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西塞山游记
鄂东的一座山,扼守着长江要塞,历经两千多年,发生过大小一百多场战事! 西塞山,如今已淹没在历史的岁月中,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7月8日(2019年),我们一行再次来到黄石,趁下午无事,相邀去市南郊的西塞山爬爬山。天气阴沉,预报有雨。
西塞山也叫道仕袱矶、矶头山,位于黄石市南郊长江向东拐弯处,是黄荆山脉的东延部分。它峙江而立,主峰海拔虽不足180米,但与江面高差巨大,山势陡峭,崖悬壁立,远远看去如天门洞开,又状若关塞,因其在长江西岸,故名西塞山。如今这里建成了一个西塞山风景区,以峻拔秀丽著称。传说,张志和的那阕著名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写的就是黄石的西塞山。
顺黄石大道沿江向东直行十公里左右,来到西塞山脚下。西塞山景区区位图 从酒店越过港口远眺西塞山(拍摄于2019年7月8日)
西塞山雄姿(图片摘自网络)
奇葩的景区大门 景区的大门很“工业化”,或者准确地说,它只是一座工厂的大门,右侧门卫房上站着几个字“西塞山游客中心”,提示这里是个风景区。没有专用停车场,大门口歪歪斜斜停了几辆车,可见游客稀少。
景区大门(此图截取自网络)
景区门票10元/人,我多年来没有见到价格如此低的景区,大家都说这是个“有良心的景区”。景区标注是3A级,游览后总体感觉这景区投入不足、景点偏少、看点不多,属品质很一般的景区,但这个低价格反倒凸显出它的“高性价比”,黄石市民周末来爬爬山,倒是不错的选择。
奇葩的是,进大门后左拐可以直接进入一钢厂厂区,右拐则上山进入景区,区别在于景区上山道路设有阻车栏,禁止车辆驶入。看来西塞山景区和钢厂是一家,两者共用了一个大门
上山道路(拍摄于2019年7月8日)
景区观光道路依西面山腰盘旋而上,山并不高,路却并不平坦。两侧大树参天,树荫浓密,形成天然绿色屏障,屏蔽了山下的喧嚣,也挡住了山下景致。 山腰牌楼(拍摄于2019年7月8日)
西塞山山体由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岩溶冲蚀地貌发育,是景区的一大特点。沿路有多处地学信息介绍牌,提示断层、膝折、石芽、溶沟、溶洞等石灰岩溶蚀地貌。
行约1.5公里,在半山腰见一仿古牌楼,牌楼上书“西塞山”三个大字。题写人以草书落款,字弯弯扭扭,大家都认为题写人似乎叫“行月”,但看了介绍我们笑了--"舒同",即中国书法协会前主席舒同。我们在为自己缺乏书法艺术修养惭愧的同时,纷纷吐槽这草书几乎为“乱写乱画”——这“舒”字明明就是个“行”字。大书法家的“大作”我们不能说写的不好,但作为一种书法,写得让老百姓认不出什么字来或者普遍认错,这“书法”还有读写意义吗?
过牌楼循路而上,到达南峰峰顶。峰顶除一个石桌、几个石凳、几块旅游宣传牌之外,空无一物。在峰顶小憩,然后沿石级向下行近百米,观过石芽、溶沟,来到古炮台。
古炮台(拍摄于2019年7月8日)
西塞山危峰突兀,壁立江心,横山锁水,北有沃野千里,南有延绵群山,易守能攻,为长江第一要塞,历来为兵家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炮台正对长江上游,受山体阻挡,江面宽度由一千多米陡然变窄到五百米左右,形成缩口,此处设立炮台,扼守咽喉,可谓匠心独具。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号称“吴头楚尾”,是大国争霸的主战场之一。据炮台上的景点介绍牌,有历史记载以来,西塞山曾发生过大小战事一百多次,著名的战例有:“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走恒元”、“李自成大战清军”、“铁索横江”、太平军数次大战清军等。
北望亭
从古炮台下行数十米,远远看见北峰峰顶矗立一亭,那就是北望亭。该亭建于二十年前,钢筋水泥仿古建筑,重檐式八角亭。站在亭前瞭望台上可俯视万方。
北望亭
凭栏低头俯视,脚下三面环江,山体陡峭,直插江心,韦应物道:“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江水撞击岩体,翻腾、回旋,泡沫缠绕,观者顿觉天旋地转,再不敢俯视。
凭栏环视,长江从北浩荡奔腾而来,在这儿拥挤着通过西塞山缩口,然后摆脱岩体束缚,绕过道士洑沙洲,划出了一道“S”形曲线,逶迤南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江对岸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策湖似万顷明镜,散花洲田塘交错状如棋盘,似乎伸手可及。
西望黄石港区(拍摄于2019年7月8日) 东望西塞山工业园(拍摄于2019年7月8日) 北望浠水(对岸水面为策湖,拍摄于2019年7月8日) 凭栏四望,俯视万方(拍摄于2019年7月8日)
回头再读读北望亭南北门两幅对联,更觉一番沧桑之感。
南门对联:形胜在吴头楚尾;风流于古往今来。
北门对联:骋怀今古千秋事;放眼乾坤万里心。
西塞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刘禹锡、张志和、韦应物等著名诗人曾在此留下优美诗篇,并在悬崖陡壁上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尤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流传甚广,甚至远传日本,和张籍的《枫桥夜泊》一起成为在日本影响最大的两首中国古代诗词。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沿石阶东下,因此没能看到摩崖石刻和横江铁锁的铁柱,有些遗憾。
西塞山摩崖石刻(图片取自网络宣传资料)
天生太极
一条大江“S”形分隔,一侧(西南)山势高耸、一侧(东北)坦荡平原,一动、一静,造物主在这儿划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阴阳太极图”,而西塞山、策湖这是两个“阴阳眼”。
天生太极
站在西塞山之巅,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诗人在此怕是要文思泉涌、诗兴大发了。我等粗人,写不出诗来,念叨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感情景相恰、意气风发。
自古以来写长江的诗词非常多,我比较喜欢其中的两首——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欣赏它开阔博大的意境,铿锵有力的语句,宏伟豪放的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已因《三国演义》的引用、电视剧的热播为大众所熟悉。我欣赏它的意境高远,慷慨悲壮中的那种淡泊宁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聊发文人式感慨
下山之后,回望西塞山,它依然雄峙长江,威震八方。
我在想,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塞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峻拔秀丽的风景?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诗篇?都不是,它存在的价值是作为易守能攻的天然要塞和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地位,但这恰恰是西塞山的悲哀所在。
回顾历史,西塞山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发挥过中流砥柱的作用,但这只是历史的一小部分。两千多年间,这里发生的一百多次战事中,大部分是华夏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政权之争,包括农民起义、王朝更迭,时常杀得你死我活、尸横遍野。西塞山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兄弟厮杀、手足相残。《诗经·小雅·常棣》中的语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道出了家族中兄弟间感情的复杂。一个庞大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比"兄弟阋于墙"更加残酷、血腥。
据历史学家统计,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间的十五次长期战乱中,人口损失率大多都超过半数,其中秦末农民战争人口损失率70%、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三国混战为98%、隋末至唐初战争为73%、安史之乱为68%、唐末-五代十国-宋初战乱为76%、清代的白莲教起义损失了过亿人口、太平天国运动损失人口2亿人(以上数据均来自于网络)。曹操当年旌旗东指会猎于江东、周公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但战争的背后却是“流尸满河,白骨蔽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诗),至于食人肉、易子相食那更是战争期间普通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农民起义、王朝更迭与政权之争之频繁、战争之惨烈、人口损失率之高,是远超他国历史的,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的惨痛与尴尬。历史也充分证明了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是多么的正确。
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一首《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脚下,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都已被大浪淘尽,历史的血雨腥风也已被悠悠岁月厚厚尘封。当今华夏一统,刘禹锡渴望的“四海为家”正在实现,曾经烽火连天的壁垒早已湮灭在荒草尘土之中,“沉沙”“铁未销”的“折戟”将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游览建议:
西塞山景区虽然便宜,但景区很小,看点不多,属小众景区。如果你是黄石本地人,周末去爬爬山、欣赏大江,这是个好去处;如果你是外地人,若非历史、文化爱好者,驱车前往不合算。
行者老魏原作于2019年7月14日
|