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草色遥看
收起左侧

孤帆远影碧空尽(叩访“中国李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庄白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远去的背影
   中央研究院是全国最高学术科研机构。与国民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5大院并列。当时设有13个研究所。社会人文学科的三个所,全部迁到李庄。  

   傅斯年、梁思成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学者行迹匆匆,出没于李庄田间小道。1948年,国民政府选出81位首届院士,从李庄走出的就有9位。那些寄自海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送达,同盟国的一些科研机构,也经常收到寄自中国李庄的学术刊物和书籍。犹太人魏特先生还成了永葬李庄的孤魂。费正清、李约瑟等国际友人曾造访李庄。并与那些大师们保持长期的联系。当时的李庄,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四大文化中心,是抗战时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人文中心!

   李庄就这样进入我的眼帘,撞击我的心扉,变成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我的目光不自觉地开始追寻那段历程。
   李庄有1800多年历史。历史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九宫十八庙。抗战时外省人来此,李庄人慨然相邀,以一方平静,保存和发展了民族文化。1946年10月,随着载有最后一批文化人的轮船起航,李庄突然空寂了。从李庄走出去的专家学者,有的去了台湾、国外;留下的,在极左思潮中多受磨难,斯文扫地。作为抗战人文遗存的李庄,自然淡化并逐渐隐去这段历史。

   李庄是民国人文学术史上一段不同寻常的时期,是一座中国学术的富矿。我想去李庄的心情日益迫切。关注李庄,我上网搜寻发生在那段特定时期的人和事。探寻背后的细枝末节,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离李庄镇一公里的月亮田,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旧址。梁思成、林徽因及母亲、一双儿女梁再冰、梁从诫,学生罗哲文等在这里生活了6年(1940至19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哲文,原名罗自福,同学们喊他罗斯福,与总统同名,呵。后老师梁思成为其改名。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至2012)。生前多次回访李庄。据左照环老师介绍,以前营造学社只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经由他,才从北京捧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牌匾。

雕像是罗哲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民间学术组织。成立于1930年,以中国古建筑和建筑科学为研究对像。创建者朱启钤。虽然自称是梁思成、林徽因的粉丝,并在2016年春节期间,历时半月之余,重走他们1930年代寻找古建之旅。可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们在一路西行逃亡的终点在李庄,并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完成了11万字的划时代巨著《中国建筑史》。几天里,不同的时段,穿过一片茂密的修竹,站在离李庄镇上仅仅一公里的月亮田,那些历史的镜头渐次呈现:写作中的梁思成、林徽因,获得极大的快慰,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林的肺病越来越严重。在李庄的6年里,据说4年只能躺在床上工作。梁的体重只有47公斤,严重的脊椎软骨硬化病在戴着铁马甲工作同时,还必须用花瓶顶着下巴,以支持头部的重量,减轻对脊椎的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于1946年创办,脱胎于中国营造学会。而梁思成的扛鼎巨著《中国建筑史》就完成于李庄。中国建筑史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建筑史的缺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限于李庄的条件,当时只是用钢板和蜡纸刻了几十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