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草色遥看
收起左侧

孤帆远影碧空尽(叩访“中国李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4-14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4月14日,第十四届中国李庄杯《十月》文字奖颁奖典礼举行

李庄将是《十月》永久颁奖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4-22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庄我会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4-22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草色姐的影响,最近在读林徽因的诗歌与散文。真是一位有才情 ,有思想,人世间少有的奇女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来,虽然走过一些地方,也留下不算太少的记录!然这篇帖子对我有心灵叩击之深,数一数二!昨天早上,看到罗中源(罗南陔曾孙)转发文章《挽留李庄背影》,认真拜读二遍,回味无穷!立马接着转发(在边走边看发帖的青年作家赵锋老师和资深写手木一老师同时留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挽留李庄背影
——兼读阿来《士与绅的最后遭逢》
                          
                                      古春晓
别丟掉/那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式的/轻轻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在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林徽因
阿来:到李庄看什么?
岱峻:消失的学术城。
于是笔者再次走进板栗坳,走进傅斯年的桂花院。
岱峻《发现李庄》:“傅斯年与罗南陔都死于1950年,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南溪。”
作者未多写,历史已翻篇。
这是诗人林徽因的一首《无题》:
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昨天的人/怎样又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
直到2000年,当岱峻先生在李庄上坝月亮田“遇见”梁林旧居(当时只看到两间鸡舍),
这座民国学术重镇已经被时间掩埋整整半个世纪。
梁林李庄旧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过去10多年,另一位更有话语权的著名作家阿来造访李庄,
被当年傅斯年们感谢“地主之谊”的留别碑铭深深感动,
连读三遍并创作了长篇散文《士与绅的最后遭逢》,
发表在《十月》杂志2016年第3期。
文章中充满“魅力”、“温暖”、“美好”、“灿烂”等褒贤之辞,
对中国传统文化优质基因的消失感到丝丝惋惜。
阿来在行文时反复考问:“为什么是李庄?”
“为什么独独是李庄完成了这一义举,而不是赵庄、王庄?”
于是笔者再次受到感染,便邀约媒体老朋友章夫君一道于深秋时节再访李庄。
上次访问李庄是在2015年5月,当时镇上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正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
抗战时艰——李庄遭逢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文化坚守——历史选择了李庄,成就了李庄。
同济大学总部旧址慧光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万里长江第一镇”,
通常以“九宫十八庙”来形容曾经的烟火繁荣,
于是笔者以《斗拱下的李庄》为题写下随笔文章:
“斗拱,中国木结构建筑之灵魂。在1940年国难当头之际,
李庄镇正像负重出挑的斗拱一样,最大程度地承托荷载,
最大限度地伸出屋檐,为颠沛流离的中国学界安放下平静的书桌。”  
三年后重访李庄,发现作为AAAA景区“面子”的镇容镇貌确实改观不小,
而真正作为李庄“里子”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保护与开发利用则显得乏力。
长期荒废的同济大学理学院旧址华南宫为何一直没有修复?
正如建筑师林徽因的诗句:“疑问抵不住简单的残酷/造物更是摧毁的工匠”。
同济大学理学院旧址华南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一行在风雨中深入踏访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旧址,
只见板栗坳多处老院落更加破败不堪。真是太可惜了!
这些曾经受到梁思成赞誉的“川南民居精品经典”,
还被他载入了在李庄完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
于是人们反思:“我们几乎是把他毕生呵护的东西都破坏殆尽了,
才又想起来纪念他。”
板栗坳残存的牌坊头山门处立有史语所《留别李庄栗峰碑铭》:
“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门,芳风光地……
朝堂振滞,灯火沟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
在一处称作“戏楼院”的危房墙上贴有标牌:
“甲骨文研究室——1万8千片甲骨文存放于此,
董作宾及助手刘渊临在此完成《殷历谱》”。
此处故址令人肃然起敬,然而此景此状又让人情何以堪?
甲骨文研究室旧址戏楼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年正是在李庄石印出版的这部历史巨著为中国赢得了世界荣誉,
受到国民政府通令嘉奖。
要知道这些学术大师与国之宝藏曾经的“历史现场”,
才真正是“人文李庄”的核心价值所在。
游客到李庄看什么?当然是看抗战时期的“文化李庄”,
看这些承载“民国记忆”的建筑遗存。
当年正是由板栗坳张氏旺族七个四合院集群组成的“栗峰山庄”,
为中研院史语所构筑起李庄文化抗战的学术堡垒。
对此阿来认为:“李庄故事里两个方面的主角,
恰巧是中国上千年传统社会结构中,
两个最重要的阶层在历史长河中最后一次交会——士与绅的最后遭逢。
中研院史语所旧址栗峰山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阿来进一步谈到,讲李庄故事一定要双向挖掘,
只有将大师们与乡绅们双方的故事都讲充分了,
“才是一个真实的李庄故事,
一个完整的李庄故事,
一个更有意义的李庄故事”。

阿来作为著名作家,
首先带头对李庄故事蕴涵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引导性“挖掘”。
正如“孙犁散文奖”给阿来的颁奖词:
“李庄故事被深度考量、挖掘和阐释,
士与绅遭逢所构建的美好雅谊,
映照出中国社会久违的道德感,
还原了传统文化的理想图景。”
阿来在李庄参加“十月文学周”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