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草色遥看
收起左侧

孤帆远影碧空尽(叩访“中国李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来与李庄遭逢,引发新一轮“文学遭逢李庄”:
“中国•李庄杯”《十月》文学奖永久颁奖地落户李庄,
从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三届;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出版纪实文学专著《李庄绅士罗南陔》;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2018年第4期刊发长篇非虚构作品《李庄深巷里》……
“跟着母亲的叙述走回过去……”
这是《李庄深巷里——羊街8号家族记忆》的开篇语。
原来这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作者阚文咏是罗南陔的曾外孙女,
全文以她母亲罗铭丁(罗南陔的嫡孙女)的名义作为“第一人称”展开叙事。
《当代》刊发阚文咏《李庄深巷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不仅以后人视角写出了一个大家族的繁衍兴衰史,
更是从历史视角展示了宜宾李庄镇的社会变迁史。
原来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
李庄罗家就是“国共联合”之家:
罗南陔为国民党区党部书记,二
儿子罗蔚芬、五儿子罗莼芬及妻子李实之、
三女儿罗兰芬与丈夫李子谷都是中共地下党员。
作者通过家族内部结构与社会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全景式描述,
深入揭示了罗南陔从乡学才子到乡绅领袖的人格发展逻辑。
“罗家的家族史的确太精彩了”——
这是著名女作家袭山山点评《李庄深巷里》的文章标题。
她给予作者很高评价:“以罗家后人的名义为李庄立传,
阚文咏是第一个勇于作为者,写作水平不输专业作家,她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罗南陔家族1946年合影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李庄那段非常抗战文化史,
从学术角度已有很多优秀作品和畅销读物问世:
从岱俊的《发现李庄》到《民国衣冠》,
从岳南的《李庄往事》到《南渡北归》。
而《当代》杂志这篇“李庄故事”,或许正是阿来希望看到的“双向挖掘”新成果。
阿来谈到:关于那些大师们当年在李庄不废研求的学术精神,
他们的故事及意义已讲得很多。而李庄本身的故事,
或许还有很多湮灭在政治运动和漫长时光中,
还需要深入挖掘,而且要尽量讲清楚李庄故事背后的道理。
在笔者看来,李庄故事体现的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乡村社会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即乡绅阶层对文化的追求以及对读书人的尊重精神。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乡绅阶层一直在哺育和输送中国“士人”阶层。
所以当“士与绅”遭逢于中华文化存亡之际,才能够相互印照进而产生“李庄故事”的文化魅力。
1941年,中央研究院成立13周年纪念会在李庄栗峰山庄举行,
前排左一光头长衫者即为罗南陔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此阿来建议:“以后要着力做一些关于李庄乡绅家世事迹的调查整理工作,
做一些恢复重建当地乡绅文化的努力。
在考虑李庄文化陈列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两个地方来说一说李庄本身的文化。”
然而当笔者再次走进李庄深巷寻旧,发现几条残存的老街仍然在与时间“僵持”。
又是几年过去了,感觉李庄陷入了“守旧”与“图变”的两难境地。
正如林徽因的《展缓》:
“迟缓/拖延时间/拖延理智的判断”。
甚至连“羊街8号”的门牌号码都找不到了,
只看见羊街6号“李济故居”的牌子。

羊街6号“李济旧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李庄深巷里》结尾这样写到:
“如果哪一天 '羊街8号'能重新再现的话,
'梁思永旧居'几个大字也会出现在它的门楣上。”
      “这消失的门庭,终有余光。”
      真是冥冥之中天人感应,真是神来之笔激发“重光”:
另一块消失70年的“牌子”竟突然出现了!
人间四月天,李庄四月天。
不仅《当代》文学有约四月天,
而且“前朝”文物也重见四月天。
《成都商报》2018年4月1日首发消息:
“同济大学感赠罗南陔匾”重现李庄,村民自愿捐献宜宾博物院。

同济大学感赠罗南陔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信息源正是阚文咏女士最先告诉《成都商报》的,
说是她的表叔逯弘捷(罗南陔嫡外孙)3月份从北京回李庄罗家祠堂祭祖 ,
陪同下乡的宜宾台联副会长廖建麒在与村民交谈时发现了这一线索
,然后“自(字)将磨洗认前朝”。
真是全都赶巧了——《十月》文学也相约李庄四月天。
原来李庄早就与文学结缘,与诗人林徽因结缘: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诗人、建筑师林徽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13日,阿来正好又到李庄出席第十四届“十月文学奖”颁奖活动。
他在会上讲到:近三年数次来李庄,这次更有好消息。
“同济大学感赠罗南陔匾”的发现更加让人思考:为什么是李庄?
笔者此访李庄,专门驱车到发现牌匾的沿江村罗家祠堂探访。
当年罗南陔将这座家族祠堂无偿提供给同大附设高职校使用,
于是时任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于1945年12月亲撰“感谢状”相赠,
由时任同大附高职校长祝元青(其女祝希娟在李庄度过童年)书写制匾。其中有这样的记述:
“士绅罗南陔以其祖集成公祠相假,且不受租金,附职师生始克弦诵不辍,谊至深厚也。”
寻访罗家祠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栗峰山庄史语所那块“留别李庄栗峰碑铭”原碑已失(现为仿制),
因此这块重见天日的同济“感谢状”便成为“镌传以宣昭雅谊”的惟一原件。
该匾经专家鉴定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只因有残损而未能获定更高等级。
于是以这件珍贵文物为情感纽带,赠受双方再续“李庄前缘”:
在4月11日宜宾召开的“同济大学感赠罗南陔匾”学术座谈会上,
同大与李庄再昭“雅谊”承传文脉。
“匾中人”后代再续“李庄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士之后代与绅之后代“遭逢”四月天,百感交集;
徐家孙辈与罗家孙辈“握手”七十年,人间沧桑。
1948年,徐谊明拒绝国民党教育部安排他出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决定
(后由傅斯年任台大校长),
毅然留在大陆迎接全国解放,不幸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
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东岳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5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南陔小儿子罗萼芬,1944年在李庄同大附中参军抗战,
后来从宜宾师专毕业当教师的他同样被打成“右派”。
获得平反后,他是最早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的老人。
岱峻《发现李庄》在李庄镇举行首发式的当晚——
以下是阚文咏《李庄深巷里》的“尾声”:
2004年5月20日,我那年逾八旬的十爹双手捧着刚出版的新书《发现李庄》,
看到作者岱峻在“后记”中写到他:
“写一部李庄的书,是罗萼芬老人多年的夙愿,
他多次向我讲述并提供珍贵资料,我的笔下也流淌着他的心血……”
一种心愿已了的满足感漾遍全身,当晚便丢丢心心地一睡不醒,
在圆梦中告别了“最后的李庄”……
袭山山感叹:如此人生谢幕简直就像虚构的小说情节!
正如马尔多斯在家族小说巨著《百年孤独》中的这句话:
“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留别李庄栗峰碑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