解家乡真实的历史发展情况。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故而改名易名当慎重,切勿轻率待之。同样,城市街路巷的命名初衷是为了完善功能方便于民,但要充分考虑重视历史的本源性,才能发挥地名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23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老街:车城的“根”

穿越了500 余年的风雨沧桑,位于百二河上游的十堰老街现在仅剩些老屋,但它依旧显示出恢弘气势。透过老街残存的老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老街曾经是何等辉煌。如今,随着城市步伐的加快,这最后的记忆将来也许会消失。关于老街的一切,也许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一条十堰老街就是一部厚重的十堰历史,就是车城十堰的“根”。近日,记者慕名探访十堰老街,寻找散落在时间老人身后的记忆,写下老街的只言片语,为那些怀念老街的人留一个念想。

老街由来:500年历史仅存老屋
车城南路和百二河桥相交的北边这条街,便是十堰老街,整个老街仅三四百米长,曾经有300多户1000余人在此繁衍生息。
11月12日下午,冬日的阳光正洒在十堰老街东街的每个角落。在东街口的桥上,记者见到几位妇女一边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边聊些家长里短。从她们的交谈中,记者能听到她们偶尔也会谈谈与老街有关的事情。而街上破旧的老屋和断壁残垣,似乎也在向世人诉说着它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关于十堰老街的记忆,要从500多年前说起。据《湖广图经》记载,十堰老街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生意,完全是一个“大都市”的气派。记者了解,十堰老街在解放前叫十堰镇,属于郧县所辖的四个大镇(城关、黄龙、十堰、南化镇)之一。十堰老街被百二河阻断,一边是西街,一边是东街。不过,周围人清楚地记得,随着2005年大规模的改造,西街几百间老屋在一片轰鸣的机器声中轰然倒地,如今仅剩下东街的少许老屋。

那么,十堰老街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考证,整个十堰老街最早是一片荒芜之地,起初是一户张姓人家住在西街,后来人多起来了,便形成了一个集市, 被称为“张家庄”;到1629年,湖北大冶金牛镇居民落户张家庄,因为移民中以陈姓较多,打铁手艺高,为农民打出了很多好农具。居民常提到陈家铁匠铺,久而久之“张家庄”又变成了“陈家街”;清朝中叶,农耕面积逐渐增大了,有了农田就需用水灌溉,所以就在百二河的上游修起堰塘。当时管理这10个堰的机构就设在“陈家街”,慢慢人们都习惯性地叫“十堰街”,“陈家街”就被“十堰街”替代了。
1966年,二汽开始在十堰地区建设。建设二汽时,因为是“十堰”,才定“十堰办事处”为临时政府机关。1969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十堰办事处”设立“十堰市”。1973年,“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21年后,经国务院批准,原“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才真正成就了今天的“十堰市”。
“十堰镇”、“十堰街”,就是“十堰市”的雏形,“十堰市”也因有了“十堰街”才有了此名。1980年,专管地名的部门又将“十堰街”改名“十堰老街”。如果说十堰老街是车城十堰的“根”,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它完全担当得起。

老街老人:一门心思留住回忆
踏访老街,必须拜访一位叫陈学良的老人。老人今年76岁,一直住在十堰老街东街46号,退休前在一家制药厂上班,因其致力于搜集与老街相关的各种资料,邻居们称他是“老教授”。
来到陈学良家门口,门正半掩着,老人在家中悠闲地看着电视。听明记者来意后,他决定带领记者一起去感受老街。从幼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老人在老街上已经走了70多年,对老街很有感情。指着这条既不宽也不长的巷子,陈学良更是思绪万千:“唉!因为朝阳路上有个叫‘十堰老街’的公交站牌,现在说起十堰老街,很多人觉得那边就是十堰老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表示,目前能看到的东街基本上还是最古老的原貌,除了土路变成水泥路,路面变高外,其它并无多大变化。
“十堰老街以前叫十堰街,是十堰的中心点,四通八达,到四川、陕西,下河南都要从这里经过。解放前后是老街最辉煌的时候,街上都是做生意的,布店、烟铺、酒馆等应有尽有。那时候,方圆几里的居民说上街买东西,就只能来十堰老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家开了个电话亭,那时还是呼机时代,五一厂、张湾那边跑来打电话的人排成长队。”采访中,陈学良比划着队伍的长度,脸上露出自豪。
他介绍,现在老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巷子口那栋老房子,它有两个房檐,前檐相当于是客厅,后檐是住房或厨卫。
在这条老街上,留下了上了年纪人最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我们踩在青石板街上做游戏。过年的时候,街上有人玩灯,别提有多热闹了……如今儿时的玩伴也都散了,老街最原始的居民也越来越少了。”说到这里,陈学良显得有些忧伤。
行至东街中间位置,一处与众不同的青砖瓦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解放后建造的,当时这里是银行,看起来房子也比其它土木结构的房子更结实。”他连忙解释。“其实西街比东街更有特色,房子上还留有防火墙、女儿墙,有古色古香味儿,西街也比东街长,不过西街被拆了,仅剩下不足百米长的东街了,也只住了20多户人家,东街的老屋也越来越少了。”
为了给自己留下记忆,也为了给这个城市留住根。既不吃烟喝酒也不打牌的陈学良,一门心思忙着记录十堰老街。“10年前我退休后,开始着手收集整理有关老街的历史资料,到目前整理出4万多字的材料。”更难得的是,老人从不多的积蓄里拿钱买了部数码摄像机,拍了许多视频,真实记录了老街10年来的变化。同时,他还按街面房屋的位置,编号按序拍了几百张老街的照片。“希望用照片,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老街,还原老街的旧貌。”

老街故事:历经坎坷厄运不断
十堰老街是短短的、窄窄的、破破的,仅仅需要几分钟,记者就跟随陈学良把老街走了个遍。
而在他并不宽敞的家里,老人向记者回忆了老街的命运。“其实,十堰老街也是命途多舛,曾多次遭遇过水患、火灾、战乱。”很多事情是老人的长辈告诉他的,也有很多事情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他都还记忆犹新,恍如昨天。
“1931年,有个姓张的人,因为和十堰街的何家人有过节儿,带来了一帮人对十堰老街进行过一次严重的骚扰。”
1935年6月的一天,更是令十堰老街百姓终生难忘。因为前几天一直下雨, 百二河的河水猛涨,上游的水直泄而下,西街被冲了个大口子,而水又被土墙挡住,被逼流向东街, 东街被全部冲毁, 百姓纷纷向上街头逃离。大水过后,老街一片狼藉。幸运的是,水患发生在白天,并无人员伤亡。
1937年,上百号土匪拿了几十条枪,闻讯来到繁华的十堰老街打劫商铺。土匪把成捆的布匹抱到街上烧,糖、茶等商品满街丢,还绑了很多人往房县方向走。中途有人被赎了回来,只有四个人没被赎回。后来,土匪们从大川方向往房县去,途中被房县民团打得落荒而逃。而十堰老街被抓去的四个人,其中一人在交战时被飞弹打死,另外二人趁机逃回,一个孩子被解救。真是祸不单行,谁知三个月后这伙土匪又来打劫,土匪给十堰老街带来的灾难深重。
而1941年端午节前一天, 十堰老街上一个妇女烧麦糠引发大火,毁了半条街,居民损失惨重。
当然,这些故事都是老人的长辈告诉他的,而下面这些是他亲身经历过的。1946年,当时陈学良10岁。“一场大火从西街河边草房处燃起,不仅导致老街面目全非,还造成人员伤亡。”回忆起这些,老人更是悲伤不已。
1999年2月9日11时左右,突然从西街的陈老汉住处起火,此时陈老汉正在东街下棋。因为他是单身,又年事己高,当听说家中失火迅速往家跑,此时火势已殃及邻里,共烧毁了9家。

老街展望:换了新颜抹不去记忆
如今,十堰老街周围酒店、商铺麟次栉比,这更显出它的落寞和格格不入。
2005年夏天,十堰老街西街迎来涅槃之时,300多户居民搬进过渡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名为“老街的理想”的小区拔地而起。2007年5月,搬迁户相继搬回新居。
提到关于老街的故事,十堰老街年轻人是不爱听的,从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听出他们对老街兴衰褒扬中夹杂着几许怒其不争的无奈,他们渴望东街的破败尽快被高楼大厦所替代,渴望老街尽快恢复往日的辉煌。当然也有人觉得,老街有自己抹不去的记忆,陈学良老人说:“老街有我的过去,建议能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否则以后说到十堰的城市,人们可能都不知道从哪儿说起。”
老街的辉煌成了历史,更多的是破败不堪,但老街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随着城市的开发,西街的旧貌在不断改善。而这几年来,不断有开发商来到东街,上门征求拆迁补偿意见。东街的保护和开发让老人们纠结,但城市在发展,老街也定会随之改变。
“十堰市就是因十堰老街而得名,即便日后老街面临改造,也应该留下十堰老街的名字,算是给我们这些怀念老街的人留个念想。”采访结束时,陈学良的话中带着几分忧伤。
——摘自《郧城旧事》十堰老街:车城的“根”(十堰市档案局(馆)2016年编,记录十堰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系列丛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23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由来
相传,十堰这个地方古时叫张家庄。据《郧县志》卷四记载:“郧县向属襄均,唐末兵燹后,几无人烟,由宋及元,久经荒芜,迨明成化十三年,都御史原杰抚治郧阳,安置流民,始建郡县。”明崇祯六年(1633),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部从陕西南渡汉水进驻十堰月余,当地农民纷纷投军而去,户口空虚。后由湖北大冶金牛镇姓陈的迁居此地开设铁匠铺,因手艺高明,方圆数十里的人均到此地购置铁货,交易土特产,逐步形成集镇,张家庄改名叫陈家街(现十堰老街还保留部分民宅)。清朝中叶,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上拦河筑堰,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花果境内的犟河上拦河筑堰,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即岳竹堰),两处共十个堰,总称十堰。——摘自《十堰市地名志》地名综述(十堰市民政局2021年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23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的来历和建置沿革
(一)十堰之名的来历
十堰是一个现代工业城市,但“十堰”这个名字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广雅》云:“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实际上,筑堰既要用土,更要用不易被流水冲走的大石块。先民们垒石为埂,修筑堰坝,拦蓄河水,利用山地落差,让河水流入堰渠,灌溉农田,这是一种非常省力实用的水利工程。
武当山北麓筑堰灌溉田地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元代白浪有双峪堰、田胡堰等,据至正四年(1344年)《白浪双峪黑龙洞记碑》记载,白浪太和庄之西南,“山行六十余里日双峪,有湫曰黑龙洞,龙帝实居之而著灵焉。水流出山为河,先民因地之利,筑堰于峪口,引以灌禾稻”。明嘉靖元年(1522年)成书的《湖广图经志书》记载:“十堰,在(郧)县南,因溪筑十堰,以溉田。”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明韩弼(1547年进士)《十堰春耕》云:“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要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描绘的就是利用堰渠灌既田地,农民们忙着犁田耙地的春耕场景。

(二)十堰市的建置沿
革十堰市所辖区域,夏商时属于雍、豫、梁、荆四州之域,周代有庸、麇(或作糜)等方国,春秋时庸、麇被楚国所灭,战国时属楚之西北边塞。秦汉至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境内先后设有房陵郡(房州)、新城郡、上庸郡、武当郡(均州)、武当军、保康军等一系列辖县政区,行政隶属多有变化。
房州房陵郡,古称“房陵县”,秦置,属汉中郡。两汉因之。东汉末为新城郡,领房陵、沶乡、昌魏、绥阳四县。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合房陵、上庸、西城为新城郡,属荆州。隋大业二年(606年)设房陵郡,领光迁、永清、竹山、上庸四县。唐贞观十年(636年)为房陵县,隶山南东道。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节度,隶京西南路。绍兴元年(1131年)置金均房镇抚使,隶京西南路。元设房州,领房陵、竹山二县,隶襄阳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房州为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属郧阳府。
上庸郡,古称“庸国”,秦汉置上庸县,属汉中郡。西汉因之。东汉末设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五县。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年),魏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太和二年(228年),魏分新城郡之上庸、武陵、北巫三县为上庸郡,治上庸。晋泰始元年(265年),上庸郡辖上庸、富安、微阳、上廉、武陵五县,属荆州,后属梁州。宋永初二年(421年),上庸郡辖上庸、北巫、富安、微阳、武陵、新安、吉阳七县,属梁州。梁天监二年(503年),改上庸郡为新丰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安城为竹山。隋唐以后竹山县属房州。
均州武当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当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在荆州刺史部。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置始平郡。齐永明七年(489年),于郧乡县置兴郡。梁天监元年(502年)改兴郡为南始平郡,移治武当县,领武当、平阳等县,属南雍州。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始平郡为武当郡”,属西魏丰州,领武当、均阳二县。北周武元年(559年),移丰州治于武当县。隋开皇五年(585年)改丰州为均州,领武当、均阳二县。义宁二年(618年),置武当郡,领武当、均阳、平陵三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武当郡为均州,领武当、郧乡、堵阳、安福四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均州为武当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均州。五代因之。宋初为均州武当郡,领武当、郧乡二县,属京西南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为武当军节度。元代设均州,至元十九年(1282年)隶襄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武当县入均州,领郧县、上津。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郧阳府,割郧县、上津二县隶郧阳府。
郧阳府,治设郧县城内。郧县古称“郧乡县”,属古糜(或作“麇”)国之地。《左传•文公十一年》曰:“潘崇复伐麇,至于铴穴。”汉初置錫县,属汉中郡。晋太康五年(284年)改鍚县为郧乡县。齐永明七年,于郧乡县置兴郡。隋初属均州,后隶淅阳郡。武德元年(618年)以郧乡、安富置南丰州,武德八年( 625年)省南丰州,以郧乡县属淅州。贞观中又改属均州。五代因之。宋仍隶均州,后改隶武当军节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郧县,属襄阳府均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上津、郧西、竹溪六县,府址设郧县城内。弘治十一年(1498年)析房县潭头置保康县,共辖七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上津入郧西。1914年属襄阳道。1932年设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郧县、均县、房县、竹山、郧西、竹溪六县,形成今天十堰市的行政格局。1936年改设第八行政督察区,辖县同前。1947年底,郧西县、郧县解放。1948 年成立陕南地区行署,1949年改设两郧专区,属陕西省。1950年改设郧阳专区,属湖北省。1952 年并入襄阳专区,1965年复设郧阳专区。1969年,为适应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析郧县十堰、黄龙二区置十堰市,由郧阳专署领导。1973年,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设郧阳抚治,驻地在郧阳府城内。管辖范围包括鄂、豫、陕、川毗邻地区的上荆南道、下荆南道、关南道、汝南道和商洛道,掌管八府、十州、六十五县军民事务,历时200余年。
——摘自《十堰文化简史》十堰的来历和建置沿革(湖北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十堰文化简史》编撰委员会2023年编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4-9-23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堰两区地名由来】
茅 箭 区
十堰市辖区。位于十堰市区中部偏东,辖4个街道、1个镇、2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2个社区。区人民政府驻武当路街道。1947年底,属郧县十堰区。1948年,属郧县陕南第四地区委员会。1949年,属两郧地区委员会、专员公署郧县第七区。1952年,属襄阳地区委员会、专员公署郧县十堰区。1965年,属郧阳地区委员会专员公署郧县十堰区。1967年—1969年,先后隶属郧县十堰办事处和郧阳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隶属十堰市。1984年,成立茅箭区,属十堰市。1986年,白浪区并入茅箭区,属十堰市。因辖区茅箭堂村古时有一尖形土梁子伸向河湾,形状似箭,上面长满茅草,故得名茅箭。
境内最高山峰普陀峰位于赛武当自然保护区小川村,海拔1740米。主要河流有泗河、神定河、茅塔河。境内矿藏黏土、石英砂、辉绿岩、角内岩等建筑石料。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3种。境内有4A级赛武当风景区、3A级东沟红色旅游区,紫薇岛生态旅游度假区。重点名胜古迹有回龙寺等。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整车制造、汽配、电子、装备制造和新型材料为主的工业体系,并且重点规划了省级成长型东风工业园产业集群。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踩高跷、舞龙狮、划旱船、演蚌壳、腰鼓等。
从地名专名来看,茅箭区辖区内政区地名和居民点地名有以下特征:以数字序列加人文地理实体命名,如二堰街道、五堰街道、三堰桥社区、六堰山社区、十堰桥村等;以祥瑞动物命名,取吉祥如意之意,如鸳鸯乡等;以居民姓氏加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如马家河社区、徐家沟村、刘湾村等。
从地名通名来看,辖区内居民点地名主要有如下地方特色:历史居民点多以湾、嘴、堰、沟、坪等地形地貌特征作为通名;工矿居民点多以村、里等聚落形态作为通名;城市居民点多以路、巷等作为通名,个别以都、邸命名。
一、武当路街道
山伯小区。位于铁三处社区西部,姓氏以李、王、张、刘姓为主。山伯坟位于武当路28号,公交新村与钢材市场处。据说坟墓呈圆拱状形,墓碑共有6块,最高的一块约1.5米,上书“梁山伯祝英台之墓”,墓穴在1972年扩宽公路时被毁。2003年建成山伯小区。
二、二堰街道
茅箭区辖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北京南路。清朝时期,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形成了十个堰,因街道驻地位于二堰而得名。1958 年,属郧县五星人民公社。1967年,为十堰市十堰公社。1980年,属五堰街办。1987 年,从五堰街道分出,成立二堰街道办事处。市直行政、文化、教育、军事、交通部门集中在该区域。有武商人民商场、新合作超市、寿康永乐、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商贸企业。有幼儿园10所、小学4所、初中2所,各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个。交通以人民南路、北京南路、朝阳南路、上海路为城市主干道,连接大街小巷。
姜湾村。位于十堰市城区人民路、上海路、北京路、重庆路交会地带。在秦、汉时隶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属钖县,唐、宋、元属武当郡郧乡县。1947年,郧县解放,姜湾村隶郧县十堰区(七区)管辖。1958年,由高级社改为三堰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改三堰大队为姜湾村,迄今一直隶属十堰市茅箭区二堰街道办事处。2014 年,姜湾村被作为全市城中村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试点,年底撤销姜湾村,挂牌成立吉祥社区。
三、五堰街道
茅箭区辖街道。街道办事处驻东山路。清朝时期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形成了十个堰,因街道驻地位于第五堰而得名。1980年,设立街道,属十堰市。1984年,属茅箭区。五堰街道原处于半坡形河滩农田,现为十堰城区中心。香港步行街是十堰境内最为突出的商业街,有商业网点5953个。有文化艺术团体21个、电影院7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室) 15个,图书馆藏书28万册。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有幼儿园8所、小学4所、初中2所。各类各级医疗机构34个。体育场13个。境内人民中路、人民北路、朝阳中路、北京中路、柳林路、东岳路、江苏路相互交错。建有天桥、地下行人通道共6处。路路通公共汽车。
四、白浪街道
茅箭区辖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广州路马路社区。清咸丰三年(1853)7月,茅塔河、田湖堰河洪水猛涨,滔天白浪冲毁鲁家营(今白浪郑家湾)全村,故名白浪。1952年,设白浪区公所,为郧县第十七区。1956年,白浪区与十堰区合并为十堰区。1958年,成立白浪乡。1961 年,为白浪公社。1969年,属十堰市十堰区为白浪公社。1987年,成立白浪街道。有商业网点2100个。工业基本形成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加工、改装车、汽车模具、生物医药和汽配物流为主的支柱产业。境内有幼儿园19所、小学4所、初中2所,各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3个。该区是城区多路公共汽车起止站。
中观。位于中观社区西部。中观是武当山七十二观之一,建于五代,宋金之战时毁,明永乐年间重修。相传因武当山琼台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受到人们信仰崇拜。琼台观在元代称为琼台宫,明朝设宫为观。历史上建武当山时,建有二十四道琼台,其中在白浪建有三座,分别为上观、中观和下观。中观位于中观社区(原马路村二组、四组交会处),建有正堂、厢房、前厅共15间观宇。1954年起,中观作为白浪供销社经商之用,1994年建居民区时被拆,遗迹在居民楼下。
五、大川镇
茅箭区辖镇。位于茅箭区南部。1971年,成立大川公社。1984年,成立大川乡,隶属十堰市白浪区公所,同时划出东南部的小川、锅厂、营子等村成立唐家乡。1987年,唐家乡并入大川乡。1991 年,从大川乡划出48平方千米面积,成立国营十堰市五条岭林场。1999 年,大川乡改为大川镇。相传明末,鄂东有名叫大川的人居住在此地,故名。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境内平均海拔700—900米,最高峰海拔1740米,为赛武当主峰。有浪溪寺遗址、李家寨、过风楼、千年银杏树和百年以上的古树林。有矿产石砂,可采量约20万吨。森林覆盖率95.8%。畜牧、蔬菜产出品供给城市消费。主产金银花等中草药材。
大川村。大川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大川镇西部。因明末清初,鄂东有个名叫大川的人居住在此,故名。境内有G235省道,可通城区、房县、赛武当风景区。村北有一座嘉庆桥,是古盐道过本村峡谷地段唯一的通道。有农业科技园、蔬菜基地、神农蜂蜜场等企业。土特产有黄精、猕猴桃、板栗、竹笋。该村自古就是通往神农架林区、房县、竹山、竹溪三县的交通要道,是十堰城区南部交通的门户和咽喉。
小川村。隶属十堰市茅箭区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保护区南部。明末清初时被称作小川,清末民初时小川就有了建置。1982 年,小川大队改为小川村。1986年,小川村随白浪区并入茅箭区。1999 年,撤销小川乡,成立国有赛武当林场,小川村是其行政村之一。2003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由国有十堰市五条岭林场与湖北省国有茅箭区赛武当林场合并组建省级赛武当自然保护区,小川村属于其下辖的行政村之一。辖区内的赛武当是鄂西北地区主要山脉,被誉为“中国湖北动植物基因库”。赛武当景区于2011年被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
六、茅塔乡
茅箭区辖乡。位于茅箭区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康家村。因境内有茅塔河而得名。1984 年,白浪公社撤销,成立茅塔乡和大坪乡,隶属白浪区公所。1986年,茅塔乡、大坪乡随白浪区公所并入茅箭区。2001 年,大坪乡并入茅塔乡,设立茅塔乡大坪办事处。2002 年,大坪办事处撤销。境内为大巴山余脉山地,地势南高北低,中间有河谷。传统艺术民俗有舞龙灯、划彩船、耍狮子等。公共绿地面积(花园)2000亩。有湖北省红色教育基地、烈土陵园等革命展馆或场所。以汽车配件生产、农业、旅游业、畜牧业为主要产业。
东沟村。位于茅塔乡南部。全村有五个大姓,分别是周、刘、李、徐、张,其中周姓比例最大,也是东沟最为古老的姓氏。村内有一条主河流,从沟口至沟脑全长8千米多,东南—西北流向,因其源流走向得名东沟,成立行政村时因境内的东沟而得名东沟村。2010年,东沟红色景区被湖北省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东沟景区继2012年被评为市级文明风景旅游区、十堰市“古树名村”、十堰市“绿色幸福村”后,2014年又荣获“荆楚最美乡村”提名奖。
七、鸳鸯乡
茅箭区辖乡。乡人民政府驻黑龙江路。因境内的鸳鸯寺而得名。1949年,属郧县十堰区白浪乡。1984年,成立鸳鸯乡,隶属白浪区公所。1986年,随白浪区公所并入茅箭区。1992年,设立十堰市东城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 年,鸳鸯乡与东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体制。地处马家河、茅塔河下游,以山地为主,南北高中间低。主要有马家河、茅塔河,全长13千米。该地有集整车生产、汽车改装、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一体的重型汽车工业生产基地。名胜古迹有回龙寺、徐氏宗祠。

张 湾 区
十堰市辖区。位于市境中西部,区人民政府驻车城路街道公园路。辖4个街道、2个镇、2个乡、37个社区。因境内曾经的张湾村得名。张湾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汽车工业重要生产基地,东汽公司所属专业厂多分布境内,基本形成汽车及零部件、能源化工、纺织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有名胜古迹10多处,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有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草把龙灯、郭氏榨油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地名专名来看,张湾区辖区内的政区地名和居民点地名有以下特征: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如柏林镇、沙洲村、堰石村、斤坪村、白马山村等;以祥瑞、希冀命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如康乐社区等;以历史古迹或人文地理实体命名,如大坝社区、黄龙镇等;以数字序列命名,如六堰社区、七里社区、八亩地村等;以居民姓氏加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如周家沟社区、鲍湾村、徐家湾村、李家湾村等。
从地名通名来看,辖区内居民点地名主要有如下地方特色:历史居民点多以湾、岗、堰、沟等地形地貌特征作为通名;工矿居民点多以村、里等聚落形态作为通名;城市居民点多以路、巷等作为通名。张湾区形成的地名文化景观,主要是以正名冠名的特色产品,如张湾汉江樱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张湾汉江樱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果实色泽鲜艳,外观透亮,果大皮薄,汁多肉厚、 风味浓郁,爽口味甜,素有“果中钻石”之美誉。当地民间流传的一首歌,歌词有“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据《郧县志》(清同治丙寅修)中记载:“樱桃,《月令》作含桃,一名荆桃,其大者如弹丸,小者如珠琼,南人谓之樱珠。”
一、车城路街道
郝家湾。位于张湾社区正南方向。二汽铁路从中间穿过。明万历年间,郝家湾地城属郧阳府郧县管辖。清嘉庆年间,郧县设东、南、西、北4乡19里109保,郝家湾地域属郧县南乡十堰保。民国十年(1922),郧县设7个区,其中六区驻黄龙,七区驻十堰区,郝家湾域属十堰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郧县设黄龙指导区,辖十堰乡、黄龙等12乡,郝家湾属十堰乡。民国三十七年(1948),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岭沟口建立十堰区公所、郝家湾域属十堰区乡。1950年,郧阳县在十堰境域内设4个区48个乡1个镇,郝家湾属十堰区狗陪乡张湾村管辖范围。1958年,在实行人民公社时,十堰区改为十堰(五星)公社,张湾村更名为张湾大队,郝家湾属张湾大队。1961年,在贯彻《人民公社六十条》时,将十堰(五星)人民公社和白浪(英雄)人民公社合并建十堰区,郝家湾属十堰区十堰公社张湾大队。1971年,十堰市撒区并社,郝家湾隶属十堰市十堰公社张湾大队。1984年,十堰市建立张湾区,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张湾大队郝家湾隶属张湾区车城路街道管辖。同年9月,张湾大队更名为郝家湾村,隶属关系不变。1988 年,郝家湾村和东岳路居委会并入张湾居委会,郝家湾隶属张湾区车城路街道管辖。2001年,张湾居委会更名为张湾社区,郝家湾属张湾社区。
二、花果街道
张湾区辖街道。相传明崇祯年间,此地一关帝庙前有一粗大果树和栽满奇花异草的花园,故名。1948年,成立花果区,隶属郧阳县管辖。1956 年,花果区并入十堰区,改为五八农场。1960年,五八农场撤销,所辖区域划归东风公社管辖。1971年,成立花果公社。1980年,设花果街道。1984年,更名头堰街道,属张湾区。1987 年,蔡家乡并入头堰街道,复名花果街道。2001年,大路乡并入花果街道。地势南高北低,犟河自东向西流经全境,在黄龙滩注入堵河。有东汽公司所属发动机、铸造一厂、轴瓦、化油器专业厂。花果区片为商业中心。有龙泉寺和百龙潭等名胜。
花果中大街。位于花果园社区东北部,所属行政区域为花果街道,地址为花果中大街1号—100号。区域内有中国电信、中国邮政储蓄、花果中心小学、花果幼儿园、花果园居委会、中大街便民市场等。花果中大街始建于清末年间。1977年,成立花果中大街居委会,属花果公社管辖;1980年,属花果街道管辖;1984年,属头堰街道管辖;1987年,属花果街道管辖;1996年中大街居委会并入花果园社区居民委员会,隶属关系至今不变。
三、红卫街道
张湾区辖街道。位于十堰市城区中心,办事处驻车城西路78号。1950年设红庙乡。1961年改为红庙公社。1971年并入十堰公社。1984年5月隶属张湾区车城路街道。1986年置红卫街道。因是二汽建设的奠基地,二汽曾名“红卫厂”。驻有东风汽车公司动力厂、东风汽车通用铸造厂等大中型汽车工业企业50余家。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东风高级技师学院、东风公司工业学校等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29所。有老虎寨遗址、四坪庙等名胜。有车城西路、发展大道、凯旋大道、建设大道等10余条城市主干道。
四、汉江路街道
张湾区辖街道。位于张湾区东北部河南路,办事处驻地位于汉江路。因办事处驻地位于汉江路而得名。1950年置土门乡。1956 年并入七里乡。1961年更名七里人民公社。1971 年与茅坪人民公社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81 年更名土门人民公社。1984 年撤销土门人民公社,分设土门街道、茅坪乡、东沟乡。1987年土门街道与东沟乡合并,成立汉江路街道。主要河流神定河,自南向北约11千米,流经郧阳区茶店注入汉江。四方山植物园坐落中部。水果以樱桃、板栗桃子为主。境内有东风汽车公司专业厂、东风双星轮胎有限公司、湖北省建筑安装总公司等国家、省、市属企业、事业单位63家。
五、黄龙镇
张湾区辖镇。位于张湾区西部,镇政府驻地位于黄龙社区,因镇政府驻地位于黄龙滩而得名。境内黄龙滩旅游度假区为4A级旅游景区。古镇形成的白马积雪、黄龙犟水、两柏一口梅花井、一里三道桥、定台双塔、四大坪、黄龙玩渡、柳树过渡等文化自然景致,号称黄龙古镇“八大景致”。名人有武昌首义烈士王捷三。古迹有清代建造的武昌、黄州、陕西、江西会馆以及64号民居余氏老宅、堵河原黄龙码头等古建筑,并在2014年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有大沟清代古墓、朱庄蔡家院、朱家大院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张湾草把灯。民间艺术有汉船、贝壳、舞龙舞狮。特色产品有黄龙鱼头系列菜。黄龙鳜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只在黄龙库区生长,生长周期为三年。民间传说在明末清初,黄龙水域就生长较多的鱖鱼。《郧县志》记载,黄龙鳜鱼曾被列为敌害鱼。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淡水鱼类标本存列室,至今保存着1953—1957年鳜鱼5尾、1976—1979年斑鳜6尾,产地均为湖北丹江口汉水水系。
黄龙滩村。位于黄龙镇中部。曾被誉为“小汉口”。村庄南北两面皆为崇山峻岭,堵河与犟河裹带的泥沙在四大坪山下的河湾旁沉积下来,形成一片冲积滩涂地,人们便称这片滩地为“黄龙滩”,黄龙滩村也由此得名。村内目前保存完整的有武昌会馆、武昌庙、江西会馆、黄州会馆、山陕会馆、黄龙街64号古民居等古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黄龙滩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斤坪村。位于黄龙镇东部,是十堰市黄龙镇的东大门。共有365户1356人。村民有岳、王、孙、曹、刘、江等36个姓氏。村名来源于地名“九斤坪”。十堰建市前隶属郧县,1962 年更名为黄龙区柏林乡九斤坪大队,直到1985年更名为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斤坪村,并沿用至今。村内举办有郁金香节,并建有斤坪生态园。
六、柏林镇
张湾区辖镇。位于张湾区西部,镇人民政府驻柏林社区。因境内一寺庙前有参天古柏,故名。主要山峰有白马山、风凰山,主要河流为犟河。最高峰为老母荒主峰。犟河自花果入境,由东而西,经黄龙滩注入堵河。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草把龙灯、汉船、贝壳、舞龙狮等。有白马山道数圣地,其中五仙庙古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方滩乡
方滩乡。张湾区辖乡。位于张湾区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方滩村。乡人民政府驻方滩村,故名。境内最高山峰为曹家山,海拔1200米;最低点为王家湾堵河口,海拔139米,是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之一。堵河自南往北流经境内注入汉江。聚落沿河分布。月亮湖山庄是国家3A级旅游景点。八、西沟乡
张湾区辖乡。位于张湾区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相公村。因乡政府地处西沟而得名。古迹主要是三峰寨革命遗址。在西沟乡相公、过风、东沟三村交界处,有一座三峰相连的山,居中的山峰上矗立着一座山寨,是清末百姓为防御洪秀全残部而修建,当地人称此地为“三峰寨”。山寨全部用石头砌成蘑菇状,可容纳300余人。三峰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中原军区某部班长率领一个班的战士与从房县败退下来的国民党某部二十八团在三峰寨脚下发生激战,现在在三峰寨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在山寨墙上留下的弹孔。境内有黄土驼峰瀑布景点、龚家沟原始森林自然景观、红岩古山寨、停舟山自然风光、石鼓寺等。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4-9-2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笑颜 发表于 2024-9-9 15:46
十堰地名由来
◎耕父

这里把大堰和翻山堰跟十堰联系在一起是没有根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